新聞一:Nestlé 公司治理巨浪:主席 Paul Bulcke 宣布提早下台、領導階層「二連震」後續
9/13 起,Nestlé(雀巢)連續遭遇治理壓力:多家投資人要求主席 Paul Bulcke 退位,理由是短期內 第二位 CEO 去職 的處理與決策受質疑。9/16,《金融時報》報導 Bulcke 將 提前於 10/1 卸任,由前 Inditex 執行長、現任獨立董事 Pablo Isla 接任主席,Bulcke 轉為名譽主席;這一決定緊接著本月初公司宣布 Philipp Navratil 出任 CEO(接替被解職的 Laurent Freixe)。投資人關心的焦點從個案延伸至結構:董事會監督、接班人計畫、品牌投資節奏與資產組合調整(咖啡、保健營養、寵糧)的長期方向。短線看,治理雜訊可能擾動估值折價;中長期則端視新任主席與 CEO 能否以更明確的資本配置與併購紀律,重建可預期性。
投資筆記
企業治理像一席西裝,縫線平整時,人們只看剪裁;裂線一露,才發現最要緊的是針與線。短時間內連續兩位 CEO 走人,董事長再提前交棒,市場的眉頭不會只為八卦皺起,而是為「可預測性」打分。消費品牌的護城河多半寫在心智裡,可資本配置的紀律卻是那把針:沒有針,布再好也會散。把投資的邏輯摺開來看, 第一層,是現金流的「節拍器」。 Nestlé 的優勢在於多品牌、多品類、多地區的組合,能以高 ROIC 的單位(咖啡、保健營養、寵糧)撐住整體毛利,再把低速或低質的資產漸次瘦身。主席換人,節拍器不能亂:資本開支與品牌投放比例、處分與購併的門檻,要比從前更清楚,甚至寫成可驗證的 KPI。
第二層,是品類策略的「地圖」。 咖啡要繼續做生態(膠囊、訂閱、門店夥伴);保健營養要擺在醫通道與 DTC 的交叉路口;寵糧則以單位重量價值(以配方與醫療線)追求溢價。地圖畫得清,市場給的倍數就穩。
第三層,是供應鏈與資料的「語言」。 以數位化需求預測與區域化產能對沖波動,將庫存天數壓低、缺貨率壓低,把現金轉換週期縮短;這種沉悶的效率,才是抵抗治理噪音的真正消音器。
品牌如人,偶有情緒,終究要回到日常。股東要的不是戲劇化的換位,而是可重複的好結果:固定以 ROIC 門檻做收併購判斷、固定把營運指標透明公開、固定在錯誤早期就承認和修正。等新主席與新 CEO 把這些「固定」擺上檯面,估值自然會把折價慢慢收回。市場不是不寬容,只是要看見真誠與規則。
新聞二:Unilever 任命 Srinivas Phatak 為 CFO:改革期的「內升」訊號
9/16,Unilever 宣布由 Srinivas Phatak 出任集團 CFO。Phatak 在 2025 年 2 月起即任代理 CFO,並且曾任 Hindustan Unilever CFO(2017–2021)、集團副 CFO 與 Controller;本次任命被視為董事會在 CEO Fernando Fernandez 掌舵下,對「內部體系+持續改革」的背書。除了已知的「冰淇淋業務擬分拆」之外,Unilever 今年以來強調回到 3–5% 基礎成長+毛利擴張+品牌投資提升 的節奏。CFO 的穩定,有助於後續資產重整、費用控管與庫存治理的執行度;但外界同時關注:分拆與資本配置的時間表、目標負債/EBITDA 區間、以及印度與拉美等高增長市場的資源傾斜。
投資筆記
當企業說要「重回基本功」,CFO 的名字就像鼓手,打得穩,歌才唱得下去。內升一位熟悉南亞與集團總部兩種語言的人做 CFO,本質上是對執行力的投票:分拆、費控、投放、庫存……每一個按鈕都要「按得下」、「按得準」。
先談資本配置。Unilever 想做的是把「低資本效率」的業務放到正確的位置(可能是分拆、可能是合資、也可能縮表),再把省下的火力投到品牌與創新,讓 USG(基礎銷售成長)= 量 × 價 回到健康的分解;這裡 CFO 的價值,在於把每一分投放換成可被審計的增量毛利。
再談費用與庫存。FMCG 的魔法不是多神秘的 AI,而是把「缺貨率」與「過期報損」兩個洞補小。當預測系統更懂區域季節性、渠道差異與活動彈性,營運資金便慢慢鬆手;自由現金流轉強,利息環境即使未完全鬆動,也能自給自足。 最後談地理。印度與拉美的故事不只是增長,而是結構性份額:誰能把入門價位的單位經濟做紮實,誰就能在升級時保有議價權。CFO 要確保的是投放的「邊際回報排序」——把每一美元放進最能帶動長期毛利的地區與品牌。
當鼓手找到節拍,歌就會更耐聽。分拆冰淇淋不該只是一次體操,而應是長期的「體質矯正」:讓現金流的穩定感,取代一次性驚喜。市場不愛驚喜,市場愛規律。而規律,正是 CFO 的專長。
新聞三:TikTok「框架協議」與延長期限:FMCG 的廣告戰場,規則改寫中
9/15-9/16,多家外電報導美中就 TikTok 達成「框架協議」(資料管控、股權安排與本地運營要求),同時美方將其在美營運最後期限 延至 12/16。若後續獲監管接受,將為跨境平台建立可複製的合規範式:包含信託式雲區域、權限與調用日誌、第三方演算法審計等。對 FMCG 而言,TikTok 是品牌觸達新客與拼增量的關鍵渠道;一旦「可監理、可審計」的細節敲定,行銷支出更願意從季節性轉為長約。反之,若破局,廣告分配將改向其他社媒與零售媒體,數據閉環的成本上升。短線看,廣告科技、雲託管與合規/稽核供應商受關注;中期則是零售媒體 vs. 開放社媒 的預算再平衡。
投資筆記
FMCG 的廣告像一條河,年年改道。平台規則一改,錢就跟著找新河床。所謂「框架協議」,乍看是監管與外交的故事,實則是品牌可預算性的勝利:當資料在受監管的雲區域裡被妥善標籤、調用可回溯、演算法可抽查,行銷長約才有法理基礎,CAC 也才有機會從「用力砸」變成「精準省」。
對投資而言,這條河有三個彎: 第一個彎,是資料主權。 平台被要求把敏感資料鎖進「信託式」區域,FMCG 得學會在「可被監理」的前提下做增量模型:廣告→零售媒體→復購,必須以統一的身份解析與事件追蹤串起來。能把合規當產品賣的供應商(雲中立、權限日誌、觀測性),會像水泥一樣樸素卻不可或缺。
第二個彎,是創意與測量。 當演算法可被審計,創意就回到舞台中央:誰能把 15 秒講成一個生活道理、把 6 秒說成一個心情,誰就能讓模型更容易學習;同時,MMM 與多觸點歸因在隱私環境下會復興,讓「每一元廣告多一分確定性」。
第三個彎,是零售媒體的競合。 當社媒合規成本上升,零售媒體的「交易即數據」優勢更凸顯;FMCG 的預算將在「上游種草(社媒)」與「下游拔草(零售媒體)」間重新平衡。對投資組合,這不是二選一,而是各取其長:一邊買可監理的基建,一邊挑把創意做成效率的平台。
河流總會繞回大海。等規則定型,市場會獎勵那些把不確定性變成流程的公司;因為只有可被驗證的複利,才會長出真正的耐心。
今日美股筆記:Procter & Gamble(PG) — 高確定性的自由現金流+品牌力,勝率偏中高
最新收盤/盤後

最新正式收盤 $158.05(美東 9/16);盤後變動幅度很小、圍繞收盤上下(不同資料商顯示略有差異,均在 ±0.2% 內)。
為什麼今天做 PG筆記(投資邏輯)
- 高確定性現金流:洗護/家清/嬰童等剃刀型消費具剛性需求,毛利可透過配方升級與單位價值提升維持。
- 品牌與規模權:廣告與通路議價力在 GLP-1、通膨回落、價格回吐期仍具韌性。
- 估值貼近合理、操作彈性足:靠近主成交帶,利於紀律分批與以時間換空間。
估值模型(簡化)
- 核心 DCF:假設 2026–2028 FCF CAGR 8–10%、WACC 8.5–9%、終值增長 2.5–3% ⇒ 公平價值區間 $155–$175。
- 選擇權價值(創新+品類升級):增量淨利 10–15 億 × 成功機率 60% × 24–26× ⇒ +$10–$15/股。
- 綜合合理區:$165–$185(中樞 ~$175)。
近 3 個月「成交量密集區」與關鍵位
- 依多來源日線觀察:
- $154–$160:主平台(量最密);
- $160–$162:上緣壓力帶;
- $152:回測強支撐帶。
9/17的進場策略筆記(以最新收盤 $158.05 為錨)
- 分批布局:$156.5–$158.0 先 40% 倉(貼主平台上緣)。
- 回測加碼:$154–$155 補到 70%(回平台中軸)。
- 強勢追價:放量站上 $160.5–$161(突破壓力帶)再補最後 30%。
- 風險控管:日線收破 $152.5 且量增 → 降至 30% 或暫離,等待 $150–$151 再評估。
勝率評估(五因子,0–2 分)
- 價位貼近主平台 1.4
- 量價結構健康、盤後平穩 1.2
- 事件催化(廣告生態待定但確定性升、原料穩)1.2
- 同業相對強弱 1.1
- 宏觀折現率(FOMC 前降息可見度↑)1.2
→ 合計 6.1/10(中高)。
盤後最新走勢 & 明日應對筆記(台北 9/18)
- 盤後變動輕微、圍繞收盤上下(多來源 ±0.2% 內)。
- 劇本 A|開高續強:早盤 30–60 分守 $160.5 上方 → 續抱並加碼 +10%。
- 劇本 B|平開回測:回 $154–$156.5 且量縮止跌 → 逢低補回至目標倉位。
- 劇本 C|轉弱破位:收破 $152.5 且量增 → 降倉或出清,待 $150–$151 再議。
**以上屬 Keynes 的研究與操作框架筆記,非投資建議;請依你的風險承受度與資金節奏自行判斷與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