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隨著全球ESG發展的浪潮,企業對永續的要求已不再只聚焦在自身,而是逐漸延伸到整個供應鏈。這代表企業除了要自我精進外,也需要善用自身影響力,帶動上下游一起往永續轉型前進。這次很榮幸能參與客戶舉辦的 ESG供應商大會,現場氛圍讓我深刻感受到這股「共融」力量的擴散。客戶特別以「供應鏈共融」為核心理念,邀集杜邦、蘭精、Fujifilm、Patagonia 等國際品牌同場交流,讓人對產業未來的永續發展更加期待。
二、碳管理與環境友善產品
這場大會的核心聚焦在ESG中的【E環境】,這也是近六年來ESG轉變的最大趨勢,從過去偏向社會公益,逐步轉向更具迫切性的環境議題。我觀察到現場分享主要圍繞在兩個主題,【碳管理】 與【 環境友善產品】。
首先,在 碳管理 上,幾乎所有與會廠商都不約而同的提出自己的 淨零路徑圖 (Net Zero Roadmap),而且也不僅止於口號而已,也搭配了具體的行動方案。雖然這些措施的減量幅度或許有限,但它們展現出企業的決心與長期承諾,也讓人感受到環境改善雖然緩慢,卻真實地在發生。
另一個同樣亮眼的焦點是 環境友善產品。主要有兩個方向
- 回收再利用:以自然資源製成的產品,若能有效回收再製,不僅能降低資源消耗,還能避免造成二次環境負擔。例如Patagonia 以回收漁網製作服飾,日本某布料廠商則將染整裁切後的邊角料依顏色分類再投入製程,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除了這次供應商大會中分享的案例之外,我也想補充兩個觀察,其一是我過去在紡織業工作的經驗中,曾見過利用回收塑料進行再製的應用;其二則是 Uniqlo 在門市設立舊衣回收箱,也是相當典型的落實方式。
- 生物可分解原料:與回收相比,其中一間廠商則展示了他們的生物降解技術。他們的生物可分解材料解決了「回收端執行不確實」的問題,即使產品未被妥善回收而進入焚化廠或流入海洋,最終仍能自然分解,大幅降低環境負擔。
從這兩個案例中,我感受到企業不再只是被動地應對碳排,而是從產品設計端就積極導入永續思維。相比單純聚焦在能源面向,這樣的做法更能讓人深刻體會到永續的實踐,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能夠親身參與在環境友善的行動之中。
三、內部碳定價
除了產品與路徑的展示,這次大會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做法【內部碳定價 (Internal Carbon Pricing)】。這次廠商的分享我覺得至關重要,他們透過收取「內部碳費」的方式,讓各部門在進行專案或生產活動時,必須思考碳排放的影響。而這筆碳費不是被公司收回,而是會被集中到一個 碳基金,再用於購買綠電或補助節能方案。這種「以費養能」的制度,既能促進組織內部的行為改變,又能確保資源真正回流到環境改善行動上。我認為這是一個能夠真正驅動行為轉變的有效做法,也值得更多企業借鏡。
四、總結
整體而言這場ESG供應商大會真的體現了【永續供應鏈的概念】,且每間廠商都認真的在執行碳管理以及環境友善產品,這些做法都指向同一個核心【 唯有將永續融入營運的每個環節,才能真正推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