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底從工作中畢業,我認為我開始實現"資本家"的生活,也就是把投資當作工作。"資本家"這個詞是我喜歡用的,因為我覺得我不是在"賭博""玩股票",而是真正的在"投資"被低估的企業,藉以獲得利潤。所以是"資本家",不是"玩股票"。
四月底到現在,離職後我先追了一陣子的田馥甄的田調野地小巡演。本來我的計畫很好,她開十場全台各地的演唱會,我就追十場因此就順便騎機車環島一圈。天! 這計畫簡直太完美了我想!只是事情沒有如傻人我想的那麼簡單,可憐我最後只抽中了一場台中場。於是原先打算從五月追十場到七月初後就到紐約遊學一個月的計畫,提早變成了前兩場去台南鹽田場外聽漏音,然後聽完台中場後,六月初就出發去紐約,七月初回來。
為什麼要去遊學? 只是因為年輕時想過去讀EMBA,後來因為發現很多去讀EMBA只是去交朋友不是想學習,加上EMBA很貴,也需要很多時間,所以我後來就覺得沒甚麼意思就放棄了,於是職場畢業後,去個短期的遊學變成是個很好替代方案,既能在國外待一小陣子體驗一下,又可以沒有任何壓力,反正,我若不再工作了,那英文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若我後來又要工作了,那剛好增進到英文能力。只不過,既然是抱著輕鬆的心態,自然在紐約的時間,也不是真的很認真的學英文啦,倒是比較像是去體驗紐約人如何過生活。為何選紐約?
拜託,像我這樣的"資本家",當然得去全球商業中心-紐約,朝聖紐約證交所,逛逛華爾街。因此順便看一下百老匯音樂劇、大聯盟球賽、去中央公園打一下球,最後兩周因為整天閒閒沒事做太無聊,為了打發時間,乾脆每天下午都走路去逛街減肥,第五大道走膩了,就每天換一條,第六、第七、公園大道...然後54街一路往30幾街走,兩周減了三公斤。
紐約回來後第一周還認真的試了三、四款學習英文的APP,你知道,因為在紐約學英文,同學就會提到哪些APP不錯呀,所以一回來因為時間多,加上還在興頭上,就瘋狂的試了三、四個APP,還付費了兩個(一個被詐騙了-但後來有把錢要回來)。
但很快的再過一周,就無聊到不知道要幹什麼了...
還好冰雪聰明如我,很快地想到了:"ㄟ,我本來想像的資本家生活,不就是每天隨手滑一下新聞,看看趨勢是否改變?是否有新的潛力股?聯準會這陣子要降息了嗎?歐洲又可能開戰了? 黃仁勳穿燕尾服在英國宴會出現? 川普又開始說他跟習近平很好了...。然後開盤時間注意一下整體產業狀況,是否類股輪動? 還是趨勢改變了? 看來最近漲DRAM因為大廠停止生產DDR4造成缺貨? AI還會延續漲勢? 然後因為要平衡生活,不要過度的想要去看新聞,所以就去做我喜歡做的事- 騎車、爬山,輕鬆自在,時間也不會被綁住,因為要看盤的狀況,在7-11喝咖啡的時候、在爬山累的喘吁吁的時候、在騎車屁股痛到要停下來站一下的時候,打開APP就可以看,多麼輕鬆寫意"。
於是我就打開了Line之前加的爬山群組開始搜尋哪邊有人開團,於此同時剛好好久以前加的、我的Honda臘腸狗車團本來都是車商在賣車,居然終於有人看到我的提問了,把我加入line團,就這樣,從七月底跟著登山團和騎車團一路去了秘境溯溪、解鎖了北宜的追焦照、爬了兩趟台北山友愛爬的觀音山,期間還跟在threads上認識的一個網友去桃園海邊體驗了一夜機車野營,終於到這周,感覺跟著群到處去是到了一個段落。
剛剛,滑手機的時候看到幾篇關於退休要做甚麼的文章?我忽然在想,這算是我的退休生活?還是我的資本家生活?
退休的定義是沒有工作? 我算沒有工作嗎?
ㄟ...以世俗的定義,我是沒有工作的,沒有別人認為的正常的工作。
但以我自己的定義,我算沒有工作嗎?
不、投資是我的工作。
反而,去爬山、溯溪、騎車,只是為了讓我能以很平衡、穩定的心緒投資而必要的活動。
我這樣的佛系投資算工作嗎?
以我的看盤方式算佛系,台股來說我每天開盤時間大概就想到時開APP看一下,一天可能看四、五次每次不到半分鐘、或甚至只有一、兩次,美股多一點,因為美股變動大,而且我很愛看他的瞬間變動><",這樣的看盤,跟那種專門操盤,開盤時間都綁在電腦前的投資者完全不同。甚至,很多時候我是刻意不去看盤的。我看盤其實只是在看一個趨勢,看趨勢有沒有變化、往甚麼方向變化,當然,我自己的個股還是會注意一下。
你說我這樣的投資算在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