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與產業分析的核心,是透過系統性的方法,從不同角度蒐集與整理資訊,並轉化為可行的決策依據。本講義將介紹資料來源與常用分析框架,並結合定量與定性的方法,提供完整的分析流程。
一、資料來源
1. 公開數據
o 政府統計數據(GDP、出口數據、就業率等)
o 國際組織數據(IMF、World Bank、OECD)
o 市場研究機構公開報告摘要
2. 專業報告
o 市調公司(如 Gartner、IDC、Frost & Sullivan)
o 證券公司、研究機構的產業研究報告
o 顧問公司(如麥肯錫、BCG)的產業洞察
3. 公司財報
o 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
o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MD&A)
o 競爭者比較
4. 新聞 / 政策
o 產業新聞、併購案例、新產品發表
o 政府政策與法規(補助、關稅、監管)
o 地緣政治與國際合作
二、常用分析框架
PEST / PESTEL 分析
- 政治 (P):政策、貿易、稅制
- 經濟 (E):成長率、利率、消費力
- 社會 (S):人口結構、文化習慣、價值觀
- 科技 (T):新技術、研發投入、創新速度
- 環境 (E):永續、能源、氣候變遷
- 法律 (L):勞工法、產業規範、智慧財產權
* 幫助分析宏觀環境對產業的影響。
Porter 五力分析
- 供應商議價力:上游是否集中?替代來源多寡?
- 買方議價力:顧客集中度?轉換成本高低?
- 潛在進入者威脅:產業門檻?法規或資本要求?
- 替代品威脅:是否有其他技術或產品可取代?
- 既有競爭者競爭程度:市場集中度、價格戰、差異化程度。
* 用來判斷產業結構與競爭強度。
產業價值鏈(Value Chain)
- 上游:原材料、零組件、供應商
- 中游:製造、組裝、品牌
- 下游:通路、零售、最終消費者
- 支援體系:物流、平台、服務
* 協助找出利潤分配、切入點與合作/競爭關係。
SWOT 分析
- 優勢 (Strengths):技術、品牌、資源
- 劣勢 (Weaknesses):成本高、規模小、缺乏專利
- 機會 (Opportunities):新市場需求、政策支持、科技突破
- 威脅 (Threats):新競爭者、價格下滑、法規限制
*適合放在最後,整合前面分析,歸納出決策方向。
三、定量 vs. 定性分析
- 定量分析
- 市場規模、成長率(CAGR)、滲透率
- 財務比率(毛利率、ROE、負債比)
- 數據模型(敏感度分析、情境模擬)
*提供具體數字,利於比較與決策。
- 定性分析
- 產業專家訪談
- 新技術與消費者行為觀察
- 政策與社會文化影響
* 捕捉難以量化的趨勢,幫助判斷未來不確定性。
四、分析流程建議
- 蒐集資料:從公開數據到財報,建立初步產業地圖。
- 宏觀分析:PEST/PESTEL 判斷大環境。
- 結構分析:Porter 五力、價值鏈,判斷競爭與利潤來源。
- 個案分析:針對特定公司進行 SWOT 與財務檢視。
- 整合判斷:定量與定性並行,提出投資/策略建議。
總結
市場與產業分析是一門「由外而內、由宏觀到微觀」的過程。
- PEST/PESTEL:看大環境。
- Porter 五力 & 價值鏈:看產業結構。
- SWOT:看個體優劣。
- 定量 + 定性:讓分析更完整。
透過這些方法,分析者可以從「龐雜資訊 → 條理化架構 → 可執行結論」,最終支撐投資、經營與政策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