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星 我聽說公布配息組成內容是為了讓投資人評估要不要參加除息,這是為什麼呢?
小真 這問題問得好!配息的學問可多了。我們先從「股利所得54C」說起,它會產生幾個稅費項目:
-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當單次領取的54C金額超過 2 萬元時,會被扣取 2.11% 的補充保費。
- 所得稅:每年報稅時,54C 金額必須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中計算。
- 可抵減稅額:這是最重要的!54C 金額可以享有 8.5% 的抵稅優惠,每戶上限為 8 萬元,相當於 54C 金額達 94 萬 1,176 元。
舉個例子,如果你單次領到的 54C 金額是 2 萬元:
-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 20,000 元 x 2.11% = 422 元。
- 所得稅 (假設你的稅率是 5%) = 20,000 元 x 5% = 1,000 元。
- 可抵減稅額 = 20,000 元 x 8.5% = 1,700 元。
政府設計這個「可抵減稅額」制度,其實是為了鼓勵所得稅率在 12% 以下的中低所得者持續投資理財。
像我們公務員薪水穩定,大多屬於中低所得族群,更應該善用這個制度,讓自己享有減稅或退稅的優惠。此外,可抵減稅額 8 萬元的上限,回推股利所得 54C 金額約 94 萬元。若再加上 ETF 配息中的收益平準金和財產交易所得76W,一年被動收入很有機會超過 100 萬元!
這讓我想到之前講退休金三層保障的大華,如果他可以年領 100 萬元的股息,這已遠遠超越他設定的最低目標年領 40.7 萬元,甚至可能比 104 萬元的年薪還高!這代表投資規模達到約 1,666 萬元,可以說是不依靠退撫和公保的退休給付,就逕自達到財務獨立或財務自由的境界。
所以,股息真的是個好東西,它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讓退休生活無虞,同時還能帶來減稅或退稅的好處。
阿星 聽起來股息很美好,可以減稅甚至退稅,為什麼會有人不想參加除息呢?
小真 這就是我們最開始討論的問題。投資人會關注配息組成,主要是為了計算單筆 54C 金額是否會超過 2 萬元,如果能控制在 2 萬以下,就能避免被扣繳補充保費。
舉例來說,00878 在 2025 年 2 月的配息,每股 54C 約 0.30775 元,表示每張的 54C 金額約 307.75 元。如果你持有的張數控制在 64 張以下(20,000 ÷ 307.75 = 64.98),就可以省下 422 元的補充保費。
另一個原因,是針對薪水或收入較高,所得稅率在 20% 到 40% 的人。對他們來說,股息會大幅增加應繳稅額,即使是股利分離課稅,稅率仍高達 28%。不過,我想大多數公務員應該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要不要為了避開補充保費而調整持股,每個人的考量點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好。我個人是把補充保費當成慈善捐款,能幫助需要醫療資源的人。
阿星 那所得稅和可抵減稅額這部分,我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要繳多少稅,或是能退稅呢?
小真 說再多理論和公式,都不如親自操作一次來得清楚。我們直接打開報稅軟體,親眼看看股利所得、所得稅和可抵減稅額之間的關係,最準確。
我們用 114 年的「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系統」電腦版來舉例說明。
圖 1:假設你和小雪(夫妻)各有薪資 50 萬元,畫面右上角的紅色字會顯示,你們應繳納的稅額是 5,400 元。

圖 2:現在,我們在所得資料中模擬新增一筆 5 萬元的 54C 股利所得。你會發現,應繳納的稅額竟然從 5,400 元降到了 3,650 元!這是因為有了股利及盈餘可抵減稅額 4,250 元,稅額才能從原本的 7,900 元降下來。

圖 3:這個 4,250 元的可抵減稅額,就是從你的 5 萬元股利金額,乘以 8.5% 的可抵減稅率得來的。

圖 4:所得稅計算公式很複雜,有10種算法,確實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股利所得54C要繳多少所得稅」這個問題。

圖 5:你可以舉一反三,回到所得資料那一頁,把股利金額改成你想要的數字,例如 50 萬元。你會發現,畫面右上角會出現綠色的「應退還稅額 12,100 元」。

這樣是不是就比較清楚了?
切記,模擬試算的資料千萬不要上傳,以免國稅局真的來跟你追討稅金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