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假日,還是老地方咖啡館。
阿星 學姐,上次妳說到退休金第三層保障會選擇投資股票ETF,今天妳可以先講什麼是ETF嗎?
小真 好啊,今天就來聊聊我對ETF的看法和認知。
ETF 的全名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它本質上是一種共同基金,但操作起來更像股票。它的基金受益憑證可以直接在證券交易所買賣,就像股票一樣方便快速。一般共同基金需要透過申購或贖回,但ETF不用這麼麻煩。
ETF 主要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主動式ETF 就像一般共同基金,由基金經理人主動研究、選股,績效完全取決於經理人的功力。不過,這算是比較新的產品,我沒有實際投資經驗,所以今天就不多介紹了。
我們主要來聊聊被動式ETF。這類ETF通常設定追蹤一個特定的指數,它的投資組合會完全照著那個指數的成分股(常見的有30到50檔股票)和比例來配置。例如受益人數最多的「國泰台灣ESG永續高股息ETF」(股票代號00878),它就是追蹤「MSCI臺灣ESG永續高股息精選30指數」,內有30檔股票,涵蓋金融、傳統民生產業或電子產業等等。
買一檔ETF,就等於一次買進幾十家公司的股票,ETF的淨值就是這些公司股價加權計算的結果。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分散個股股價波動和產業變化的風險。
你可以把它想成這樣:一個班級(一檔ETF)有30位小朋友(30個成分股),每次數學考試,每位小朋友的個人成績起伏不定(個股股價波動大),但全班的平均分數變動就不會那麼劇烈(ETF淨值波動比個股小,能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如果遇到一次特別難的考試(像是金融風暴這種系統性風險),大家考得都很差(個股股價暴跌),可能只有一、兩位小朋友成績還維持在高水準(少數個股股價影響不大),但全班平均分數還是會明顯下降(ETF淨值大幅下跌)。不過,這時候其他班級的成績也好不到哪裡去(其他ETF或個股大跌),全校的平均分數也都會明顯下降(大盤大跌)。
每個指數篩選成分股的條件都不一樣,這個條件叫做「選股邏輯」。像我們小時候會分A段班、B段班,就是用成績來篩選編班。當指數的篩選條件包含「高殖利率」這項時,追蹤這個指數的ETF就屬於高股息ETF,通常ETF名字會特別強調「高息」、「優息」之類的字眼,一看就知道。如果沒有高殖利率的屬性,就屬於市值型ETF。
大部分的指數會在年中(5月或6月)和年底(11月或12月)進行2次成分股調整,ETF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跟著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阿星 既然被動式ETF是跟著指數被動換股,為什麼我常聽到有人說,某檔股票表現不好,基金經理人把它換進來是個錯誤的決定,然後大家就吵著要賣掉ETF?
小真 沒錯,被動式ETF換股是跟著指數走的,這不是基金經理人可以決定的事情。他能決定的,通常是每次配息的金額和組成。所以說,很多人把ETF換股這件事的責任都歸咎到他身上,他其實是背了很大的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