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星 ETF 的淨值就是股票 APP 上那個不斷跳動的價格嗎?
小真 不對喔,APP 上跳動的價格是 ETF 的市價,而不是淨值。
- ETF 淨值:是將 ETF 所持有的所有成分股,依據各自的權重加權計算出來的價值。
- ETF 市價:是 ETF 在公開市場上,買方和賣方實際成交的價格。
兩者是獨立且不一樣的。
阿星 既然淨值和市價是兩個獨立的東西,那它們有什麼關係?ETF 又是怎麼運作的?
ETF 運作模式與折溢價
小真 整個 ETF 的運作模式有點複雜,我慢慢跟你解釋。
ETF 的運作主要分為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參與者有三種角色:
- 基金公司:發行 ETF 的機構。
- 造市商:通常是證券商的自營部門,扮演連接兩個市場的關鍵角色。
- 普通投資人:也就是我們。
初級市場的參與者是基金公司和造市商。交易模式主要是「以物易物」:造市商會用一籃子成分股股票向基金公司申購 ETF;反之,若要贖回,則是用 ETF 換回一籃子股票。這類交易單位大,一次至少 500 張。
次級市場的參與者是造市商和普通投資人。我們平常在券商 APP 上買賣 ETF,就屬於次級市場,交易模式是現金買賣,最小單位是 1 股,1000 股就是 1 張,而買賣1單位至999單位是零股交易。
ETF 的市價和淨值會存在價差,這個價差就是所謂的折溢價:
- 當市價 > 淨值,稱為溢價。
- 當市價 < 淨值,稱為折價。
一般來說,折溢價幅度在 1% 以內都算合理,如果能在 0.5% 以下就更好。當市場上有大量買賣,導致折溢價幅度變大時,造市商就會進場調節,讓價差回到合理範圍。
阿星 聽起來造市商的任務非常重要,他們是怎麼調節折溢價的?
小真 我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情況一:溢價調節 (市價 > 淨值)
假設某檔 ETF 的淨值是 20 元,但市價漲到 20.5 元,溢價高達 2.5%。這時,造市商就會在初級市場以 20 元的價格申購 ETF,然後再到次級市場以 20.5 元的市價賣給普通投資人,賺取 0.5 元的價差。當造市商大量賣出 ETF 後,次級市場的供給增加,市價就會下跌,直到價差縮小到合理範圍(例如 20.05 元,溢價 0.25%)為止。
情況二:折價調節 (市價 < 淨值)
假設某檔 ETF 的淨值是 22 元,但市價跌到 21.5 元,折價 2.27%。這時,造市商就會在次級市場以 21.5 元的價格買進 ETF,然後再到初級市場以 22 元的價格贖回成分股,賺取 0.5 元的價差。當造市商大量買進 ETF 後,次級市場的供給減少,市價就會回升,直到價差縮小到合理範圍(例如 21.95 元,折價 0.23%)為止。
總結來說,造市商就是在這兩個市場之間,透過賺取微小的價差來調節供需,確保 ETF 的市價能與淨值保持同步。這就是為什麼 ETF 的價格,能夠緊密追蹤其所追蹤的指數。

被動收入的現金流-股息
小真 接下來,我們要聊聊大家都喜歡的「領錢」,也就是股利。一般來說,股票發放的股利有兩種: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現金股利俗稱「股息」。
ETF收到其成分股的股利後,會將這些股利納入淨值中,並以現金股利形式發放給投資人,不會配發股票股利。
阿星 哇,太棒了!股息就是一種被動現金流啊,那我什麼時候可以領到錢呢?
小真 別急,這要看你買的ETF是年配、半年配、季配還是月配。以我自己的核心持股00878為例,它是季配。
- 配息月份:每年2月、5月、8月、11月。
- 預告配息:通常在配息月份的月初會公布預計配息金額。例如,2025年2月3日公告每股配息0.5元,換算下來,一張股票就能領到500元。
- 除息資訊:月中時會進行除息。除息日前三天會確認最終配息金額,並同時公布配息的組成比例,像是「股利所得54C」、「財產交易所得76W」和「收益平準金」等。例如,2025年2月17日確認配息0.5元,並公告各組成比例,除息日則是在2025年2月20日。當次配息組成中,股利所得54C占61.55%(約0.30775元)、財產交易所得76W占20%(約0.1元)、收益平準金占18%(約0.09元)、其他組成占0.45%(約0.00225元)。
- 實際入帳:除息日後約一個月,現金才會真正匯入你的帳戶。以2025年2月的配息為例,發放日是3月18日。
解析ETF的配息組成
阿星 這些配息組成是什麼意思?感覺有點複雜。
小真 配息主要由「股利所得 54C」、「收益平準金」和「財產交易所得 76W」這三大項組成。要理解它們,最好與淨值組成的科目一起看,會更清楚。

- 發行價:這是 ETF 剛發行時的價格,基本上不會變動。以 00878 為例,發行價是 15 元,這部分金額會固定在淨值中。
- 成分股股利:這是 ETF 所持有的 30 檔成分股所發放的股利,是配息中「股利所得 54C」的來源。
- 收益平準金:當 ETF 資產規模快速擴大時,為了避免已從成分股領到的股利,要分配給更多投資人,而造成配息嚴重稀釋情形,會將一部分新資金撥入此科目。它主要是 ETF 規模擴大期間的「過渡性產物」,是配息中「收益平準金」的來源。當 ETF 規模穩定後,這部分就不會再明顯增加,並會隨著每次配息逐漸消耗殆盡。
- 已實現資本利得:ETF 在調整成分股時,賣出股票所賺到的價差,是配息中「財產交易所得 76W」的來源。不過,這部分只有在淨值高於發行價,且有獲利的情況下才能發放。
- 未實現資本利得:這是指成分股股價漲跌所產生的帳面損益。因為還沒有賣出,屬於「未實現」,所以不能用來配息。
小真 我用 00878 在 2025 年 2 月 20 日除息的例子,帶你看看這些科目是怎麼運作的。
除息前一天 (2/19):淨值是22.88 元。(A 15元+B 0.71元+C 7.17元=22.88元)

除息當天 (2/20):淨值變成22.37 元。(A 15元+B 0.31元+C 7.06元=22.37元)

淨值減少的 0.51 元,就是這次配發的股利。其中:
- 「B收益平準金」減少0.4元,與公告的「股利所得 54C」(約0.30775元)與「收益平準金」(約0.09元)合計金額相當。
- 「C資本損益平準金」減少約0.1 元,也與公告的「財產交易所得 76W」(約0.1元)金額相當。
如何評估 ETF 的穩定配息能力?
阿星 那要怎麼判斷一檔 ETF 的配息能力穩不穩定?
小真 我們可以利用淨值中,屬於配息組成來源的「成分股股利」、「收益平準金」和「已實現資本利得」來評估。這3項科目累積的金額越多,代表未來能配息的次數越多,也就越有能力穩定配息。
首先,我們可以用除息後的淨值來評估。以 00878 在 2 月 20 日配息後為例,其「C資本損益平準金」有 7.06 元。因為發行券商官網沒有公開「已實現資本利得」的確切金額,我們試著用一半的金額 3.53 元來估算配息組成的「財產交易所得76W」。
然後,加上「B收益平準金」的0.31 元,就是配息組成的「股利所得54C」和「收益平準金」,兩者總共有3.84 元。(3.53元+0.31元=3.84元)
假設這檔 ETF 每季都維持配息 0.5 元,在不考慮其他狀況下,這檔 ETF 還有足夠的資金可以配息將近8次(3.84 元 ÷ 0.5 元 = 7.68),已經超過一年四季所需的4次,因此,它未來一年穩定配息的機率非常高。這也正是基金經理人可以決定的配息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