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讀後感:本書觀點不值得你全盤接收,避雷/勸退。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近年很火的《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這兩天有幸讀了一下。只讀了前幾章,就感覺好壞參半,有些觀點我蠻認同,但本書也有很多問題。

  1. 像是在第一章:「你很可能創造了更美好的東西,但它卻是陌生的,因此你的大腦會誤以為它是不好的。」
    我覺得有點像悖論,你創造了一個「可能美好的東西」,但因為你對它很陌生,所以你誤以為那是失敗。但「幸福、美好」的感覺,本來就是很主觀的。如果我在面對「它」時,就是無法感受到美好,那他「可能美好」,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大概理解作者想要鼓勵你不要太快因為「不習慣」就否定你正在做的改變,它試圖提供一種寬容與鼓勵。但就像有人跟你說:「這段感情很值得,只是你還沒感覺到」,但你心裡明明就只感受到疲憊,那又如何接受它是「值得的」?
  2. 「任何特定時刻,都能用來代表你的人生。」
    我直接把這句話給劃掉,難道不是應該相反嗎?「任何的特定時刻,都不能完全概括你的人生。」如果任何的特定時刻都能代表我人生,那消極的人會認為失敗就是我的寫照;再也沒有成長的人會認為,考上台大就是我的人生代表了。對於正在經歷低潮、憂鬱、自責、自我否定的人來說,這種說法簡直就是把刀。
    這句話可能原意是想說: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就在構成你的人生,請不要輕忽每一刻。這是一種正念+當下覺察的寫法,原本是希望人們珍惜當下、做出更好選擇。但它的表達出了問題,變成:過度放大當下的代表性、給人一種「你這一刻活得糟,就等於你整個人生都毀了」的壓力。這會讓敏感、自責、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例如很多高功能焦慮的年輕人)掉進自我批判的深淵。
  3. 「恐懼=興趣」。
    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像你成長,就會需要跨出舒適圈,跨出舒適圈就會帶來一定的恐懼。但直接將這兩者化成等號也太誇張了。如果我恐懼高,那高空彈跳一定就是我的興趣嗎?如果我怕水,那游泳就是我的興趣?
    這兩個反例直接擊潰了作者的邏輯等式,因為:恐懼有很多來源,有的是創傷(如溺水)、有的是生理反應(懼高症)、有的是社會習得;興趣則是一種帶有好奇、喜悅與渴望投入的情感傾向。這兩者不只不是等號關係,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
    這就是所謂「毒雞湯」或「偽成長句式」的常見技法,把抽象概念變成等式,如:「焦慮 = 成長」、「恐懼 = 興趣」、「孤獨 = 自由」。
  4. 在第三章:「我們唯一能夠參考的就是過去所發生的事,因此實際上沒有辦法判斷什麼會讓我們真心感到快樂。」
    這句話就充滿例外,如果有一些過去的事情,真真切切的就可以讓我們真心感到快樂呢?為何妄下定論直接表明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都不快樂呢?
    更好的說法:「我們的確常用過去經驗來判斷什麼能讓我們快樂,但有時,過去經驗會限制我們嘗試新方向;同時,也別忘了,有些經驗帶來的快樂是真實的,值得我們珍惜與延續。」
  5. 第四章,關於愛情。比起改變我的想法,更像是作者自己神神叨叨、文縐縐的日記。論點不夠清晰,例如,為何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會發生、如果這樣發生了,我們可以怎麼做?
  6. 第五章:「他們不會在網路上發表任何羞於讓父母看見、向孩子解釋、讓雇主讀到的東西。這樣意味著你對自己並不真誠。」
    這裡明確也有論點歧異,每個人都有私下生活的一面,羞於被看見,不代表那東西不真誠啊!作者明確偷換概念:把「選擇不公開」=「不真誠」,這根本是邏輯謬誤。同時無視多重角色的現實:每個人同時是:員工、孩子、父母、朋友、情人,這些角色之間有不同界線與互動模式。真誠≠所有面向都攤在陽光下。
    但作者直接給你一個荒謬的結論:公開=誠實、隱藏=虛假的荒謬標準。
  7. 在第六章:「有這些症狀,就=你走對了路。」
    它變成一種過度正向詮釋,甚至可能會讓人覺得:把「病態反應」誤認為「成長徵兆」。有些人可能正處於焦慮症、憂鬱症、慢性壓力、burnout,也會出現類似症狀,這時若以「你走對了」來詮釋,反而會讓人忽略要好好休息/求助的必要。
    這也會讓人以為:越不舒服=越好、越正確。但其實成長未必是痛苦的、穩定與溫柔的改變也可以是對的路。

雖然只看了幾章,但很多觀點都被我劃掉,因為大多是廢話,被包裝成名言佳句的樣子。整體來說,我覺得作者很多觀點的結論都下的太重,例如做A=B,或不做C就=D,發生E=F。讓我感覺有點滑坡,例如,情商高,就不會做...、人生就應該...、出現...就成功徵兆。

大部分的觀點其實都算是中立,或是沒有什麼大瑕疵。反倒前幾章就這麼多讓我覺得不是很恰當的敘述,這點讓我很意外。

本書好像「標榜要改變想法」,卻沒有真的做到那件事。它不像大眾心理學,也不像勵志指南,更像是一本披著啟發性外衣的、自我抒發體散文集。它是一本「作者的心靈碎片筆記」,被包裝成可以「改變你」的雞湯合集。它不說「為什麼」,也不說「怎麼辦」,只留下「一句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所以讀者讀起來會感覺「好像很深奧」、「有些句子有感覺」,但難以內化/實踐/分析。這會讓具備思考能力的人感到空洞,反而讓缺乏辨識能力的人直接套用進自己的傷口裡當雞湯。

這本書情緒強烈但推論薄弱,常常一兩句話就得出結論,沒有過程、沒有例證、沒有反例;激起共鳴卻模糊目標,讓你覺得「我懂了」,但其實你不知道該做什麼

它更適合適合剛接觸「心靈覺察」、生活迷茫、不知道該從哪開始的人,讀來可能會有「被理解」的感覺。不適合已經有思辨力、有自我反省能力,想要建立真正清晰、可靠世界觀的讀者。

這本書,不是不能讀,但絕對「不值得照單全收」。希望大家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都可以停下來思考,帶有批判性,而不是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還是只是語言的錯覺?」

這本書我看的很慢,因為我一直在咀嚼、思考。但越思考越覺得有些觀點有很多邏輯謬誤。也很高興我從之前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逐漸變成帶有批判性的去思考作者的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小星球🪐
2會員
8內容數
隨筆|閱讀|思想|觀點|愛情。 讀後感分享、紀錄各種見聞、學習途中的初級產物。 喜歡閱讀文學、社會科學、心理學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