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9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八之五)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八之五、《金剛經》的沿流 (續)

1.

無著《攝大乘論》中、尚未見有「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等語,至多,僅敘及「圓成實自性」具四種清淨、謂:一自性清淨、二離垢清淨、三得此道清淨、四生此境清淨。(所知相分第三)

然,彼造《辯中邊論頌》時,則詳述云:「⋯ 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 此雜染清淨、由有垢無垢,如水界金空、淨故許為淨,⋯ 此若無雜染、一切應自脫,此若無清淨、功用應無果,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辯相品第一)

即將偏侷於清淨邊之「圓成實自性」、轉化為「自性清淨心、為客塵煩惱所染污」之動態形象。

目的何在?

若援前節所證、以為前提,即:八識三自性為無著首創,《楞伽經》不僅較《攝大乘論》晚出,甚是以「離心意識」、「五法三自性」、對彼或所依之唯識思想、提出回應與批判。

如此,則查《勝鬘》、《楞伽阿跋多羅寶》、《入楞伽》等經中:

「生死者、依如來藏」、「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如來藏者,是⋯ 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勝鬘經》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自性無垢、畢竟清淨」、「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此如來藏識藏、⋯ 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阿梨耶識常、依風境界起,種種水波識、能舞生不絕」、「三界但是心、諸佛子能見」、「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心體自清淨、意起共諸濁,意及一切識、能作熏種子」、「如帛心亦爾、依熏習不顯,如物非無物、我說虛空然,阿梨耶身中、離於有無物,意識轉滅已、心離於濁法」、「若無清淨法、亦無有於染,以有清淨心、而見有染法」(《入楞伽經》總品第十八之一)。

如以上所舉之類,既悖於《楞伽經》超越佛義之本旨,即無可能自為續增、而恐是無著或唯識宗徒於經末篡加、以為回應者。

此中往返,《楞伽經》以「離心意識」、「五法三自性」指謫《攝大乘論》之八識、三自性未曾離乎妄想與緣起,而,《辯中邊論頌》則援「自性清淨心、為客塵煩惱所染污」、以為「轉依」之辯,然,此所謂「辯」,實乃以竊添己意於他經、混摻魚目而圖惑亂真珠之手段為之者。

一般認為:《楞伽經》四卷,前三言八識三自性、後一言如來藏,意在調和,其實不然,《楞伽經》所述、實乃八識三自性之批判,而後卷末尾、是為唯識宗徒篡加,與經之本旨不相合也。

可見:印度東南部阿瑪拉瓦蒂 (Amarāvatī)「制多山」一帶造《楞伽經》之大眾部、與印度北部阿踰陀 (Ayodhyā) 至東北部那爛陀 (Nālandā) 一帶之唯識宗徒、不止有所交流、更有所論諍也。

2.

《出三藏記集》卷十四、求那跋陀羅傳第八、云:「求那跋陀羅、齊言功德賢,中天竺人也,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 跋陀前到師子諸國,⋯ 既有緣東方,乃隨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時,刺史車朗表聞宋文帝、遣使迎接;⋯ 後於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

求那跋陀羅 (guṇabhadra,394~468)、意為「功德 (guṇa) 賢 (bhadra)」,推測其來漢地路線,可能由印度東南部阿瑪拉瓦蒂 (Amarāvatī) 之奎師那 (Krishna) 河口出海、或由更南之建志匍朗 (Kanchipuram) 臨海港口啟程,先至師子國 (斯里蘭卡),後泛海、或經扶南 (柬埔寨) 以為中繼,於劉宋元嘉十二年 (435) 至廣州。

《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第四、云:「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 遂挾道宵征、遠蒞葱左,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 而洛京遷于漳鄴,先時,流支奉勅、創翻《十地》,⋯ 自洛及鄴、爰至天平二十餘年,凡所出經、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是也。⋯

⋯ 于時,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寶意,⋯ 以正始五年、初屆洛邑,譯《十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

菩提流支 (bodhiruci)、意為「道 (bodhi) 晞 (ruci)」,推測其來漢地路線,乃由北天竺出發,經犍陀羅 (阿富汗東部與巴基斯坦北部),越蔥嶺 (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於北魏永平元年 (508) 抵洛陽,彼於永平四年 (511)、與勒那摩提 (ratnamati) 同譯《十地經論》竟,是為地論宗之始,後隨東魏遷都 (534) 而至鄴城 (河北臨漳)、續為譯事。

《十地經》雖諄諄囑咐「絕對清淨、無染不染」之教、云:「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菩薩眾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 具足無量功德、離癡疑悔、無有染污,⋯ 其餘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是人長夜、受諸無利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

然,《十地經論》卻仍因襲「自性清淨心、為客塵煩惱所染污」之唯識窠套、云:「是中,心行稠林差別者、⋯ 有八種:⋯ 五、自性不染相,如經『心清淨相』故;六、同煩惱不同煩惱相,如經『心染不染相』故;七、同使不同使相,如經『心縛解相』故;⋯

⋯ 以自性清淨心故,第六第七心染不染故、心縛解故,此二句煩惱染示現;⋯」(《十地經論》善慧地第九)

以是,不脫「染淨相對」之惑識尺矩範圍。

至於,「自性清淨心」、究應當於阿梨耶識之清淨分 (菩提流支地論北道所主)、抑或當於第九阿摩羅識 (勒那摩提地論南道所主)?而「生滅垢染諸法」、究為阿梨耶識之雜染分所生 (菩提流支地論北道所主)、抑為如來藏阿梨耶識所生 (勒那摩提地論南道所主)?既不脫相對,皆可置之而勿論矣。

彼意,如來藏在纏、名曰「如來藏阿梨耶識」,出纏、名曰「清淨法身」。觀《勝鬘經》自性清淨章第十三、云:「如來藏者,是⋯ 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又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云:「此如來藏識藏、⋯ 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可知:阿梨耶識之清淨分、即第九阿摩羅識,其雜染分、即如來藏阿梨耶識,二之所爭、義同而名異耳。

3.

北魏永熙三年 (534),孝武帝因懼高歡擅權、投奔宇文泰,高歡則於鄴城另立新帝、年號東魏天平元年 (534),北魏遂分西魏、東魏;未久,後繼權臣相繼弒帝自立,西魏蛻為北周,東魏蛻為北齊。

此時,慧可秉「南天竺一乘宗」之旨、北上至鄴,其欲如後世神會「抗諸師、逆龍鱗、定是非、立宗旨」耶?

所秉之宗旨為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nlight03的沙龍
0會員
109內容數
enlight03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0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五六八《伽摩經》言:想思、依心而轉,是為意行;壽、暖、識捨身時,屍棄丘塚間、無心如木石,是謂死;
Thumbnail
2025/09/20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五六八《伽摩經》言:想思、依心而轉,是為意行;壽、暖、識捨身時,屍棄丘塚間、無心如木石,是謂死;
Thumbnail
2025/09/20
關於《金剛經》成立時間、與《八千頌般若經》孰先孰後之問題?有一判準:
Thumbnail
2025/09/20
關於《金剛經》成立時間、與《八千頌般若經》孰先孰後之問題?有一判準:
Thumbnail
2025/09/11
《出三藏記集》卷九、《修行地不淨觀經序》第十六、云:「⋯ 佛涅槃後,阿難曲奉聖旨、流行千載,
Thumbnail
2025/09/11
《出三藏記集》卷九、《修行地不淨觀經序》第十六、云:「⋯ 佛涅槃後,阿難曲奉聖旨、流行千載,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