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是「聲名遠播、四海皆知」的【四海之家】大旅社,當我們穿過這道大門,然後就.......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四海之家只剩下這道牆。在鼓山國小的一隅,有一道看起來略顯突兀的門牆,上頭提著「四海之家」四個大字。四海之家曾經是1950年代哈瑪星規模最大的國際旅社,旅社的老闆是檜木盤商,所以建構時也是以檜木為主要建材,樣式依循高雄發展的時代背景,融合了日式與中國的古典元素,頗具特色。
隨著高雄港興盛的貿易活動,四海之家的旅客絡繹不絕,成為當時哈瑪星最具指標性的豪華旅店。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大旅社停業人去樓空,但這棟建築的樣貌仍乘載著歷史的記憶,是高雄海港城市的一大指標,本應成為受保護的古蹟,讓故事流傳下去。
2005年,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審核委員會通過「四海之家」登錄為歷史建築案。但就在此案送交市長核定的第三天,四海之家一旁的鼓山國小校長,為了擴建校地,早就對這塊土地有所覬覦,趁著未完全定案,連夜帶著挖土機,將這港都的記憶化為瓦礫。

而目前僅存的大門、龍牆、水池,也是後人多方奔走、努力爭取,才得以保留至今。

若以經濟發展的角度,文化古蹟似乎沒有經濟效益,但是人文歷史帶給人們的精神滿足,是無法輕易衡量的,每個年代總有一些人願意為了這些時代的記憶奔走、努力,我們才能讀到這些精采故事。
當我穿過這道大門,忍不住想像自己如同電影情節般穿越時空。
1950年代的哈瑪星,二戰後高雄最繁華的地段,旅社裡有辛勤的漁工、有來自各國的旅人,其中最多的是日本人,濃重口音的日語和福建話混雜在空氣裡。海水味與檜木香交織在旅社的走廊,世界各國的人們隨著西子灣的海風來到旅社歇腳,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四海之家」。

也許在某個夜晚來到這裡,晚風裡還能聽見旅客的低語。一道門牆,一個不完整的古蹟,帶給我更多的想像空間,這就是歷史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