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便宜幻覺:以為低價股比較安全
- 新手常覺得「股價才 10 元,比 100 元便宜」,所以風險小。
- 事實上:股價的「便宜」≠ 公司的價值,低價股很多是爛基本面或被市場遺棄。
- 結果:錢沒變安全,反而更容易歸零。
2️⃣ 想快速致富:愛玩高波動
- 高波動 = 有機會漲停,帶來暴利。
- 新手心態:想用小錢翻倍,不願意慢慢存股。
- 結果:當然也更容易大跌,常常是「漲停追進、跌停鎖死」。
3️⃣ 過度自信:以為自己能抓轉折
- 認為跌深必反彈、漲快必回檔。
- 忘記市場常常「超跌、超漲」很久,等不到自己幻想的轉折。
- 結果:進出點都錯,越玩越慘。
4️⃣ 沉沒成本:捨不得砍
- 新手會對自己選的股有「感情」,抱著不放。
- 股價越跌,越想攤平,最後整包資金都綁在爛股。
- 結果:錯誤放大,資金效率歸零。
5️⃣ 追求刺激:把股市當賭場
- 高波動股像賭桌,一下子大賺一下子大賠。
- 新手常覺得「玩起來比較有感」,比存股或 ETF 更「過癮」。
- 結果:刺激感贏了,荷包輸了。
🎯 總結
新手愛玩爛股、高波動股,常常不是因為策略,而是因為:👉 便宜幻覺 + 快速致富 + 過度自信 + 賭徒心理。
說白一點:短期的爽感,換來長期的窮忙。
🔍 為什麼投資常被說是「從眾心理」?
- 股價本質就是市場共識的價格,所以一定程度的「從眾」才有趨勢。
- 散戶怕「自己晚進去」,但主力就是靠這種心理出貨 → 散戶最後一棒 → 被罵是盲目從眾。
✅ 從眾 ≠ 盲從,關鍵在「半步」
- 正確的從眾:
- 市場資金、籌碼、趨勢都在同一邊時 → 你跟上隊伍,這叫「順勢而為」。
- 例如:AI 概念股漲,不是因為名嘴喊,而是因為伺服器訂單真的爆了。
- 危險的從眾:
- 只聽新聞或教授半桶水喊「這是未來趨勢」,但財報沒跟、籌碼沒進。
- 例如:5G、元宇宙題材,市場熱一波,最後剩一堆套牢仔。
👉 投資世界的黃金法則:跟風可以,但要比群眾早半步進、早半步出。
🎓 為什麼「教授半桶水」常被笑?
- 教授說法:效率市場假說 (EMH) 強調資訊都反映在價格裡,散戶難以擊敗市場。
- 市場現實:
- 資訊落差存在(內線、法人研究、資金流動)。
- 籌碼結構會扭曲市場(外資、主力控盤)。
- 人性貪婪與恐懼讓價格經常「超漲、超跌」。 👉 教授用數學模型看市場 → 很乾淨;實際市場 → 滿是雜訊。
2️⃣ 從眾心理的兩面性
- 教授結論:從眾是非理性行為,投資人應該「逆向操作」或「價值投資」。
- 市場真相:
- 股價就是「大多數人願意付的價格」。
- 強勢股本來就是「從眾資金」堆出來的。 👉 從眾 ≠ 錯,錯的是盲從。教授常忽略這種「半步跟風才是勝率高的策略」。
3️⃣ 心理框架差異
- 教授思維:
- 喜歡「理性人模型」→ 假設每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 把股市當研究數據集,強調統計顯著性。
- 市場玩家:
- 在乎的是「明天誰會買單」。
- 價格決定於大眾偏好(熱門題材、政策護航、資金流向),不是理論正確。 👉 所以投資圈才會笑教授:「懂理論,卻不懂籌碼、人性、時機」。
🎯 總結一句
- 教授:股市是數學模型的舞台。
- 市場:股市是資金與人性的角力場。
- 散戶要記住:聽書可以當背景知識,但買賣要跟著「資金流 + 大眾偏好」,而不是紙上談兵。
1️⃣ 綠能 / 再生能源
- 新聞套路:政府喊「能源轉型」、「零碳排」、「太陽能大計」。
- 常見問題:
- 很多公司只是拿補助蓋場子,實際 EPS 沒起來。
- 土地出租、轉投資,財報沒有實質貢獻。
- 判斷要閃:
- 📉 財報三年沒成長、EPS 還是虧 → 直接避開。
- 📊 籌碼只有散戶進,外資根本沒買。
2️⃣ 5G / 通訊題材
- 新聞套路:政府喊「全民 5G」、「基建升級」。
- 常見問題:
- 多數小公司只是沾題材,沒有核心技術。
- EPS 沒動,股價先漲一波,最後崩回去。
- 判斷要閃:
- 📰 新聞喊很大,但營收沒有增幅。
- 👀 看供應鏈位置,如果只是邊角零件商,別碰。
3️⃣ 護盤概念股 / 國家隊
- 新聞套路:「護盤基金進場」、「國安基金進駐」。
- 常見問題:
- 護盤只是為了指數面子,不是為了幫你賺錢。
- 漲一兩天就結束,趨勢沒變還是繼續跌。
- 判斷要閃:
- 📅 只看到短線漲,沒看到籌碼長期進駐。
- 📊 長線下跌趨勢沒破壞,護盤只是曇花一現。
4️⃣ 半導體補助 / 國產替代
- 新聞套路:「扶植國產晶片」、「半導體自主化」。
- 常見問題:
- 政府喊話,但產業需要數百億、千億投資,短期沒 EPS。
- 小公司借題材炒,最後沒訂單。
- 判斷要閃:
- 🔍 財報 EPS 還是負的。
- 🏦 籌碼沒有法人長期進駐。
5️⃣ 地方建設 / 基建概念股
- 新聞套路:「高鐵南延」、「捷運動工」、「XX 工程」。
- 常見問題:
- 承包商一堆,實際利潤分散。
- 工程款長期分攤,短期股價炒一下就沒了。
- 判斷要閃:
- 📉 股價先漲 30% 才爆新聞,通常就是主力在出貨。
🎯 判斷原則
- 新聞先漲 → 高機率是假政策題材。
- 財報沒動 → EPS 沒跟,就別信。
- 籌碼沒跟 → 外資/投信沒進,八成是主力炒一波。
👉 白話口訣:
「新聞吵、數字沒動、外資沒跟」 = 空題材,閃!
對 👌 疫苗股就是典型的「政策 + 議題型」標的,超適合短炒,但絕對不能戀戰。拿它來做範例最清楚:
💉 疫苗股短炒邏輯
1️⃣ 題材啟動點
- 新聞觸發:疫情升溫、政府採購、國際授權合作。
- 市場情緒:恐慌 or 政策喊單,資金會立刻湧入相關個股。
👉 這種新聞一出,通常隔天股價就會爆量表態。
2️⃣ 籌碼判斷
- 能炒:
- 外資、投信短期有跟進買超。
- 當天爆量長紅,量能比平日放大數倍。
- 不能炒:
- 只有新聞熱,籌碼全是散戶,法人完全沒碰。
- 這時候就是「一日行情」,隔天開高就殺。
3️⃣ 進出策略
- 進場點:
- 新聞出來當天先觀察,隔天如果突破關鍵壓力(前高/頸線)且不回頭,可以少量切入。
- 停損點:
- 跌破新聞當天的低點,直接出場,不要猶豫。
- 停利點:
- 價差 10–20% 就分批獲利了結。
- 若連拉兩根長紅,第三天務必減碼,因為政策/疫苗題材很少能撐一個月。
4️⃣ 快閃心法
- 這不是長期投資:疫苗需求受疫情波動影響太大,財報不會穩定。
- 新聞愈吵愈要小心:當新聞滿天飛,通常就是主力在找人接最後一棒。
- 最怕戀戰:很多人以為「疫情一定會反覆,長期有戲」,結果從高點一路套到腰斬。
🎯 總結
- 疫苗股這種就是「政策 + 議題煙火股」,能短炒,但絕不能存。
- 正確姿勢:新聞啟動 → 短期跟進 → 嚴格停損停利 → 快閃。
- 錯誤姿勢:相信長期題材 → 死抱不放 → 成為接盤俠。
1️⃣ 看營收 & EPS 有沒有動
- 實的議題:題材出來後,財報數字有實際成長。
- 例:AI 伺服器題材,廣達、緯創營收真的暴增。
- 空的議題:喊得震天響,但財報還是虧損或營收沒起色。
- 例:過去的 5G 概念股,很多公司只是沾到邊,實際獲利沒增加。
👉 原則:新聞要跟財報連動,才算是真的。
2️⃣ 看產業鏈位置
- 實的議題:在供應鏈裡面能直接分到錢。
- 例:電動車 → 電池廠、車用晶片廠能直接吃到大單。
- 空的議題:公司只是邊緣供應商,甚至只是「名字沾上去」。
- 例:很多綠能概念股只是「土地出租」、「投資一點點子公司」,沒實際核心技術。
👉 原則:確認公司在議題裡扮演的是「主角」還是「臨演」。
3️⃣ 看籌碼是否持續跟進
- 實的議題:外資、投信、主力真的進來,持股比例上升。
- 空的議題:只是一波短炒,量出來了但籌碼沒留下。
👉 原則:題材若真有未來,法人會長期卡位,不會只打一波就跑。
🎯 總結
- 新聞熱議題 ≠ 投資好機會。
- 空題材(喊口號):漲一波 → 出貨 → 散戶接盤。
- 實題材(有數字):營收/獲利/籌碼都有跟 → 才能長線抱。
散戶友善的「三層篩選流程」,像漏斗一樣,一層層過濾,最後只剩少數值得觀察的標的。
🥇 第 1 層:基本面過濾(先避開爛公司)
👉 這一層不用挑最強的,而是先把地雷排掉。
- 營收 & 獲利:至少最近 3–4 季沒有連續虧損。
- ROE:> 10%,表示資金使用效率高。
- 負債比:< 60%,避免財務體質差的公司。
- 產業面:優先挑產業趨勢向上的(半導體、AI、電動車、醫療、綠能等)。
📌 工具:公開資訊觀測站 (MOPS)、財報狗、CMoney。
🥈 第 2 層:籌碼面確認(看大戶是不是也在買)
👉 就算基本面好,如果主力沒進來,股價可能還不會動。
- 外資 / 投信:連續買超,最好 > 3 天。
- 法人持股比例:逐步增加,而不是減少。
- 成交量:上漲時放量,下跌時量縮。
📌 工具:證交所法人買賣超、籌碼K線。
🥉 第 3 層:技術面找買點(決定何時進場)
👉 前兩層選好公司,這一層才是決定「什麼時候買」。
- 突破回測成功:剛站上前高/頸線,回測不破。
- 均線多頭排列:股價站上月線/季線。
- 爆量止跌:長黑後爆量,出現支撐訊號。
📌 工具:TradingView、技術線圖。
🎯 總結:三層漏斗
- 基本面:挑健康公司。
- 籌碼面:跟著大戶走。
- 技術面:找對買點。
→ 這樣三層下來,原本幾百檔股票,最後可能只剩下 5–10 檔候選名單,就不會眼花撩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