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香港到東京:レンアイ深化論3 後感》
筆者在2025年9月21日於東京ビッグサイト參加了「恋と深空 オンリー,レンアイ深化論 3」的戀與深空同人誌即賣會。這次活動既作為攤主,也以Cosplayer身份參與的雙重體驗。這個小型冒險是從前夜住進會場附近的酒店開始。整場活動的流程井然有序,當中相當多細節和香港的同人活動形成對比,令筆者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
筆者先在酒店完成基本妝容後再前往會場,抵達攤位後把物件放置妥當後就立即前往更衣室。起初對把私人物品赤裸裸地置於攤位感到相當不安,但經觀察發現大家都是如此,發現大家對物品的放置有默契式的信任後,筆者也入鄉隨俗。說實話,如果筆者的行李被偷,那整個日本行程都會面臨沒衣可穿的困境。總言之,其實攤位很少出現混亂或遺失的情況,這種信任大概是來自活動持之以恆的管理與參加者之間的共同責任感。
前往更衣室的路途相當遙遠,但沿途指示清晰,工作人員態度熱心,整體導引流程有條不紊。抵達更衣室時,排隊的人龍非常長。筆者作為外國人,並沒有那種內建的「潛規則認知」直覺,但只要跟著工作人員和人群的節奏,跟隨著隊伍如軍事滙演般的方隊變奏,就可以順利地緩步進入更衣室。整體氣氛不像筆者對於同人活動的想像段祭典式喧鬧,反倒像等待博物館開館前的安靜與克制。大家低聲交談、互相禮讓,秩序感強烈。
更衣室是一整片鋪了地墊的大空間,沒有屏風或任何間隔,工作人員會安排大家一排排坐好,然後各自換裝。大家換衣速度驚人。工作人員在排隊時會反覆說明Cosplay參加者的相關規定,例如換衣後不能離開會場範圍等,規矩清楚、執行嚴謹。而寄存方面不同於香港有一群專屬的工作人員幫忙安排,而是參加者自行記錄行李數量等資料,自己放置到寄存室。也許是民族性的關係,這種高度依賴每位參加者自律的方式,竟然行得通。相信在其他國家難以複製這個方式。
活動當天的10時30分為一般參加者入場時間。與香港大型同人活動常見的長時段不同,日本場次多於當天下午就結束。這場活動也不例外,於下午3時準時結束。然而,於下午1時30分就已經有不少攤主開始收拾,2時30分左右多數人已近完成打包、準備離開。這一點讓一向習慣長時間作戰的筆者相當驚訝。畢竟在香港的場次有一名言「三點不露」。很多客人不到下午三時左右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活動時間設計是否對創作者和一般參與者有什麼影響呢?
個人認為短時段的活動帶來了幾個優勢。
其一:對於跨地區參加者尤為友善。
香港地方不大,再遠的車程也不會像日本一般需要花費大量的住宿與交通成本。例如筆者友人就是專程於大阪乘坐新幹線到達東京參與活動。
其二:對育兒或上班族的負擔較小
例如筆者有認識的創作者由於要兼顧育兒,不得不放棄香港某些硬性規定必須出席2天的同人活動。即使是參與單日結束的活動,往往都需要提早離場。而短時間的活動正好解決了這個痛點。即使臨時找不到家人或友人幫忙,尋找專業的托兒服務亦只是有限金錢。上班族更是可以早點回家休息,隔天又準時上班了。
其三:整體節奏更集中
參與者能以更短時間完成購買及交流,使活動的效率提高。
也許香港在某些場次能採用較短的時段安排,即可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創作者與讀者參與。但香港場地費用多以每日計算,這也許亦是短時長活動不能推廣的原因。
在會場內很多人都會帶著詳細的行動計劃,他們會把場地地圖、攤位位置、目標購買清單等整理為一份「戰略」。這種參與方式展現出高度的計劃性與執行力。筆者逛場次和購物較隨興,結果想買的東西早已完售。果然絕對不能打沒有準備的仗。
攤主的心態似乎也與香港有所不同。日本攤主定價普遍偏向接近物料成本,甚至用一種筆者稱為「做慈善」的價格販售作品。筆者的在日友人解釋:大多數同人作者並不以營利作為目的,他們重視的是交流與作品的傳播,不願與「官方」作競爭,因為價格往往僅覆蓋印刷或材料成本。筆者對此理解又有所保留。理解的是這能維持同人文化的純粹與親切;保留的是筆者認為創作者都需要維持生活,若能適度提高定價以反映勞動成本,對創作者更為公平。在這個灰色地帶的創作生態中找到平衡點是個人同人活動是否能長久進行下去的關鍵。究竟如何在不破壞社群氛圍的前提下,讓創作者能獲得合理回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
與香港不同的是,場內全面禁止拍攝;僅允許攤主於開場前拍攝自家攤位以作宣傳。這項規定的確令筆者鬆一口氣。不需要擔心被不經允許地拍到臉,或是成為他人社交媒體的配景。過往在香港的場次,筆者常常在攤位內躲避鏡頭,甚至因為旁攤友人太多需要合照,而被妨礙當天的營業。這些困擾在日本場次的嚴格限制下都不復見。
然而,此舉其實有點矛盾。實體活動的照片往往是吸引線上關注與客流的重要媒介。將拍攝權限限制在開場前,可能降低活動在社群媒體上的即時曝光度。日本似乎較重視參與者的舒適與場內的秩序,而香港則偏向把活動視為一個可被放大與記錄的公共事件。兩者各有利弊,也許學習日本對隱私秩序的追求的同時,在合適時間與區域保留宣傳空間是個折衷方向。
筆者的日語能力有限,這是在日本場次中一個明顯的障礙。語言的限制讓筆者無法像當地創作者那樣進行深度交流,也偶爾因用詞和語氣令對方感到不安。即使如此,當地參與者大家都對筆者相當友善。語言是溝通的橋樑,但並非唯一的方式。文化上的尊重、遵守規則與真誠的交流態度同樣重要。若未來希望更深入融入當地的圈子,也許要把提升日語能力作為首要任務。而更多學習場次內不成文的規定更是重中之重。
總體而言,這次在「恋と深空 オンリー,レンアイ深化論 3」的經驗相當珍貴。秩序、效率與對參加者的體恤構成了活動運作的基礎。短時段、明確的規範與攤主以交流為本的心態,營造出一個讓人願意來、願意買、願意交流的場次。未來如有機會,筆者期待能更多參與類似活動。亦希望香港場次在吸收各國場次的優點後,同時保留更多本土特色,讓活動對更多年齡層、背景的人更友善。
文 / 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