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美、新代、盟立攜手組成「鞍新盟機器人」,瞄準無人機與智慧機器人市場。)
前言與產業背景
台灣機器人產業正迎來跨界合作的新局面。傳統食品業者義美集團,與工業自動化廠盟立自動化、新興機器人千金股新代科技共同出資成立鞍新盟機器人製造公司,聯手進軍無人機與智慧機器人市場。結合義美的製造基地與資本、新代的控制器技術、盟立的系統整合經驗,打造台灣自主的機器人供應鏈。本文將分析鞍新盟機器人及其三大股東——新代科技、盟立自動化、義美集團(金鞍機械)——在機器人領域的基本面、技術產品、財務表現、產業地位,以及成長潛力與展望。
鞍新盟機器人製造公司:跨界聯盟的新星
成立與概況
鞍新盟機器人製造公司成立於2025年5月27日,額定資本7.5億元,實收資本額2.25億元。公司名稱取自三大股東:義美集團旗下的金鞍機械、「新代科技」與「盟立自動化」各取一字。董事長由義美總經理高志明擔任,盟立董事長孫弘、盟立執行長林世東、新代董事長蔡尤鏗等共同任董事。這種傳產(食品業)與高科技(自動化、控制)跨界結盟,充分體現台灣產業轉型的新趨勢。
技術定位與產品布局
鞍新盟定位為國內智慧機器人核心製造商,專注於工業用智慧機器人的機構製造。各股東分工明確:由金鞍機械負責無人機、機器人本體及機器狗等精密機構的加工製造,新代科技提供控制器軟硬體技術,盟立負責場域規劃、系統整合,並供應機器人關節所需的各式減速器等關鍵零組件。
產品方面,鞍新盟首波聚焦自主移動雙臂機器人(AMR)、20公斤舉重級人形機器人以及工業巡檢用機器狗等。「鞍新盟」已在2025年9月的SEMICON Taiwan展覽中首次亮相多項產品:包括可舉起20公斤的盟立人形機器人與巡檢機器狗MD-X,這些產品的關鍵零組件均由國內團隊自主研發。此外,聯盟產品線還涵蓋工業無人機,搭配義美集團在桃園龍潭廠區建置的大型風洞實驗室,用於模擬高溫、低溫、強風、降雨等極端環境來測試無人機與機器狗性能。整體而言,鞍新盟透過垂直整合控制器、機構製造與系統應用,打造從關鍵零件到整機的完整生態系。
財務與股權結構
由於成立不久,鞍新盟尚無歷年營收數據。然而從股權結構看,義美集團透過金鞍機械投入最大比例資本,新代科技和盟立自動化各約持股15%左右。高志明身為義美總經理兼鞍新盟董座,強調此投資是義美從傳產轉型AI機器人的重要布局,期望結合國內強勢產業夥伴,共同導入智慧機器人應用。在2025年下半年,新代預期透過鞍新盟開發的自主式移動雙臂機器人等產品,可帶動公司營收逐季成長,第三季業績目標年增2~3成,第四季表現將優於產業平均。這側面反映出市場對該聯盟未來營運的期待。
產業地位與合作關係
鞍新盟的成立標誌著台灣機器人產業的一股新興力量。雖然作為新創公司,目前尚無排名可言,但三家股東在各自領域均具龍頭地位(下文詳述)。此結盟進軍高階機器人整機製造,也串聯起台灣本土控制器—減速器—本體製造的供應鏈。加上高志明本人擔任台灣無人機產業技術整合協會理事長,鞍新盟有望與該協會及政府產業政策對接,爭取政策紅利與研發資源。未來,透過與台積電、鴻海等終端大廠及軍工單位的合作(例如生產工廠自動化設備、物流無人機等),鞍新盟可迅速累積實績,提升在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的能見度。
成長潛力與展望
展望未來,鞍新盟具備高度成長潛力。短期內,三大股東的緊密合作將加快產品開發週期,預計2025年底前即推出首批人形機器人產品上市。中期來看,鞍新盟鎖定的製造與物流、自動巡檢等市場應用,需求正隨著智慧工廠、無人化巡檢潮流而快速增長。同時政府正推動「智慧機械」、「無人機國家隊」等計畫,鞍新盟有機會在政策支援下承接示範專案。
長線而言,若能持續投入研發(如AI大腦決策系統、輕量化材料應用等)並擴大產能,鞍新盟有潛力躋身國內機器人製造領域的領導廠商,甚至將產品拓銷海外。當然,新創事業也面臨挑戰:國際機器人巨頭林立,技術門檻高、生產規模經濟不易。但憑藉聯盟各方深厚實力與本土市場支援,鞍新盟在競爭力上占有獨特優勢——垂直整合與快速創新。整體而言,鞍新盟是台灣機器人產業一支值得關注的生力軍,其未來表現將取決於技術落地速度、市場開拓能力以及三方合作的緊密程度。
新代科技:工具機控制器龍頭轉戰智慧製造
公司概況
新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yntec)成立於1995年,由蔡尤鏗董事長與工研院同事共同創立。公司起家於PC-Based的CNC數位控制器研發,專注於工具機控制系統,是亞太地區工具機控制器領導品牌。隨著中國製造業崛起,新代成功搭上大陸市場紅利,憑藉高性價比產品與在地服務策略,快速取得市場地位;截至2024年,新代在中國工具機控制器市場市占率約達20%,已與日德一線品牌比肩。公司目前員工數約數百人,在中國設有20多家分支據點提供即時FAE服務。新代近年積極轉型為智慧製造整合方案供應商,業務從單一控制器拓展到工業4.0軟硬體平台、機器人控制與AI應用等領域。
技術應用與產品

資料來源:新代科技
新代的核心技術優勢在於運動控制與工廠自動化。傳統產品線包括車床、銑床等 CNC 控制器,以及工業機械控制器等,定位介於昂貴的日德品牌與功能較弱的在地品牌之間,強調高CP值與穩定服務。近年,因應智慧製造浪潮,新代開發了SynFactory工業雲平台,整合產線設備的能源、碳排放與生產數據,運用AI優化製程,協助工廠降低逾20%能耗。在機器人領域,新代推出了多軸機器人控制器,能同時整合多品牌機械手臂,讓工廠彈性切換生產模式,滿足少量多樣的接單需求。
2023年起,新代更成立「AI驅動智慧製造+智慧機器人聯盟」,串聯盟立、東台精機等產業夥伴,共同開發人形機器人“小腦”控制系統——即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中樞,並結合AI決策“大腦”方案,使機器人具備智慧判斷能力。此外,新代透過轉投資成立聯達智能子公司,專攻機器人控制與智能解決方案,布局諧波減速器、關節模組、伺服驅動等關鍵零組件研發。可以說,新代已從單純的控制器廠商升級為涵蓋軟體平台、控制器、關鍵零件的一站式智慧工廠方案提供者。
財務表現


資料來源:財報狗
新代科技近年營收與獲利高速成長,財務表現亮眼。2024年,新代營收達108.8億元新台幣,提前一年突破百億目標,年增約25%,稅後淨利大幅成長,EPS高達22.31元。這主要受惠於中國製造業對中高階工具機需求增溫(2024年成長18%)帶動控制器銷售。2025年持續成長:上半年累計營收81.8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7%;稅後淨利10.8億元,年增34.1%,每股盈餘17.2元,獲利能力更上一層樓。公司自2024年在興櫃掛牌以來,股價屢創新高,一度突破每股1,005元,成為台股首家千金級機器人概念股,引發市場話題。2025年9月底,新代順利登錄上市,資本市場的成功也為其擴大研發布局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產業地位與競爭力
在工具機控制領域,新代科技是華人世界數一數二的領導廠商,與Fanuc、三菱、Siemens等國際大廠同台競爭。其優勢在於產品性能可靠且價格具競爭力,加上重視客戶服務,在兩岸市場建立了良好口碑。新代也是台灣智慧製造領域的重要推手之一——主導成立的AI智慧製造暨機器人聯盟,網羅了盟立(自動化系統)、東台(工具機)、上銀(機械元件)等上下游產業巨頭,共同瞄準全球智慧工廠商機。
此舉鞏固了新代的產業地位,也有助於形成台灣本土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在全球市場方面,新代積極拓展版圖,旗下產品行銷全球30多國,尤其在中國及東南亞市占率高。公司在馬來西亞、中國蘇州新建的生產基地陸續投產,預計5年內海外營收占比要提高5倍。這種國際化佈局,結合台灣精密機械產業供應鏈,使新代有實力在全球智慧製造浪潮中爭取一席之地。
成長性與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新代科技的發展重點聚焦在三大方向:AI、機器人、永續智造。在AI方面,公司持續將人工智慧導入控制器與雲端平台,如開發預測維護、製程優化演算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在機器人方面,新代將扮演“小腦”供應商角色,針對人形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的控制核心技術持續研發。同時與盟立等夥伴合作開發諧波減速器、伺服馬達等零組件,補足產業鏈短板。值得注意的是,新代也積極結盟產學資源,例如與工研院等研發單位合作,確保技術領先。政策面上,台灣政府將「智慧機械」列為重點產業,新代身為龍頭有望爭取更多研發補助與國家隊計畫商機。
綜合而言,新代科技憑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市場佈局,在台灣乃至亞洲的智慧製造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其過往高成長軌跡可望延續,中長期有潛力進軍更高階的機器人大腦研發領域,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背後不可或缺的技術提供者。仍需關注的風險包括:總體經濟波動對工具機市場的影響、新代跨足新領域的研發投入回報期。但整體而言,新代的競爭力和未來發展前景備受期待。
盟立自動化:半導體自動化要角邁向人形機器人

(2025年SEMICON展上,盟立集團展示可舉重20公斤的人形機器人原型,積極宣示進軍智慧機器人市場。圖為盟立執行長林世東與自製人形機器人合影。)
公司概況
盟立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Mirle Automation)成立於1989年2月,至今逾35年歷史。公司總部位於新竹,是台灣工業自動化設備與系統整合的先驅廠商。盟立早期專注於自動化設備與控制系統開發,產品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光電面板、電子組裝、立體停車場等領域。尤其在半導體廠自動化物流系統方面,盟立是台積電等晶圓大廠的關鍵供應商,享有「護國神山自動化要角」的美譽。公司2001年掛牌上市(股票代號2464),近年營收規模約在每年新台幣70~100億元上下,2017~2022年曾連續成長並於2022年創下約107.7億元高峰。盟立集團員工人數超過千人,在台灣、中國大陸皆設有研發與製造基地,業務遍及全球。
技術應用與代表產品

盟立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自動化系統整合與關鍵設備研製能力。旗下產品線眾多,涵蓋:
- 半導體自動化設備:包括晶圓廠無塵室的天車輸送系統(OHT,軌道空中搬運)、EFEM(設備前段機械手臂模組)、Stocker垂直倉儲系統、AGV無人搬運車等。這些設備構成晶圓廠內物流自動化的關鍵環節,盟立透過自研控制軟體實現整廠智慧物流。
- 光電與電子產業設備:盟立為面板廠、PCB廠提供自動化輸送、搬運及檢測設備,也設計醫療器材自動化生產線,在電子、醫療領域深耕已久。
- 智能倉儲與物流系統:包含倉庫自動存取系統(AS/RS)、自動倉儲管理軟體等,近年盟立將此類產品推廣至東南亞、美洲、歐洲市場,切入智慧物流熱潮。
- 機器人與關鍵零組件:盟立自研多款工業機械手臂和控制器,用於自家自動化設備中。近年更開發人形機器人與四足機器人,以及這些機器人的核心關節——諧波減速器與關節模組。2018年起盟立投資成立盟英科技(持股21.8%),專注研發諧波減速器、精密齒輪等,經工研院技術合作,產品品質達國際大廠水準。2023年盟立進一步與大陸自動化龍頭偉創電、Tesla供應商科達利合資成立科盟創新(持股34%),在中國布局人形機器人關鍵模組的開發與量產。通過這些投資,盟立掌握了從減速器、關節模組到整機系統整合的全鏈技術。
盟立最受矚目的新產品莫過於自製人形機器人。據公司透露,該人形機器人原型機高約成人身高,具備舉重20公斤的強勁負載能力,應用場景鎖定製造業搬運、智慧物流等。2025年9月,在SEMICON Taiwan半導體展上,盟立集團首度公開展示了這款人形機器人以及巡檢用機器狗MD-X,引起業界震撼。在展場中,盟立同步展出旗下盟英公司研發的多款諧波減速器與關節模組,強調所有關鍵零部件均能自主可控。這表明盟立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機器人自主化技術平台,涵蓋感知-決策-執行各環節,充分展示其技術整合實力。
財務表現


資料來源:財報狗
盟立自動化的財務表現受其服務產業景氣波動影響較大,但整體趨勢穩健。2022年公司營收約107.7億元,為歷史新高。然而2023~2024年,受到電子產業景氣下行影響,光電面板自動化訂單下滑,營收有所回檔。2024年盟立營收約75.02億元,毛利率18.4%,稅後淨利僅1.03億元,淨利率約1.37%。獲利大幅下降主因為當年電子業投資趨緩,加上盟立對轉投資(如盟英科技等)認列投資損失所致。不過,公司在半導體自動化領域仍保持穩定收益。
2025年隨著半導體景氣回溫,盟立在該領域的在手訂單達57~58億元,其中半導體自動化佔比提高至50%,智能物流佔比可望提升至20%。管理層預期2025年營收將重回成長軌道,毛利率也可望逐步改善。另外,盟立財務體質健全,截至2024年底每股淨值達約30元,新興機器人業務的投入研發雖短期壓低獲利,但屬於策略性投資。公司仍維持穩定的股利政策,近五年平均現金股利約1.37元,對應現價殖利率約3%。
產業地位與競爭優勢
盟立在台灣自動化設備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半導體廠自動化解決方案市占率為國內第一,成功案例包括台積電、美光等晶圓大廠的廠務物流系統建置。在光電面板、自動倉儲領域,盟立也是主要系統供應商,在國內外累計數百個自動化專案經驗,建立了可靠品牌形象。與此同時,盟立早在1980年代末即開始投入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發,是台灣最早耕耘該市場的公司之一。
逾35年的技術積累,使盟立在機械結構設計、運動控制、系統軟體等方面形成綜合優勢。例如,盟立擁有自主研發的工業電腦(IPC)控制器,配合多年現場經驗,可為客戶量身訂做自動化系統。此外,盟立與NVIDIA等國際大廠合作密切:2023年成為NVIDIA Omniverse數位孿生平台合作夥伴,在虛實整合智慧工廠解決方案上占得先機。在機器人零組件領域,盟立透過盟英科技掌握諧波減速器這一高門檻關鍵件,提高了供應鏈自主性,也為人形機器人布局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義美集團(高志明)長期即為盟立的大股東之一,目前直接及間接持股達11.84%。這使盟立在策略上得到義美的資金與資源支援,雙方形成緊密的產業協同。在全球市場上,盟立雖然規模不及日系、歐系自動化大廠,但在專精領域(如半導體廠內物流)已有細分市場領導地位。隨著人形機器人被視為下一波兆元產業,盟立作為台灣少數具備整機開發能力的公司,正吸引更多關注與合作機會。
成長性與未來展望
盟立自動化正處於傳統自動化業務與新興機器人業務雙引擎推進的階段。傳統業務方面,半導體先進製程產能擴張將帶動自動化設備需求旺盛,盟立在手訂單飽滿,預計2025年下半年起營收動能轉強。公司也積極拓展海外,鎖定東南亞新建晶圓廠、自動倉儲項目,力求營收多元化。新興業務方面,人形機器人將是未來幾年盟立的成長亮點。林世東執行長表示,自製人形機器人預計2025年底前推出上市。
為搶進供應鏈,盟立透過在台、在陸轉投資公司研製關鍵零組件並策略聯盟,務求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初期占據一席之地。例如,盟英科技已推出7款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並打入多家中國開發廠商供應鏈,2023年下半年起陸續出貨。這意味著盟立有望分享大陸人形機器人爆發式成長的紅利。
同時,公司研發團隊正致力於新材料減重技術,已開發出PEEK、高強鋁合金、鈦合金等諧波減速器材質,將機器人關節重量減輕50%以上。這種技術創新將大幅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性能,亦有助於盟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政策方面,政府鼓勵半導體設備國產化、人形機器人研發,盟立作為領軍企業可望獲得資源挹注。
整體來看,盟立的成長潛力來自於:延伸既有自動化優勢進軍新藍海(人形機器人、智慧物流)、結合策略夥伴加快技術商業化,以及藉由資本市場募資(如可能增資或策略投資人引入)放大事業規模。但需注意研發投入期較長可能壓抑短期獲利,以及新市場的不確定性。總體而言,盟立以其長年累積的自動化實力為基礎,正全力拓荒智慧機器人新領域,其在台灣乃至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有望持續提升。
義美集團(金鞍機械):傳產巨擘跨足智慧製造
公司概況
義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34年,是台灣歷史悠久的食品製造企業。義美以嚴謹品管和創新產品聞名,主營業務涵蓋乳製品、烘焙糕點、休閒零食等,是全台最受歡迎的快消食品品牌之一(連續10年蟬聯台灣快消品牌榜首)。截至目前,義美在全台擁有多座食品廠與直營門市,年營業額估計數百億元新台幣,在食品領域穩居領導地位。義美集團除了食品本業,旗下關係企業多元,涉足生技、物流、資訊軟體等產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桃園龍潭的金鞍機械工業公司——這是一家義美早年為服務自身工廠設備需求而成立的機械公司。金鞍機械最初專注開發食品加工設備與冷凍空調系統,隨著實力增強,逐漸對外承接業務,轉型為專業機械與自動化系統供應商。該公司能將食品工藝、冷凍技術、自動控制與能源管理整合為一體,一手包辦從原料處理、低溫冷藏到生產線自動化的整廠規劃。因此,金鞍機械既是義美的內部工程部門,也是可以獨立接單競爭的隱形冠軍。金鞍目前業務已拓展至大型儲能(離峰製冰系統)、環保工程、輸送機械等多領域。這種多元而互補的技術基礎,使義美集團具備跨界發展工業科技的實力。
跨界技術應用與角色
義美集團在機器人產業的布局,主要通過金鞍機械及高階管理層的投資決策來實現。作為食品製造商,義美長年積累了自動化生產經驗,早在內部工廠就導入各式機械手臂與自動包裝設備,提高生產品質與效率。此外,義美十分注重智慧生產與永續:近年投入15億元升級多座廠區的智慧製造與循環回收系統,引進能源管理、自動倉儲等,以降低用電30%並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這些措施培養了義美內部對工業4.0的理解與人才。具體到機器人領域,義美最大的貢獻在於提供製造場域與研發資源。金鞍機械在龍潭的新廠區中,不僅有寬敞的精密加工廠房供機器人零組件製造,還興建了一座45公尺長、5公尺寬的大型風洞實驗室“Bong-Khang”(義美高家客語中意為「峒空」)。這座實驗室可模擬高低溫、強風豪雨等嚴苛環境,用於測試無人機的飛行性能和機器狗在各種地形的機動表現。如此先進的測試設施,在台灣民營企業中實屬罕見,顯示義美對跨界研發的投入之深。
同時,義美也積極參與產業聯盟:高志明總經理對無人機市場情有獨鍾,低調布局多年。他本人於2024年2月擔任「台灣無人機產業技術整合協會」理事長,並投資入股了一家執行偏鄉物流任務的無人機新創公司「新樂飛無人機」,帶領義美家族成員投入此領域。這意味著義美並非僅為財務投資人角色,而是親身參與產業生態塑造,從標準制定到應用場景拓展都有涉足。
財務與投資實力
義美食品作為非上市公司,公開財報有限,但長年穩定獲利、現金流充裕是業界共識。其食品業務提供了強大且穩定的現金牛,讓集團有餘力投入高科技產業。義美集團總資產約新台幣20億元(股本2億元);雖規模不及大型電子企業,但勝在財務穩健無負債。這些年義美跨界投資的腳步明顯加快,包括電商平台、光學材料、媒體等領域。尤其在盟立自動化上,義美早自創立初期即資助孫弘創業,之後通過義美食品、網擎資訊等公司轉投資盟立股份,目前合計持有11.84%股權,為盟立最大單一股東。
這筆長期持股已帶來豐厚報酬(盟立近年股價漲勢不錯),也彰顯義美「產業結盟」的策略眼光。對於鞍新盟機器人公司,義美更是大手筆投入,除提供廠房與設備外,還派出高階主管擔綱營運決策。未來若鞍新盟成長順利,義美可望分享到機器人產業的營收利潤,開闢全新事業版圖。
產業地位與協同效應
作為食品業者,義美本身並非機器人產業的玩家,無傳統排名可言。然而義美在跨界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極為關鍵,可視其為台灣機器人產業的資本推手和整合催化劑。義美的品牌知名度和商譽,使其牽頭的合作計畫更易獲得各界支持。例如鞍新盟消息公佈後即引起市場正面迴響,被視為「傳產轉型AI」的典範。義美與盟立的合作關係深厚(董事長孫弘與高志明為高中同窗),雙方長期技術交流,義美在盟立新產品導入階段也常提供生產場域測試機會。
因此,義美等於是把自身食品工廠當作自動化示範場域,讓盟立、新代的技術有實地驗證和應用,形成三贏局面。在無人機方面,義美高志明以協會理事長身份,團結了國內上下游(從系統製造商到應用端),未來不排除爭取政府公共專案訂單,帶動整體市場升溫。總之,義美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器人廠商,但以其豐富的產業資源與協調能力,正將台灣機器人新創勢力凝聚起來。
成長性與未來展望
義美集團在新科技領域的拓展,展現出令人期待的成長潛力。從內部看,義美未來可將機器人技術反哺本業:例如在食品工廠導入更多自主移動機器人進行搬運、倉儲管理,在食品零售門市嘗試服務型機器人提升顧客服務等,這都有助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而從外部看,義美已經搭建起產學研合作網絡,未來若鞍新盟等投資案進入收穫期,義美將分享到新事業營收、利潤的成長。
政府正推行的「5+2產業創新計畫」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涵蓋了智慧機械、國防無人機、AIoT等領域。義美跨界佈局正契合這些方向,有望獲取政策資源。例如無人機產業,政府投入資金建立國家隊,高志明作為業界代表能取得話語權,進一步鞏固義美在該生態的地位。當然,義美也面臨一些挑戰:與高科技產業文化差異需磨合、投資回收期較長需耐心,以及如何管理食品主業與多元副業之間的資源分配。不過從長線來看,義美的多元化戰略將為其注入新成長動能。一家傳統食品企業,能在保持本業穩健之餘開疆闢土於機器人新領域,足見其經營團隊的前瞻視野。若這些布局成功,義美集團未來5-10年有望轉型為同時涵蓋「美食與科技」的複合型企業集團,在台灣產業版圖上創造新的價值。
領趨觀點:競爭力與潛力綜合評析
綜合以上分析,鞍新盟機器人及其股東新代科技、盟立自動化、義美集團各具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台灣乃至全球機器人產業中展現出強勁的潛力:
技術整合與供應鏈自主
透過鞍新盟這一合作平台,台灣業者首度打通從關鍵零件到整機製造的機器人產業鏈。新代提供控制「大腦」,盟立供應關節「筋骨」,義美(金鞍)負責機體「肌肉」,使產品關鍵技術不再受制於人。這種垂直整合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實力。
市場定位與差異化
新代專注智慧製造控制系統、盟立深耕工業與物流自動化、義美跨界帶來應用場域和資源,三者結合在高附加值的工業機器人和無人機市場找到定位。例如重載人形機器人、工廠巡檢機器狗等產品,針對製造業痛點設計,具有明確商業場景。與一般服務機器人相比,這些產品更易產生實質效益,為聯盟奠定穩固的利基市場。
財務實力與抗風險能力
三家公司互補的財務結構也增強了聯盟抗風險能力。新代高成長高獲利,現金充沛,可支援研發;盟立雖短期獲利趨薄,但本業穩定、訂單滿手;義美主業現金流穩健,可在需要時提供資本挹注。這種組合使得整體計畫推進更為踏實,不易因經濟循環波動而中斷。
政策與時勢
當前全球掀起新一輪「機器人革命」,美中等大國投入巨資角力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產業鏈。台灣政府亦將之視為戰略機遇,積極扶植本土團隊。鞍新盟抓準時機誕生,集結「護國神山供應鏈」與「MIT食品老字號」的力量,正好呼應國家隊概念,預期在產業政策上獲得支持。未來無論在國防無人機內需市場,還是國際智慧工廠浪潮中,都可看到這股台灣聯盟的身影。
總的來說,鞍新盟機器人、新代科技、盟立自動化與義美集團的合作代表了一種創新模式:傳統產業與高科技攜手,共同開創新興市場。對投資人而言,新代與盟立是直接參與機器人商機的上市標的,義美則通過轉投資方式間接受惠。這幾家公司在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力可謂優勢互補、合璧生輝。未來只要策略執行到位、產品推陳出新並成功商品化,他們極有可能在台灣打造出一個具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鏈。展望未來5-10年,這些企業有望引領台灣從製造大國走向「智慧製造、智慧機器人」。
參考資料
- 洪崇晏, 「傳產轉機器人!義美、盟立、新代合組新公司『鞍新盟機器人』下周三秀新品」, 理財周刊, 2025/09/01.
- 王郁倫, 「新代科技大吃中國紅利 迎向人形機器人小腦新藍海」, 經濟日報, 2025/05/15.
- 同上, 經濟日報, 2025/05/15.
- 鄧天心, 「新代科技營收年增25%將掛牌上市 AI與機器人聯盟成關鍵推手」, 科技新報 TechNews, 2025/08/20.
- 李珣瑛, 「盟立布局機器人 報捷」, 經濟日報, 2025/07/24.
- 領趨投資觀點, 「盟立(2464):聚焦半導體與人形機器人布局」, 方格子 vocus, 2025/06/13.
- 中央社, 「新代投資鞍新盟開發智慧機器人 下半年估逐季成長」, Yahoo奇摩財經, 2025/09/05.
- 維基百科, 「義美食品」.
- 江星翰, 「義美高志明跨界操盤引話題!3強聯手打造無人機、機器狗新勢力」,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2025/09/01.
- 動腦雜誌, 「義美、盟立、新代『鞍新盟機器人製造公司』三強聯手」, 動腦Brain.com.tw, 2025/09/02.
- Mech muse, 「金鞍機械 x 鞍新盟|義美旗下公司如何從冷凍設備到機器人新創」, 方格子 vocus, 2025/09/02.
- 科技新報, 「盟立半導體展首度展示人型機器人!…『鞍新盟』要拚台灣製造」, TechNews, 2025/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