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陳重銘老師的新作。陳老師早年曾當過流浪教師,後來在三重商工任教,並於 53 歲提前退休。書中講述他母親過去投資台積電的歷程:雖然家境清苦,但因緣際會獲得三合院徵收的補償金,做出關鍵的資產配置與長期持有,最終累積了可觀的資產與遺產稅,成就一個平凡卻偉大的案例。全書圍繞投資觀念、致富思維,以及如何把智慧落實為「傳承行動清單」。
【富媽媽的故事:在平凡中看見偉大】
陳老師的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平時幫人修改衣服,學歷僅國中(在當時已屬不錯)。她的人生後段繳出了高額遺產稅。她的祕密不是高深的財經知識,而是樸實無華的投資智慧:1) 三合院被徵收後,先把「一半資金放定存」(當時利率 7–8%)確保現金流與家中醫療支出所需;
2) 另一半資金投入「未上市股票」(包含台積電等),並「長期持有」這些優質資產,讓時間與複利發酵。
因此,雖然成長環境艱困,她卻展現「富媽媽思維」:要靠錢滾錢;透過長期持有優質資產並保留充足現金流,成功創造與傳承財富。
【三大投資關鍵啟示】
1) 「長抱不等於硬撐」:長期持有的前提,是公司「獲利與股利長期向上」。不是盲目抱股,而是基於企業基本面的理性判斷。只有「有品質的長抱」才有意義。
2) 「先求不輸」:保留現金才能穿越低潮,避免被迫在谷底賣出優質資產。現金是投資人的最好保險。
3) 「倖存者偏差的正確用法」:不是盲目模仿成功者,而是研究他們為什麼能活下來的核心方法與原則,學習「活著的智慧」。
【富腦袋 vs. 窮腦袋:金錢思維對照】
・收入管理:富人建立多元收入;窮人只靠薪水。
・投資態度:富人長期投資、耐心等待增值;窮人追熱門、期待短期翻倍。
・風險管理:富人保留現金、分散投資;窮人動不動就 all in、沒有準備。
・消費習慣:富人優先投資自己,提升未來價值;窮人今朝有酒今朝醉。
・財務目標:富人以財務自由為目標;窮人沒有明確規劃。
・現金流:富人「先投資、再消費」;月光族則是「先花、再說」。
・學習態度:富人持續學習財商;窮人排斥理財知識。
・負債觀念:富人善用「好債」創造槓桿;窮人害怕負債、不敢投資。
・資產配置:富人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窮人壓住單一標的。
・應急準備:富人預留充足緊急預備金;窮人沒有安全墊。
【護城河檢核:如何識別好公司】
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壞公司的敵人。識別好公司的關鍵,在於護城河的深度與廣度。常見護城河包含:
・無形資產(品牌、專利、商標等);
・特許/寡占(例如部分金融業);
・轉換成本(如生態系與綁定機制);
・成本/規模/通路優勢;
・技術領先(如台積電對三星/Intel 的領先年期)。
選股時,至少確認目標公司同時具備「三項以上」護城河,且可持續 5–10 年。
【長期持有與壯士斷腕的藝術】
長抱的條件:
・營收「穩定且持續成長」;
・獲利能力「不斷提高」;
・股利政策「穩健向上」;
・市場地位「持續鞏固」。
斷腕的警示信號:
・基本面出現結構性惡化;
・護城河優勢逐步削弱;
・現金流持續惡化;
・競爭環境劇烈變化。
關鍵心法:長抱的是「公司體質與成長趨勢」,不是對股價波動的盲目忍受。成功的長期投資者懂得區分「價格波動」與「價值變化」。
【估值邏輯:成長性 × 本益比(PEG)】
・簡便原理:長期成長率 ≈ 合理本益比(PEG≈1)。
・實務範例:某公司 EPS 年成長 28%,合理本益比約 28 倍;
若當前本益比低於 25 倍,可考慮分批買進;高於 35 倍,可能估值偏高。
・做法:採「保守成長率」+留安全邊際;用合理本益比推算「買進價帶」,並以「分批建倉」降低時點風險。
【ETF:互補策略與常見迷思】
・互補配置:預測型(0056)× 歷史型(00878),分散偏誤、各取所長。
・檢核重點:費用率、換股頻率、成分集中度、殖利率來源與追蹤差。
・常見迷思:
1) 「月月領息」的假象:配息可能動用本金,重點看總報酬;
2) 「低價就是便宜」的幻術:別被單價誤導,要看內涵與費用率;
3) 「回測美化」:過去績效不等於未來表現;
4) 「題材包裝」:新主題 ETF 常帶有投機色彩,須做足研究。
【現金 × 槓桿:安全感與彈性】
・配置心法:50% 現金 + 50% 2 倍槓桿 ETF → 市場曝險 100%,手上仍保留 50% 現金。
・目的:降低恐慌、保留加碼彈性、提高穿越低潮的勝率。
・配套:嚴格設定去槓桿與停損條件,並預留 6–12 個月生活費。
【風險控管:財務安全網】
・四帳戶分流:生活(約 30–40%)/保險(約 10–15%)/儲蓄(緊急預備金 6–12 個月)/投資(約 20–30%)。
・核心信念:先求不輸,再求穩贏。很多人忽略緊急預備金,直到突發狀況才發現重要。
【傳承設計:從個人到家族】
・共學階段:與子女共同學習投資理財,分享心得,建立共同價值觀;
・接棒階段:逐步移交投資決策權,從旁指導,讓下一代在實戰中成長;
・完成階段:建構家族財富管理制度,確保資產得以永續傳承。實務上可:
- 進行資產帳戶分層(現金/股票/基金等);
- 文字化「投資準則」(投資哲學、選股標準、風險控管);
- 建立定期家族會議,檢視績效與決策,確保目標的一致與延續。
結語:沒有奇蹟,只有累積。富媽媽的故事提醒我們,財富的本質不在於高深學問,而在於正確觀念、長期堅持,並把智慧傳承給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