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025年7月21日因山體崩塌形成,最終於9月23日在颱風樺加沙帶來的豪雨影響下發生壩頂溢流,短短30分鐘內湧出約1540萬噸洪水,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 截至9月26日,事件導致14人死亡、11人失聯、100人受傷,馬太鞍溪橋被沖毀,台9線道路中斷,光復市區遭受淹沒,約300公頃農田被毀。
若可重來:可行解決方案分析
一、工程介入方案
1. 早期引流與壩頂降挖
- 可行性分析:在堰塞湖形成初期(7-8月),若能克服交通障礙,進行有限度的壩頂降
挖,開挖引流渠道,可能促使湖水逐步釋放,減少蓄水量。 - 限制與風險:
- 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無道路連通,重機具難以進場。
- 壩體由鬆散的砂土、碎石和泥流堆積組成,結構不穩定,開挖可能引發壩體進一步崩塌。
- 台灣缺乏適合的重型直升機吊掛機具,國軍CH-47SD直升機的吊掛能力受限於山區海拔與氣候。
2. 爆破方案
- 可行性分析:部分人士主張比照 南投九份二山堰塞湖 以爆破處理。
- 限制與風險:
- 馬太鞍溪壩體為高含水量的鬆散土石,爆破可能引發連鎖性崩塌,導致瞬間潰壩。
- 專家評估指出,爆破需精準控制,否則可能使淹水面積較自然溢流更大。
- 壩體體積達2億立方公尺,長度2.3公里,爆破作業的技術與安全風險極高。
3. 虹吸排水
- 可行性分析:透過虹吸管將湖水逐步引流,降低水位。
- 限制與風險:
- 需使用直徑1公尺以上的鋼管,但無法運輸至偏遠壩體。
- 虹吸系統需穩定架設,但壩體周邊地質不穩定,每日仍有崩塌風險。
二、非工程解決方案
1. 強化監測與預警系統
- 改進方向:
- 早期部署多層次監測設備(如水位計、衛星遙測),並確保設備防沖毀設計。
- 整合即時數據傳輸與AI預測模型,提前模擬溢流路徑與影響範圍。
- 預期效果:
- 提供更長的預警時間( 實際僅37小時疏散時間 ),可能減少人員傷亡。
2. 精進疏散計畫
- 改進方向:
- 基於更精確的淹水模擬( 如台大團隊的模型 ),提前劃定高風險區。
- 實施強制性疏散,避免居民採取「垂直避難」( 本次事件中78%居民選擇留在家中 )。
- 建立跨部會統一指揮機制,解決中央(農業部、內政部)與地方(花蓮縣政府)權責分散問題。
- 預期效果:
- 借鏡美國颶風疏散經驗,8000人規模的疏散在完善規劃下可行。
3. 下游基礎設施強化
- 改進方向:
- 提前進行河道清淤、加固橋梁(如馬太鞍溪橋),並建設臨時防洪設施。
- 預期效果:
- 減少洪水對交通與建築的衝擊,但對極端洪峰效果有限。
三、中長期方案
- 自然溢流輔以人工導流:學者指出,自然溢流是清除壩體的最佳方式,可透過「剛好
不大的降雨」逐步沖刷壩體。 - 非汛期工程:於乾季開設溪床便道,上溯11公里以機具挖除壩體土石。但此方案耗時
且成本高。
可能災損分析
一、若採取工程方案(如爆破或開挖)
- 最佳情況:
- 成功引流,減少蓄水量,可能降低溢流規模。
- 災損限於局部,傷亡與財產損失較輕。
- 最壞情況:
- 壩體瞬間潰決,導致9100萬噸蓄水短時間內下洩,洪峰流量遠高於自然溢流。
- 淹沒範圍擴大,光復市區可能遭更高洪峰與更多土石衝擊,傷亡人數倍增。
- 橋梁與基礎設施完全毀損,農田淹沒規模超過300公頃。
二、若強化非工程方案(如監測與疏散)
- 最佳情況:
- 提前3-5天完成全面預防性疏散,實現零死亡。
- 透過精準預警,減少居民財產損失。
- 最壞情況:
- 疏散不及或居民不配合,仍可能有人員傷亡,但規模較小(例如降至個位數)。
- 財產損失無法完全避免,但可降低社會成本(如救災投入與經濟中斷)。
三、實際事件與改進方案對比

結論與建議
若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可重來,最可行且低風險的方案是結合「強化監測預警」與「精進疏散計畫」,而非高風險的工程介入。關鍵在於:
- 早期整合專家與部會資源:避免模擬數據分歧(如 陽明交大 與 台大團隊 的差異)。
- 明確指揮權責:借鏡美國FEMA模式,設立專責防災機構。
- 公眾風險溝通:透過演練與教育,提升居民疏散意願。
- 修訂《 災害防救法 》,統合跨部會權責。
- 投資預警科技與社區防災能力。
- 針對高風險堰塞湖制定「 個別化應變計畫 」。
此事件凸顯天然災害管理需兼顧科學評估與社會溝通,才能在未來類似事件中挽救更多生命與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