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世界正在同時挑戰隱私規則、政府政策與文化邊界:Meta 公布將蒐集用戶與 AI 對話紀錄做廣告推薦;經濟部祭出數千萬補助,加速 AI 在台灣產業落地;倫敦出現 AI 女演員 Tilly Norwood,震撼好萊塢,演員工會再度感受到「被取代」的危機。這三則新聞勾勒出 AI 在「商業、政策、娛樂」三領域的多重震盪。
影音版
🔹 Meta AI互動紀錄將納入廣告推薦

🔍 知識補充
• 行為定向廣告:廣告主根據用戶對話、瀏覽與互動紀錄,給予更精準的廣告。
• 隱私爭議:雖然 Meta 強調保障,但「對話」被納入演算法,仍可能引發監控與濫用的疑慮。
💬 生活化說法 就像和朋友聊天說「最近想運動」,結果隔天手機推播就充滿了運動鞋與健身課程廣告。
🏭 產業鏈角度 廣告生態(Google、Meta、TikTok)競爭升級,AI 對話有望取代傳統搜尋,重新分配「流量入口」的價值。
💰 投資角度 Meta 短期營收利多,但長期需觀察監管風險;隱私相關科技公司與廣告數據分析商,也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 經濟部加速推動AI應用計畫

📌 新聞整理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宣布啟動 「AI應用躍昇計畫」,每案最高補助 3,000 萬元,目標是加速 AI 技術在八大產業的導入與擴散。 經濟部並設立共通模型,降低企業開發門檻,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 同時展示多項法人開發的 AI 技術,推動台灣產業數位轉型。
🔍 知識補充
• 政策補助:補助通常著重「中小企業門檻降低」,讓 AI 技術不只是大企業專利。
• 共通模型:指政府提供基礎模型,讓產業能快速套用在自身需求。
💬 生活化說法 就像政府幫忙準備一個「AI百寶箱」,企業不需要從零打造,只要挑合適的工具就能加快應用。
🏭 產業鏈角度 受惠產業包含 製造、醫療、金融、零售、物流 等,能帶動周邊顧問、雲端與硬體需求。
💰 投資角度 利多於 台灣AI系統整合商、雲端服務供應商;政策補助也意味 AI 產業將持續獲得政府背書。
🔹 AI女演員Tilly Norwood出道引爆爭議

📌 新聞整理 AI 生成的虛擬女演員 Tilly Norwood 在 9/27 蘇黎世短片首度亮相,僅 20 秒就展示多重角色,幾可亂真。 由倫敦 AI 工作室 Particle6 打造,傳出將簽下史無前例的經紀合約。 消息引爆好萊塢震動,演員工會長期憂心 AI 替代真人,影星 Emily Blunt 更直呼「我們完蛋了」。 創作者則回應:Tilly 是藝術實驗,不是替代品。
🔍 知識補充
• AI虛擬偶像:日本、中國已廣泛出現 AI 偶像,從音樂、直播到代言,逐漸成為娛樂產業的一部分。
• 版權與倫理:AI 生成影像若模仿真人特徵,可能衍生「肖像權」與「表演權」爭議。
💬 生活化說法 就像一個「數位演員」可以同時演動作片、愛情片、甚至代言廣告,片酬卻永遠不用漲。
🏭 產業鏈角度 影響 演藝圈、廣告、遊戲、動畫,傳統演員與工作人員的勞動權益將受到衝擊。
💰 投資角度 短期吸引娛樂與廣告公司嘗試,但長期需面對 工會抗爭、法律規範,投資人需關注監管風險。
🌐 我們的觀察
今天三則新聞呈現 隱私、政策、文化 三股力量:
• 隱私博弈 —— Meta 把「聊天紀錄」變成商機,便利與監控的界線再次模糊。
• 政策推力 —— 台灣政府出手補助,代表 AI 已進入國家產業競爭的核心戰略。
• 文化震撼 —— AI 女演員 Tilly 出道,不只挑戰影視產業,也挑戰「什麼是人類創作」的根本定義。
🎭 結論: AI 不只是科技,它正在重寫「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表演」。 這場變革,最終不是 AI 贏或人類輸,而是我們如何重新定義 隱私、價值與創意。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