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每年都有好多「月亮」繪本,
今年挑了畫面上特別有巧思的
《哇——快碰到了》,一起來看看今年的「月亮」繪本。

夜晚的深山,一隻兔子正努力往上跳,
雙手朝著那輪龐大而明亮的月亮伸去。
這個動態的姿勢,顯得月亮幾乎要溢出畫面,
而兔子渺小卻專注的身影,
傳達出一種既浪漫又真摯的張力。
那不是靜止的仰望,而是主動的嘗試,
兔子真的想要碰到月亮。

🌕故事的推進,從孤單到陪伴。
當烏龜走過來,默默讓出背,
讓兔子能往上爬,這份支持帶來一點希望。
接著,更多動物朋友出現,
河馬、鱷魚、長頸鹿、大象、猩猩⋯⋯
每一隻動物都把自己放進這場看似不可能的冒險。

插話越來越熱鬧,但筆觸依然柔和。
即使是平常帶著威嚇形象的鱷魚或獵豹,
也被畫成溫潤、願意伸出手的夥伴。
夢想從不僅是孤軍奮戰,而是眾人齊心。

隨著動物一隻接一隻加入,
畫面的色彩也悄悄改變。
最初單一的夜色逐漸被暖黃滲透,
像是月光落在人群之中,
又像是希望在堆疊的過程裡逐漸點燃。
這種色彩的轉變,除了美學,
也是情緒的鋪陳渲染。
夢想之所以能照亮夜晚,
不僅因為它本身的光,
更因為大家一起抬頭仰望。

🌕在這裡,書本的設計發揮了關鍵作用,
當動物們堆起高塔,幾乎要碰到月亮時,
畫面突然改變了方向。
讀者必須將書頁向上翻開,
縱向的拉頁直直延伸,
像真的把夢想往天際推去。
那一刻,不只是眼睛在看,
而是整個身體都參與了這份仰望,
孩子翻開書頁的瞬間,
會覺得自己和動物們一同抬起身軀,
去追逐那觸手可及的月亮。
這不只是裝幀的巧思,而是一種敘事的延伸。
當我們用手動作「往上翻」,就像在說,
夢想需要我們的身體去投入,
需要我們一起伸展,
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高度。
🌕然而,故事在最接近的時候,
畫風一轉,一滴雨水落下,
隨之而來的是傾盆而下的大雨,
動物們壘起的塔也在雨水的重量下崩塌。
這一幕幾乎讓人屏住呼吸,
夢想就在眼前,卻在最後一刻失落。
動物們還能碰到月亮嗎?
🌕孩子看到時或許會驚呼,
但大人看到時,
心裡會浮起另一種共鳴,這就是人生。
多少次,我們在最接近目標的剎那,
被突如其來的意外打斷?
作者在訪談裡提到,
他最喜歡的場景正是這些畫面,
動物們流汗堆砌高塔,以及塔在雨中崩塌。
因為那象徵著努力(汗水)從未白費,
而阻礙(雨滴)也是必須的養分。
這樣的理解,
讓崩塌的場景並不只是失落,而是轉折的伏筆。
🌕在後續的畫面中,
另一種拉頁設計登場。
與之前縱向的「仰望」不同,
這次的翻頁象徵的是「內觀」。
這樣的設計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驚喜,
也讓故事的意涵更為深刻,
夢想不只存在於高處,
有時它會在我們未曾預料的角度,
以另一種形式悄悄回到眼前。
🌕作者鄭有辰在訪談中曾說,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一個溫暖的輕拍。」
在創作過程最艱辛、最想放棄的時刻,
這個故事像是在對他說,
「別擔心,你做得很好。」
那是一種輕落在肩上的安慰,
是一種細緻而真實的理解。
這份心意,也正延伸到讀者身上,
他說自己想為所有
「在各自位置上默默堆砌高塔的人」加油。
希望讀者翻閱時,
不只是看一個追夢的故事,
而是能與動物們享受片刻的「月亮遊戲」,
稍微停下來,歇一口氣。
這樣的願望,使這本書超越了童趣,
成為一本能在大人與孩子心中留下餘韻的作品。
🌕為什麼主角是兔子?
作者在訪談裡解釋過,
他在旅行後看見一座「月亮與梯子」的雕塑,
加上自己曾看過的紀錄片,
於是確定以堆塔追月亮為主題。
而「最想上月球的動物」,他直覺選了兔子。
兔子在亞洲文化中原本就和月亮有聯想,
這樣的選擇讓故事多了一層浪漫意味。
但更重要的,是兔子代表一種單純的渴望。
他的夢想沒有功利色彩,只因「月亮很美」,
這樣的純真,使故事更顯真切。
🌕作者的設計與敘事,
讓繪本超越了「給孩子看的故事」,
成為一則關於人生成長的隱喻。
對孩子來說,它是合作與希望的練習;
對大人來說,那些被稱作失敗的瞬間,
其實可能是另一種收穫的開端。
這本書不急著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
而是用月亮、汗水、雨滴和倒影,
描繪一條更貼近真實的道路。
夢想不是目的地,
而是過程裡一段段共同走過的路。
🌕正如作者所說,
這本繪本是一個「溫暖的輕拍」。
當我們翻開縱向的大拉頁,
感覺夢想被推到天空;
當我們攤開橫向的畫面,
看到另一種可能的風景。
我們才真正明白,
夢想需要的不只是「看見」,
而是「展開」與「參與」。
當我們並肩仰望、
彼此眼中映照著月光時,
其實已經離夢想很近了。
《哇——快碰到了》(特製雙大拉頁)
作者|鄭有辰(정유진)
譯者|馮燕珠
出版|小漫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