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近代史裡,
有一位名字不常被日常提起,
卻深深影響時代的人,他叫林獻堂,出身於霧峰林家,
是清代以來臺灣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生於清末,經歷日本殖民統治。
許多人或許只在歷史資料裡看過這個名字,
卻不知道他曾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奔走十四年,
為文化協會出資,資助報刊與學校,
甚至創辦金融機構與詩社。
他的一生幾乎與臺灣近代史重要轉折交織在一起。
然而,若只是把這些事蹟按年表排列,
林獻堂依然像是課本裡一個冷冰冰的人名。
但黃郁欽老師的這本書,
把他還原成一個「活過」的人,
一個離開家鄉、旅行、
在陌生的街頭觀察議會辯論、
在咖啡館裡沉思的人。
這本繪本用圖像帶我們看見,
這位臺灣人如何在百年前把世界裝進眼裡,
再試著帶回給自己的土地。

🎩封面就是一個強烈的暗示,
紅色的背景如同舞臺布幕。
林獻堂戴著灰色軟呢帽,
嘴角微微上揚,
懷裡抱著的不是單一的建築,
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穹頂、塔樓、拱廊。
那個姿態更像是懷抱,而不是征服,
他把世界抱在懷裡,
像是一種珍惜,也像是一種使命。

🎩接下來的頁面裡,旅行成了最重要的節奏,
黃郁欽老師沒有選擇堆疊事蹟,
而是以「離鄉旅行」為主軸,
每一次離開都以交通工具或異國場景象徵化,
少年的他肩上挑著沉重的大船,
腳下是黑色的波浪,
這是被迫提前背起責任。

壯年的他舉著望遠鏡,
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圖前,眼神堅定,
象徵他要用自己的眼睛去丈量世界。

後來,他坐在紅色雙層巴士上,
看著議員在議會裡大聲辯論,
那是他認識「民主」最直觀的一刻。
圖像一再提醒我們,
他的旅行在這裡不是享樂,
而是一種思索,一種責任。
🎩色彩的處理也呼應了這份重量,
黑色的波浪層層推疊,帶來壓力與不安;
紅色大面積鋪滿背景,是行動的號角;
藍色飛船、橘色火車,
讓故事帶著持續推進的能量。
這些色彩把情緒轉譯到畫面上,
讀者不需要知道那是倫敦的哪條街,
或巴黎的哪一個廣場,
只要看到畫面,就能感受到「視野被打開」的張力。

🎩而無論在哪裡,
林獻堂的造型始終保持一致,
黃色臉龐、藍色鼻影、灰色帽子和黑色西裝。
他像一個符號,無論被放進埃及的金字塔、
德國的飛船或巴黎的鐵塔前,
都立刻被辨識出來。
這種標誌化造型既降低距離感,
也凸顯了他的特殊位置,
一個臺灣人身處世界舞臺,既渺小又清晰。
這樣的畫風帶著童趣,卻不輕率,
簡單的線條與鮮明的色塊,
把嚴肅的歷史轉化成可親的故事,
用繪本的方式重新解構歷史。
🎩整本書真正的主題其實是「離鄉」,
第一次是恐懼與被迫,
第二次是主動與探索,
最後一次則是無奈與心碎。
三次離開,既是他個人的人生曲線,
也是整個臺灣的歷史縮影。
黃郁欽老師用旅行的隱喻,
把這三種情緒交疊出來,
讓我們理解林獻堂為什麼不斷走出去,
卻始終懷抱著要帶回來的決心。
🎩這本書值得關注的
不在於是否完整呈現所有史實,
而是它讓我們看見一個人,
如何把外面的世界化為土地的養分。
封面上,他把世界抱在懷裡;
書頁裡,他一次次乘坐船、火車、飛船。
這些畫面組合起來,就是他的一生,
也是臺灣走向世界的縮影。
旅行不是享樂,而是責任;
離鄉不是逃避,而是堅持。
🎩合上書時,腦海裡留下的,
不僅是建築與交通工具的鮮豔色彩,
而是林獻堂和書裡傳達的態度,
即使身在異鄉,仍然懷抱著故鄉。
正因為他曾經走出去,
我們今天才有更多理解自己的可能。
《異鄉的三少爺:林獻堂》
作者|黃郁欽
出版|大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