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碎碎念
又是一個拖延很久才寫的開箱啦,久到遊戲中的造型都隨著故事更換,甚至已經出了劇場版動畫,他還依然躺在一旁的箱子裡。
而最近台灣這裡的劇場版播映,感覺已來到尾聲,也該是時候來讓他出場啦。
誰都不在呢

遊戲中造型
今天要開箱的主角,是好微笑推出,源自於 SEGA 的 Vocaloid 歌手主題手機節奏遊戲《世界計畫》故事中,誰都不在的世界版本的初音未來黏土人。


雖然是黏土人,但頭髮上的漸層以及整體凌亂感,還有這個版本服裝的摺邊與縫線都有呈現出來,不過有一點想小小吐槽的是,他本體上安插的塑膠膜真的好多,照片背景那一坨都是從本體身上拆下來的。

本體在稍微喬過後,其實可以單靠咪苦的標誌性雙馬尾站立,不過大部分都還是得依靠隨附的支架底座才能維持。

配件部分,包含原本的總共有三個表情可以替換,手部也有附上一組玩翻花繩的動作,還有祈願手勢的替換配件。

不過這裡我已經換上去了,所以照片裡是預設的手部零件,另外還有微彎的一隻腳,跟漫畫特效零件,接著就來幾張換上祈願手勢後的美照吧(?)
雖然很想像社群上其他網友一樣帶著出去到處拍,但實在找不到合適時間地點,也很怕會弄髒,所以就暫且沒行動了。
是說對於 V 家
這次開箱的初音,是來自遊戲《世界計畫》的版本,而自從這款遊戲開始引起討論後,在網路上也可以看到不少人,是因為這款遊戲進而認識這群虛擬歌手的。
雖然這樣的氛圍,或許能幫助擴大這個圈子,但相對的也會讓不少「新粉絲」們,開始認定 V 家們就是源自於這款遊戲的人物,進而衍生出「他們算不算真 V 家」的對峙。
而在劇場版上映後,他們是「動畫角色」的認知,更是開啟了新的爭論戰局。

而看了許多評論後,我也開始有些好奇,不知大家道對於「V 家」的理解,是如何呢?
是遊戲,是動畫角色?
是歌手,是偶像,是虛擬主播?
是軟體,是樂器,還是創作夥伴?
對我來說的話,我應該是把 V 家當作某種偶像的存在了吧。
雖然不是最早期的一批,但我記得自己大約是從 2011 年左右,接觸了第一首〈ハジメテノオト〉初音的歌曲,這首歌同時也是 2010 年的 ミクの日感謝祭 39's Giving Day 演唱會的第一首曲目,也是因為那段錄影,才引導我進到這個新天地。
而從那時起, Vocaloid 歌曲便逐漸滲入我的生活中,從一開始尋找過去的經典曲,到後來連相關的 V 家版本翻唱也都會涉略。
傷心的歌曲、快樂的音調,上學時、放學後的路程,幾乎什麼時刻都在攝取不同的旋律。
甚至在當初準備考試時,耳機裡最常重複的,也是 40mp 的〈Life Size Note〉這張專輯,就這樣習慣著一直持續到現在。

至於是什麼引力拉我入坑,除了一開始接觸時,覺得那種介於真實又機械的聲音很特別,讓人忍不住想再挖掘更多外,當我更詳細去理解各種歌曲的含義後,便愛上這種「什麼主題都能唱」的創作型態,而不是像當時普遍的流行歌一樣,怎麼寫都是一味戀愛又失戀的話語,感覺了無新意。
到了後來,當我後來終於有了時間,去探究 V 家相關的背景後,才逐漸理解這些最初以 Vocaloid 引擎為根基的 V 家歌手們,或許一開始真的就是單純作為一種歌聲替代的合成工具。
他們只有基本形象設定,只有擅長的音域,只有合適的曲風,只有依指令唱出歌的能力,卻沒有真正的個性,沒有故事,沒有人格。

但透過創作者與粉絲的力量,寫下歌曲賦予他們靈魂,繪出形象說出他們的故事,在經過數年的風雨後,儼然已經長成一種文化的縮影。
甚至 Vocaloid 在日本的音樂圈中,應該也能算是重要的存在,在近年來也已經從過去承載吸取創作者們養分的角色,轉而開始輸出影響,並將更多音樂人推向自己的舞台。
像是大家所熟知的米津玄師、Ado、Yoasobi、須田景凪等,發光的背後,多少都能照出過去身為 V 家創作者,或是唱見的影子。
總之,雖然對不少人來說,Vocaloid 乃至於其他和成引擎的歌手們,可能就只是普通的虛擬角色,或甚至因為他們機械的聲音而直接選擇排斥。

但我依然相信,他們仍會是不會退色的存在,不管在最初的音樂、ACG 圈,或是未來可能的遊戲、動漫等,繼續用特別的聲音唱出更多人的故事與夢想。
可能有趣的東西
《全文。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