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微細的「五蘊」作用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學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為,我們一切的煩惱就是在五蘊的生滅中累積。天地萬物一切物質,包括我們的身體,都稱為「色」。人生之大患在於有「身」,人有了身軀才會感受、思考,然後去造作,因而招來福與禍。

 

用心明辨是非 修行利益眾生

 

身體可以用來修行,投入人群、利益眾生,發揮良能,但造罪犯科、侵犯他人,也是身業所作,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明辨是非,做該做的事,如此,這個身體即是「載道器」,可以使我們從苦惱的此岸,到達極樂清淨的彼岸。

 

能夠以良知來運用自己的使用權,身體即是修行的工具,這就是功德;反之就是造惡業。要身體做好事或做壞事,則取決於感受和思想,這都是觀念而已,所以我常說:「錯在哪裡?怨在哪裡?一切只是觀念而已」。

 

與外面的境界相對所生的感觸叫做「受」;將所接觸到歡喜或生氣的事放在心上,叫做「想」。

 

不爭名利事物 拋棄奢華煩惱

 

我常常說:「人要前腳走、後腳放。」好事做了之後,不要常停留在心裡,不愉快的事過後也就算了,不要記掛於心。所以我們的心要用在「當下」,不要耿耿於懷過去的事。將什麼事都放在心上,叫做「執相」,心裡就容易起煩惱,而且有「想」就會去運作;不管是名利、事物,若常放在心裡想就會去造作、設計。

 

譬如欲心大的人,就會計較如何跟他人爭名爭利?如何設計才能得到?這叫做「行」。「行」是非常微細的,天下宇宙萬物一切無不是在「行」蘊之中。好比我們種一棵樹,種下時是一棵小樹,可是不知在何時,它卻已發芽,長出樹枝、樹葉,它的成長,微細得讓我們都沒有覺察到。


 

人的身體也是如此,我們的外形不斷地在變化,從小孩到少年、老年,形態都不一樣,何時進入中年、老年?我們自己也毫無察覺!這就是「行」蘊,很微細的變動。我們的心念也有「行」蘊的作用,心中想做的就會處心積慮,想盡辦法去做那件事,這是一種無形的動力,一直在心中推動著我們。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慧林無畏.金剛安樂
7會員
784內容數
歸依自心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2025/10/19
佛怎樣叫度眾生?佛所說的我們要聽。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所以能成就確實他有三寶,要靠這三寶,這三寶是自性三寶。是什麼東西?老實、聽話、真幹,佛就能加上,眾生能把這個力量發揮出來,佛能幫助你。 譬如我們淨宗講念佛往生,我們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上上品的功夫成片,臨命終時佛來接引,
Thumbnail
2025/10/19
佛怎樣叫度眾生?佛所說的我們要聽。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所以能成就確實他有三寶,要靠這三寶,這三寶是自性三寶。是什麼東西?老實、聽話、真幹,佛就能加上,眾生能把這個力量發揮出來,佛能幫助你。 譬如我們淨宗講念佛往生,我們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上上品的功夫成片,臨命終時佛來接引,
Thumbnail
2025/10/18
所以說根性不相同,我們不是圓頓根性,那就應當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你在學習當中嘗到味道了,叫法味,古來祖師大德常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講六道輪迴裡面,要跟佛法來比那差太遠了。法味確實濃於世味,法味裡面有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喜悅。孔夫子得到了,你看《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
Thumbnail
2025/10/18
所以說根性不相同,我們不是圓頓根性,那就應當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你在學習當中嘗到味道了,叫法味,古來祖師大德常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講六道輪迴裡面,要跟佛法來比那差太遠了。法味確實濃於世味,法味裡面有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喜悅。孔夫子得到了,你看《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
Thumbnail
2025/10/17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六祖壇經》   這四句偈說的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即三種沒有煩惱,沒有是非,善美圓滿的學問。   「戒、定、慧」三學,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心。你說,哪裡有戒?哪裡有定?哪裡有慧?都在我們的心中。因為「心地無非自性
Thumbnail
2025/10/17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六祖壇經》   這四句偈說的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即三種沒有煩惱,沒有是非,善美圓滿的學問。   「戒、定、慧」三學,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心。你說,哪裡有戒?哪裡有定?哪裡有慧?都在我們的心中。因為「心地無非自性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