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長期在投資市場活下來的關鍵是什麼?
2005年,日股成為新勢市場,日經從1萬2漲到1萬6,當時國內投信開始大量募集日本基金
結果2006年初,爆發 Livedoor 事件,日股出現回擋後,失去活力,當時的高點1萬7最後在2007年中,小小的突破一下,就沒能再破新高,和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強烈末升段無緣,當時募集的日本基金也都套在高點,到2014年才收復
2006年,金磚四國(BRIC)展開高層會議,市場開始聚焦,這四個的股市上漲,國內投信也開始大量募集金磚四國、原物料、新能源基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支叫德x綠能的基金,2006年年底時募集,市場搶瘋了,當時只有理專還特別把額度留給貢獻度很大的客戶,要有錢、有勢、有管道,才能買到這支基金,基金規模也一直追加。
初期進場的投資人有機會賺到三、四成,但金融海嘯一來,這支基金最低掉到6.6元左右(基金初募時的淨值是10元),直到2014年短暫收復10元關卡,然後又跌破,2018年再演一次劇本,最後在2020年下半才終於站回10元,這一等要等十年。
金融海嘯後,2010年,新興市場基金當時成為首波反彈的重要前鋒,一樣又是大量新基金的募集
但之後原物料就不再是市場焦點,從2012年開始套的話,要套到2020年下半,八年的時光
2013年台股中小型股開始反彈,當年的飆股有愛山林,從6元飆到60元,之後也是要套到2020年,還有華亞科,當年在茂德倒閉後,DRAM股開始反彈,華亞科從2-3元漲到近60元,但之後遇到DRAM產業翻轉,股價又腰斬,最後被美光以30元收購下市
2015年中國上證指數領先全球來到高點,一時之間又成為投資顯學,但之後中國經濟就遇到難題,到現在還回不去那個高點,根據統計,2015年新募的基金有52檔,其中有25檔是投資中國及大中華地區
2018年資金回到電子股,0050又成為了市場焦點,不過2019年,直到2020年,疫情橫空出現
2020年後的事大家應該就比較有印象了
先後有口罩股、航運股、運動健身股、補庫存的電子股,一旦站上話題風口
之後迎來的就是回擋
2024年,高股息ETF儼然又是投資新顯學,有配息就是厲害,信貸、房貸增貸買你你韭是你,然後說這個叫做套利??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可能少賺,但不會讓你陣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