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0/1 初抵敦煌,慢跑於敦煌市區見聞
小時侯大家都說我長的像施孝榮(好像不是讚美),我也特別喜歡唱他的「歸人沙城」,雖然這首歌不好唱,而且我也從來沒有唱好過。
一直以為「沙城」只是作詞者陳輝雄先生自創的名詞,今天在敦煌市內跑步,才發現真有沙城的存在,敦煌已頹的舊城,就是現存的「沙州古城」,而且城牆都是泥沙所建,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沙城。或許連陳輝雄先生都不知道,這個世上真有沙城的存在。「沙城傾圮的石堆,磊磊將街道阻塞,沙河潺潺的水流,聲聲向歸人呼喚。」這是非常有趣的巧合,緊臨沙城邊上就是一條河,不過不是叫沙河,名字是「党河」,是流經敦煌市區最重要的河流。共產黨把「黨」字簡寫成「党」,讓「党河」跟「黨河」分不清楚,也是件有趣的事。
「党河」的名字跟「共产党」沒有關係,我就很直覺的想到,「党河」跟曾經統治過敦煌的西夏「党項人」有沒有關係?後來查了資料才發現我想太多,兩者沒有關係,「党河」之名是從蒙古語音譯來的。
沙州古城區從漢朝以來,一直是敦煌的行政中心,在西涼時期,敦煌經過大規模的整修,到唐朝時,敦煌已經是國際大都市,這個古城區做為敦煌中心,歷經元朝再到明朝。
一直到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党河大泛濫,把緊臨党河的東邊城牆沖毀坍塌,於是城的東邊,党河另一岸建立新的副都心,慢慢取代了古城區,也就是現今敦煌主要的市街所在。
經過幾百年的棄置,古城區已經變成農田區,只剩城中千年的白馬塔還屹立著。至於周長接近四公里用黃土夯實的古城牆,東面已完全消失,南邊及西邊還有一些殘存的城牆,西北端算是保留比較大區域一塊。雖然甘肅省政府已經將這些古城牆圍起來不讓人接近,但是黃土的製品,是經不起長期的風吹雨淋,消失也是必然。
今天的行程本來要去三危山(三危山是另一個故事),但是因為通往三危山的路被管制,如果要去三危山,必須繞過大片沙漠,路程來回300公里,就放棄去三危山。
下午就靠著一雙腿,跑過敦煌市區,這看看博物館、拜訪白馬塔,無意中發現還有這座殘存而且隨時會傾頹的「沙城」。
這座沙城其實千年來,都是中原往西域及吐番的要道,往來的商旅或官員,一定會在這座城中休息,如果下一站要去吐番或是天竺,就就往西南方那個「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前進。如果要走北邊的絲路,要進入西域或中亞,就要往西通過那個「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玉門關。
敦煌、陽關、玉門關的相對位置是一個三角型,彼此距離大約都是6、70公里,明天約了開車的師傅,帶我去拜訪河西最西的兩個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