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佛牌界中,有一尊外型獨特、姿態令人印象深刻的聖佛——掩面佛(Phra Pitda),又被稱為「必打佛」、「遮面佛」、「拍必打」。祂雙手掩面,似乎拒絕觀看外界的一切紛擾,卻蘊藏著極深的修行智慧與覺悟力量。
那麼,掩面佛究竟是誰?為什麼祂會以這樣的姿態示人?這篇文章,將帶你從故事出發,理解必打佛的修行精神與祂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掩面佛的由來:俊朗羅漢的修行故事
根據泰國佛教典籍記載,掩面佛的原型源自佛陀的八十位阿拉漢弟子之一——亞洗帝瑪哈沙窩(Arsrithi Mahasawok)。亞洗帝瑪生得相貌俊美、氣質非凡,無論走到哪裡,都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這樣的外表,原本是福報的象徵,但卻讓他在修行之路上陷入無形的考驗。
因為他的出眾容貌,引來了無數讚嘆、嫉妒與流言,甚至有人對他產生非分之想。這些世俗的情感與紛擾,使他在修行中難以保持內心清淨。
為了斷絕外界干擾、專注於佛法,亞洗帝瑪便運用神通,以雙手掩面,屏蔽一切視覺誘惑與外在干擾,進入深層禪定。
他發願不再被外相與聲名牽引,而是要從「內觀」中尋得真正的解脫。
「掩面」的象徵:遮蔽外界,照見內心
在泰語中,「Pitda」的意思是「閉上」、「遮住」。
掩面佛以雙手遮眼,象徵的不只是「不看」,更是一種「不執著」。
祂提醒我們——世間的煩惱,往往來自「看太多、想太多、聽太多」。 當我們的心被外在資訊牽引,就容易失去中心、焦躁不安。
掩面佛的動作,正是修行者面對混亂世界時的象徵性動作:
「不見世間非,不聽世間語,不受世間擾,只觀自心淨。」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極高層次的修行智慧——
用靜默對抗動亂,用內觀化解執念。
掩面佛的修行智慧:從外相到心相的超越
掩面佛的修行核心,可以歸納為四個字:「不執於相」。
- 不見:不被眼前的表象迷惑。無論是美醜、名利、得失,皆為一時幻象。
- 不聽:不讓流言蜚語擾亂心神。別人的評價,不應主宰你的平靜。
- 不說:保持內斂與謙遜,不爭、不辯,讓真理在沉默中顯現。
- 不執著:放下對外界的控制欲與依附心,讓內心自在如風。
這四個「不」,正是現代人最難修的功課。
在資訊爆炸、人際紛爭的時代,我們時常陷於焦慮與比較。 掩面佛提醒我們:「當你學會向內看,世界就不再那麼可怕。」
掩面佛的法相意義:靜中有力的守護象徵
掩面佛佛牌的造型雖然簡潔,但充滿象徵意義。
祂通常以雙手掩面坐禪的姿勢出現,表現出「專注內觀」的力量。
部分掩面佛還會有多手法相,如四手或八手必打佛,象徵全方位遮蔽身體的感官孔竅(眼、耳、鼻、口等),代表從身、心、意全面防護不善能量的入侵。
因此,掩面佛既是修行的象徵,也被視為避小人、擋災、轉運的佛牌代表。
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用「不動」的智慧化解一切外界的攻擊。
現代啟示:學會「掩面」,不被世界左右
掩面佛的故事,不僅是宗教傳說,更是現代人心靈的借鏡。
在職場上,我們常遇到流言、競爭與是非;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也常被誤會、被批評。
掩面佛教導我們:
「不要讓外界的雜音奪走你內心的清淨。」
學會「掩面」並不是拒絕世界,而是選擇以平靜的心面對世界。
當我們不被動搖時,智慧自然生起,煩惱也不再有力量傷害我們。
結語:靜默之中的大智慧
掩面佛並非遮蔽世界,而是幫助我們重新「看見」——
看見自己真正的心,看見一切煩惱的根源。
祂以雙手掩面,是提醒世人:
真正的清淨,不在於關上眼睛,而在於打開心眼。
當我們願意從「看世界」轉向「觀自心」,
不僅能遠離小人與是非,更能找到內心真正的平靜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