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聊設計了,今天簡單來分享近日在街頭的發現,別擔心,這篇輕鬆聊而已。
滋長的建築
戰後有好幾十年的時間,隨著工業發展與坪效考量,很長一段時間在台灣都會當中,建築外觀多數呈現單調乏味,美感嚴重被輕忽。雖然仍有地標性建築為時代留下美學主張的見證,然而許多建築讓人感覺且千篇一律,難以烙下印象。
所幸這樣的現象,在這二、三十年來隨著多數公民美感意識的提升,建築美學也逐漸被人所重視。自此除了大型公共建設規劃玩起開放國際競圖,或是找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為大型計劃做設計外,都會中的路口街巷,越來越多或大或小美感不俗的建築也一一滋生。國內優秀的建築師與團隊不再只是請照圖章,而是紛紛為建築樣態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詮釋,爭相為環境美感做出貢獻。好的建築越來越多,有些設計的美學甚至可說是相當優秀,以下就來分享兩個近日發現的漂亮建築。綠川河岸小筑

點開可看大圖。
這是在台中綠川河岸邊的一棟三層小建築,可以看到建築師為建築機能的繁瑣需求,整理出了一個規整的律動。二樓立面的囉嗦元素我想對設計者而言是最擾人的課題,設計師利用等高的處理以及陽台框羅住右邊兩樘門的元素,藉以平衡左邊那扇底面不等高的窗。而二樓這片白色立面,與左邊那道貫穿整棟樓高的直線窄牆,兩個白色線與面的元素之間所留出的空隙,是這設計當中精緻的一筆。
街角的一隅
在台中市建國路與民生路的街角,出現這樣一棟商業辦公大樓。建築本身設計不複雜,僅用陽台樓板範圍的長短深淺與色塊的組合,去帶出建築整體上的線性變化,可說是相當高明的設計。擺脫玻璃帷幕式的商辦,更加有人文氣息的設計含蓄不花俏,簡單便讓建築展現出時代性的美學。建築設計團隊是初樸建築師事務所,葉育鑫建築師設計。
孳生的建築
在觀察台灣的都市涵構當中,違建絕對是個避不開的元素,在都會景觀裡,違章建築是難以被忽視的存在。它通常很醜,並且常常醜到衝擊視覺,但是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嗎?不盡然,也許多數的違建只是雜亂解構的組成,又或者是台灣人早已習慣違建的存在,沒有感覺到它的突兀與醜態。以下就分享最近我發現的兩個案例,看看這兩棟建築上的違建是如何恣意孳生。

點開可看大圖。
這是有天我與女兒漫步在台北市西門町的街巷中見到的建築,這棟公寓位於路口,從三樓可見建築本體刻意依轉角設計成斜角狀,頂樓則收成斜面往後退縮。看看頂樓與各樓層的增建,幾乎讓人看不到建築物原本的面貌。

點開可看大圖。
這是在台中市見到的一棟街面建築,原本的建築可能落成於日治末期或是戰後初期。在正面與側面可以見到豐富的懷舊元素,轉角還是個時髦的角窗設計。留意一下建物蔭暗的屋頂違章,大家數得出增建了幾層嗎?我是數花了😅😅。
今天就這樣簡單與大家分享最近的街頭觀察,關於設計與建築,似乎陸陸續續也寫了十多篇,有的在我這裡,有幾篇在格友Sylvia 的沙龍,找時間再為大家整理成一個統整的目錄,好方便我自己與讀者查閱。就這樣,我們下篇文章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