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類型圖鑑-脈絡散亂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有一種同事他不會推事,也很努力,但就是效率不高。
態度不差、也會合作,但每次與他對話都會掉進一個混亂的漩渦
他問的問題、描述的情境,全都跳躍又破碎、毫無順序可言
明明都是講中文,卻不在同個頻率上。

它們沒有惡意,只是沒辦法「好好說明」。
若你剛好是願意幫忙、聆聽的人,很不幸的,你得從一群發散訊息中拼湊事情的前因後果,幫忙整合、建議並收尾。

一開頭就問該怎麼辦,卻連前面流程都沒說明

有位同事,經常來詢問我的建議,正常來說事情的進展是ABCD,但他會突然跑過來說:我這案子卡住了,現在進展到D,怎麼辦?

他直接跳格子式的在最後一步,聽的人前因後果都搞不清楚,造成沒辦法直接給建議,而是要先釐清:

1.問題從哪裡開始
2.整理時間線
3.歸納問題點是哪一段卡住
4.確認核實理解有無正確

釐清後發現,A步驟正確,B卡住了但他無法說明且忽略直接跳過,導致C的結果也不對,現在突然問D該怎麼辦...

這段流程本該是他要負責處理的,卻是你要拼湊。

然後你終於發現,問題點不在D,而是B根本沒做完。

資訊碎裂、語言發散,聽五分鐘還不知道重點在哪

你必須花兩倍、三倍的時間去幫他建構邏輯,你必須保持專注,並在殘破的資訊中整理時間線,從迷霧中找出線索,還要安撫他情緒、整理思路、給予建議。

這不叫合作,叫高強度重整兼翻譯工作

這樣的人其實不壞,但你被迫替他組裝思考結構。

每一次溝通都在扮演工程師,拆解、重組、修補、再倒帶叫他怎麼做。

導致我經常在對話後感到疲憊、腦神經衰弱,需要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該如何相處:
1.先釐清來龍去脈

2.分段確認,按照你的時間軸去詢問,避免對方跳躍

3.用圖像畫出流程圖,幫助彼此


把混亂變成有秩序的脈絡是你的能力,但他的失能不該成為你的日常

時間很珍貴,不該處裡在這種瑣碎的事情上。

每個人心力跟能量有限,不想幫忙也無須內疚

職場合作的關係講求效率和精準,每個人都該為自己負責,如果連這點都能力不足,那是他的問題,沒有人有義務幫忙組織。

你可以把能量收回來,不再背負別人的無能。

不當那個替他們理清頭緒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語焰者
0會員
21內容數
在制度裡工作,也在混亂中拆解節奏。 這裡紀錄的是那些難以言說的制度困境與內在拉扯,透過書寫找回秩序與自我主權。 如果你也曾在工作裡感到疲憊、卡住,懷疑這一切是否合理——我在這裡寫下那些日常裡難以言說的結構困境與自我覺察,陪你一起理出頭緒。
語焰者的其他內容
2025/09/21
透過他人視角並對談,看見自己的盲點和理不清的思路,比起自己盲目亂撞,效果顯著,而透過正向的對話更能認識了解自己。
2025/09/21
透過他人視角並對談,看見自己的盲點和理不清的思路,比起自己盲目亂撞,效果顯著,而透過正向的對話更能認識了解自己。
2025/09/21
本次萬博展覽了與AI機器人共存的社會和可能性,也讓人思考機器人是否能取代人類情感? 對我來說,那些真實陪伴所累積的溫度,是任何技術都無法取代的。 在這場盛宴裡,猶如一場環遊世界,親眼看見那些未曾聽聞、踏足的土地,了解統藝術和歷史文化,音樂串起了每個人純粹的快樂。
Thumbnail
2025/09/21
本次萬博展覽了與AI機器人共存的社會和可能性,也讓人思考機器人是否能取代人類情感? 對我來說,那些真實陪伴所累積的溫度,是任何技術都無法取代的。 在這場盛宴裡,猶如一場環遊世界,親眼看見那些未曾聽聞、踏足的土地,了解統藝術和歷史文化,音樂串起了每個人純粹的快樂。
Thumbnail
2025/08/24
金魚型同事不是擺爛,也不是耍狠,但他們的健忘與表面敷衍,會讓人反覆收拾相同的爛攤子。錯誤一次是疏忽,錯誤變成慣性,是組織默許的結果。當你總是在補漏洞、釐清混亂,不是你太計較,而是你太清醒。真正該問的不是「要不要再幫一次」,而是:這樣的環境,真的值得你留下來嗎?
2025/08/24
金魚型同事不是擺爛,也不是耍狠,但他們的健忘與表面敷衍,會讓人反覆收拾相同的爛攤子。錯誤一次是疏忽,錯誤變成慣性,是組織默許的結果。當你總是在補漏洞、釐清混亂,不是你太計較,而是你太清醒。真正該問的不是「要不要再幫一次」,而是:這樣的環境,真的值得你留下來嗎?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