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依然是炙熱的夏季,絲毫感受不到秋意的降臨。
上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是2019年的上海,這回舉辦在大阪關西,是日本睽違55年再次舉辦。
此次沒特別做什麼功課,就只是單純地以一位遊客的心情走進這場盛會。
說是幸運也好、不幸也罷,適逢颱風擦身經過——氣溫沒那麼酷熱,卻也有些狼狽。
但涼爽一點的天氣,反而比較合意。
人潮遠比預期想像中還多很多,甚至超出網路上看到的資訊,著實令人吃驚,曾一度想轉頭離開,但抱著「都來了,就走走看吧」的心情,往會場前進。

西側入口吉祥物 剛好看見雙彩虹
先欣賞的是共同展館,一踏進去就像環遊世界般,轉眼便被各種文化的氛圍包圍。
歷史人文、傳統藝術與在地文化交錯展出——木雕、服飾、樂器、鼓聲、手工藝與飲食風格,全都一一呈現在眼前,令人感到新奇又充滿驚喜。
展場裡那些我過去幾乎沒聽過的國家名,對我來說都是陌生又新鮮的名字,也是我未曾踏足的土地。

你只需要在這100多公頃裡遊覽,便可踏足世界各地。
無須舟車勞頓、飛行千萬里,但你需面對酷暑高溫、洶湧人潮、體力、腳力、排隊等待。
也有參觀幾個AI主軸的場館,可對我而言都太過空泛,畢竟那是很遙遠的未來。
整體來說,我最喜歡參觀阿拉伯聯合大公園以及共同展館。
我還得知一種流傳於南美的玩具,名叫MANCALA,它屬於益智策略遊戲,兩人互相競爭,透過布局且並計算,搭配回合制的規則,腦力激盪,最終讓自己成為贏家,實在富有饒趣。

我非常喜歡南美文化採用鮮豔的紅黃綠色彩,動感的音樂、非洲鼓的律動,你可以感到一種原始自然、自由又奔放的不羈感,我喜歡這種氛圍狀態。
各國展館外觀建築也都獨具特色,例如北歐館的造型是傳統穀倉,強調與自然和諧共存;中國館造型是書簡,使用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鐫刻119句漢字詩詞名篇,非常具有書卷氣息;還有整個會場裡最顯著的大屋根,非常精心製作的木造工藝,可以感受到主場氣勢。
印象途經波蘭館,有歌手在2樓陽台現場LIVE對著樓下的人喊麥,大家自動圍成一群,跳起舞來,簡單幾個動作重複地跟著隨節奏,頓時有一種,原來音樂不分國界,大家彼此歡笑、舞動的快樂是那麼純粹。
整體而言,無論你是想參觀建築之美、體驗科技未來、參與盛會感,你都可以獲得些許共鳴。
不曉得下次博覽會何時會再次回到亞洲舉辦,很開心自己有把握這次機會,雖然真的走得很疲累,但事後回想還是覺得不虛此行。
如果你問我值不值得來?
我會說:「值得。」
不一定要看懂所有展覽,也不必對未來有什麼啟示。
單是這樣實際走一遭、踩進各國文化的策展現場, 就已經是種對話——
連結你和世界的之間的紐帶。

未來500年,與AI機器人共存社會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