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Telegram創辦人學自律,60代的健康要從30代開始存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Pavel Durov:俄版臉書開創者,Telegram創辦人,以帥氣外型聞名,並公開宣布自己的所有子女 (包括捐精而得)皆可獲得遺產繼承權。

 

他的生活很無聊,不酒、咖啡或茶,每日深蹲與伏地挺身各300個,加上以極簡方式過生活。

 

其他關於Pavel Durov的傳言很多,不過我今天想聚焦在運動這部分,這也是我在今年經歷了一場身體折磨後開始有的新體悟。

 

今年年初,我從醫院離職了。接近10年的工作時間,學到了很多,但一趟疫情下來也吸乾了我所剩不多的精力。於是趁著計畫到期的機會,我想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些休息的時間,順便去趟日本安慰自己好久沒出國的身心,想說充電個幾個月再來滿血回歸。

 

結果過完農曆年之後,這個充電馬上變成復健,然後一直到最近才稍微有點起色。

 

事情是這樣的,今年年初我抱著離職大解放的心情跑去了一趟日本,把我和媽媽的二個行李箱完全塞滿,又吃了一堆美食後心滿意足地回到家。本來想趁著農曆年期間好好整理亂到不行的狗窩,順便換上在日本買的舒服家飾。結果可能是我太久沒有大整理了,當我蹲在地板上試著把一堆3C線材分類時,我聽到了“啪”一聲,然後很快的,疼痛感以腰椎中下段某一點為中心往外蔓延至整個下背部。因為痛感來的太突然,我只能坐在地上,試著用坐姿體前彎的方式拉伸我的腰,並祈禱久違的S型脊椎不要再次發生。

 

很多人都會說,疫情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但對我而言,疫情不只改變我的人生,還改變了我的下半部脊椎。

 

2019年底,我還在會去健身房運動的狀態,每個禮拜的三次運動時間我都很認真的想要超越自己。但太積極超越其實也不是好事,某次我運動完回到家以後,在洗澡時突然聽見“喀”一聲,過沒多久我的腰開始劇烈的疼痛。本來以為只是簡單的拉傷,所以我擦了酸痛軟膏就去睡了,但隔天睡醒後我發現我整個人站不直,脊椎更是呈現一種怪異的螺旋狀,我立刻意識到教科書上寫的S型脊椎正在我身上發生。不知道怎麼辦的情況下,我只好先去上班,並拜託老闆幫我掛他同學的號。我還記得,我才剛用一種很怪異的姿勢走進診間,醫生和跟診的學姊都嚇了好大一跳,醫生立刻說這沒辦法等排時間做治療,緊急照X光以後請學姊幫忙空出樓上治療室,馬上要打針。

 

打完針以後肌肉瞬間放鬆,但挑戰才在後面。醫生很嚴肅地跟我說這狀況只要發生一次,以後就只會持續不斷的發生,因為背部的肌肉和韌帶都是小肌群,實際上很脆弱。而要預防再發則沒有捷徑,安安分分的復健,然後老老實實的訓練核心。於是,我做了2個多月的復健,就在我準備要找教練討論核心訓練的方式時,疫情從天而降,沒辦法的情況下,我只能停止復健,也暫停要做的訓練,以減少外出為最高指導原則,全心投入疫情帶來的天翻地覆。

 

因為疫情變化很快,常常是下午看到新聞發現要實施新的措施,隔一天或二天就要馬上上線的程度,所以我們幾乎都在跟極限拔河。那時我會買一款日本的痠痛藥水,只要哪裡肌肉痠痛就馬上擦,忙到沒有心思去注意自己的身體。就這樣撐著到疫情過去,一直到今年初腰痛又復發,我才被逼著正視這個問題。

 

我回去看了醫生,這次雖然沒有很嚴重但痛感還是讓我的生活很不方便,於是在醫生的建議下我除了復健治療外也找了自費的物理治療師幫忙評估合適的運動方案。我的需求重點是加強核心,第一個目標是讓我能好好睡覺,不會因為腰抽筋被痛醒。我那時已經睡眠不足快2個月了,不管我晚上睡前擦痠痛藥膏、貼貼布或是吃Ibuprofen都幫助有限,睡到一半就是會抽筋,我只能在床邊努力彎腰伸展,並等待這種痙攣感過去。想當然我的精神狀態不會太好,而且很厭世。

 

物理治療師幫我列了幾個目標和方案,各自有相對應的運動可以做。在進行測試的時候,有幾個動作我做不到10秒就開始抽筋。因為我的腳掌同時有拇指外翻和扁平足,加上本來就有的脊椎側彎,有些運動其實不適合做,有些動作則是因為腰傷的關係建議先不要做。所以等整個流程測試完後,物理治療師非常專業的跟我解釋訂出來的方案:

1.      平躺貼地5-10分鐘。

2.      橋式:20個為一組,以5組為第一目標。

3.      捲腹:20個為一組,以5組為第一目標。

4.      死蟲式:20個為一組,以5組為第一目標。

 

就這樣,每個動作每天至少1組慢慢增加,做到能在1小時內完成5組就當作目標達成。

 

老實說,這個菜單看起來很light,我當下還以為物理治療師在騙我。但回到家開始做以後,老天光是預備動作平躺貼地這件事我就整個掛掉。物理治療師帶我做過很多次這個動作,它最重要的精神是要讓整個脊椎平貼在地板上,我在物理治療時只覺得這個姿勢怪怪的不太舒服,沒想到回家開始做之後,要貼5分鐘的地我大概只撐了1分鐘,右側下背部就開始抽筋了,繼續貼下去沒多久,左邊肩背部也開始抽痛。等5分鐘時間到以後,我已經開始冒汗,必須起來喝點水才能舒緩一下。

 

物理治療師很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因為我的肌肉長期都在不對的位置上,所以一回到正常位置時就開始抽筋了。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我們收緊核心,並且矯正骨盆位置。

 

第一個動作都這麼遜,我對達成第一目標瞬間沒有把握。老實說我當時給自己的目標是不限時的狀況下可以做滿15組,現在想想真的是作夢。

 

開始練習以後,每天真的都在瑜珈墊上等待抽筋結束。明明這些動作很簡單,但我一做就是出事。大約三個禮拜過後,慢慢的,平躺貼地時出現抽筋的時間拉長了,本來會隨機出現2處抽筋,慢慢的變成只會出現一處抽筋。捲腹時本來脊椎貼不到地,慢慢開始離地面近一點了。整體來說是進步了,但隨著時間拉長,半夜抽筋這件事不但沒有改善,甚至抽筋的地方從本來的腰加入了上肩背部,改成側躺雖然比較不會抽筋,但是側躺太久之後變成肩膀痠痛。

 

我回去找了物理治療師確認自己的動作有沒有問題,順便聊聊最近的狀況。物理治療師很客氣的跟我說:這些運動要做至少6個月才會開始看到效果,在這之前會經歷一段「調整期」。重點是要持續做,不能中斷。

 

翻譯:這是正常的,給我回去好好練習。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看到Pavel Durov接受訪問時說自己每天會做深蹲和伏地挺身各300個時這麼佩服的原因,因為每天,我最痛苦的時刻是要拿出瑜珈墊準備躺下去之前的那3分鐘,真的需要做很多的心理建設才能逼自己接受可能抽筋的現實。而人家不是被醫生建議才開始做,人家是真的把運動內化在生活中。

 

其他有關Pavel Durov的爭議我們先放一邊,我在訪問中讀到,他雖然願意均分財產,但他的孩子在未來30年內應該都還無法使用這筆錢。

 

這應該是Pavel Durov精心考慮的結果,以他的狀況,只要持續運動習慣,未來30年內他應該都還會處於健康狀態。而只要他還在,他的孩子就必須先為了自己的生活打拼,等到老爸壽終正寢後才會得到財產,那時,這筆錢就會是「禮物」而非「詛咒」。

 

我想我們都不是億萬富翁,所以保持健康就變得更重要。

 

我們很幸運的出生在有網路、有現代文明的時代,當我們想要出門,機票一訂、護照一撈,幾乎可以隨時出發。

 

我認識一個前輩,從原本的工作退休後重新來醫院兼職,不是沒錢,是想保持年輕的心態,下了班就跑健身房、瑜珈教室,一年固定安排一次長程旅行和幾次小旅行。

 

他看我們工作這麼拚命,有時會叮囑幾句:健康才是一切,不要累壞了。累出了病,賺再多都不夠花。

 

我回過頭去檢視自己過去在腰傷上到底花了多少錢,不算還好,一算嚇到我。

 

從受傷開始算,光是酸痛貼布、藥膏等這類外用藥品,一年要花掉9000元,護腰等功能性輔具2萬多。開始復健後,自費物理治療依時間算每60分鐘1500元起跳,加上另外添購的瑜珈墊、滾輪等,也要近2萬。

 

如果我停止運動,很快的腰傷可能會再復發,到時這整個流程可能還要重新再來一次,花的錢可能會更多。

 

這樣想想,前輩的做法和Pavel Durov的自律精神似乎就更值得我們學習了。

 

錢永遠賺不夠,但存下健康本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


一起加油吧,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完成這套訓練菜單各15組這個目標。 (愛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底層不躺平的起身日記
2會員
8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CC,一個普通的社畜。從學生時期開始對未來感到茫然,為金錢感到焦慮,所以除了努力提升自己外,透過接觸斷捨離、極簡、理財等方式幫助自己往夢想的生活邁進。身為底層打工仔,深深感到翻身的困難,有無數的時刻想過躺平,但心中的道德小天使總是揪著自己的耳朵,因此到現在依然在努力起身。
2025/10/01
北捷互毆事件教我們的事:無法自律那就他律。用「老」要來的「特權」,最終只會被打回原形而淪為社會新聞的頭條。
2025/10/01
北捷互毆事件教我們的事:無法自律那就他律。用「老」要來的「特權」,最終只會被打回原形而淪為社會新聞的頭條。
2025/09/25
本文深入探討年度百大話題書籍,藉由一位美國單親媽媽的真實生活經驗,剖析美國貧窮的樣貌、階級流動的困難以及體感貧窮與實際生存狀態的差異。文章並從臺灣讀者的角度,反思自身生活與社會環境,提供對個人成長及人生規劃的啟發。
2025/09/25
本文深入探討年度百大話題書籍,藉由一位美國單親媽媽的真實生活經驗,剖析美國貧窮的樣貌、階級流動的困難以及體感貧窮與實際生存狀態的差異。文章並從臺灣讀者的角度,反思自身生活與社會環境,提供對個人成長及人生規劃的啟發。
2025/09/18
本文探討護理人員的困境與其背後深層原因,包括政策推動的盲點、過勞現象、以及不合理的職場壓力。作者以自身的工作經驗,詳細描述護理人員每日工作內容、所面臨的挑戰,並分析其導致醫護人員大量流失的根本因素。文章希望藉由反思,促使社會大眾更加關注臺灣醫療體制的改善,並給予第一線醫護人員應有的尊重和支持。
Thumbnail
2025/09/18
本文探討護理人員的困境與其背後深層原因,包括政策推動的盲點、過勞現象、以及不合理的職場壓力。作者以自身的工作經驗,詳細描述護理人員每日工作內容、所面臨的挑戰,並分析其導致醫護人員大量流失的根本因素。文章希望藉由反思,促使社會大眾更加關注臺灣醫療體制的改善,並給予第一線醫護人員應有的尊重和支持。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