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網路上買了一台電風扇,結果收到後卻完全無法啟動。當下我並沒有立刻再上網訂購,而是直接跑去燦坤實體店面購買。那幾天天氣實在太熱,加上有些工作場域通風不良、冷氣又不穩,悶得讓人心浮氣躁。
我也清楚,處理這類「雷機」通常得花上一段時間。不只是申請退換貨,還要等待客服回覆與物流往返。面對這些繁瑣的流程,雖然心裡早有準備,仍免不了一種「被生活考驗」的無奈感。其實,創業的狀態也很像這樣。每天都有突如其來的「爆擊」——計畫被打亂、合作延宕、系統出錯。就像這次的電風扇事件,眼前的問題不是「能不能修好」,而是「你要不要繼續處理下去」。創業者的日常,就是在這些瑣碎又真實的「售後服務」裡,一次又一次測試自己耐心與決心的極限。
後來,我選擇直接去實體店再買一台新的,同時持續和網購客服往來。接著又遇到物流延誤、約好的時間沒來,只好請家人幫忙。還好家裡警衛願意協助,最後才順利交接。這看似一件小事,實際上從聯繫到完成處理,也花了十五分鐘以上。
生活裡的「連續爆擊」不只來自購物。也可能是臨時被通知活動取消、會議時間改動,原本不想推進的人更趁勢退縮,整件事情就這樣靜靜延宕。
當情緒浮現時,我學著讓自己先停一下,思考下一步的應對方式。畢竟,每個人對工作、家庭與生活的取向都不同。每一次紀錄與回顧,都是在擴張自己「邊界感」的過程。
若遇到公然挑戰邊界的人,就要選擇——是強勢對抗,還是柔性引導?關鍵在於,你是否清楚自己接下來的目的與目標。
現在多數研討會已改採收費制度,但承辦人偶爾不接電話、信件內容又錯誤百出。這時候該怎麼辦?我讓自己沉澱,依照他們的流程逐步處理。雖然容易演變成一場「筆戰」,但若資料或權限仍在對方手上,就只能退為進。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學會:與不想合作的人,保持距離反而更自在。
觀察下來,我發現 OKL 的主持與一般素人的訪談節目截然不同。素人的容錯率高,觀眾願意包容生澀的表達;但 OKL 的主持人必須拿捏節奏與深度,讓嘉賓的內容既自然又具亮點。這才是一場真正精彩的訪談——也是觀眾願意留下的理由。
在我們的展覽規劃中,若是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共同製作的作品,通常會選擇最高等級的空運方式寄送,費用約為新台幣五千元左右。若只是重要的卡片或小型物件,則會透過空運寄出,費用約為五百元。這些都是我們在規劃聯展時需要特別考量的項目。此外,若要將新的教案導入課程中,也應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能帶來什麼樣的效益?這些問題都是展覽策劃者必須提前思考的。若忽略前期規劃與協調,往往就會出現所謂的「連環爆擊」——問題接踵而至,讓整個展覽進程陷入混亂。
例如,當合作單位提出合作意願,但卻沒有明確說明需求,只臨時通知「一個半小時後前來協助」,這種情況若是與過去曾合作過的單位,或是前輩的邀約,我認為身為後輩可以依據以往的合作經驗,主動提出具體建議與看法。
一種做法是透過外包方式,將任務分工給合適的夥伴;另一種則是自行承接,並思考如何在執行過程中融入永續或議題導向的思考,讓專案不只是完成任務,而能延伸出更深層的價值。
若自己成為主辦方,同樣需要思考合作夥伴的選擇與合作策略。通常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已有過往合作經驗的對象,可以預先思考未來的合作方向與機會,待時機成熟再爭取共同執行; 第二種,則是面對全新的專案,需要主動探索與挖掘潛在合作夥伴。
在地方創生或社區營造領域中,經驗豐富的夥伴往往能清楚掌握自身需求與合作脈絡,了解何時該尋找新夥伴、何時該深化舊關係。而在討論合作時,也可區分為「正在學習者」與「領域專家」兩類。若是正在學習的夥伴,應協助他們理解知識與經驗上的落差,並在過程中進行補位與引導,如此一來,能促進他們與專家之間更順暢的合作關係,達到共同成長的目標。如此一來其實可就可減緩連續爆擊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