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息》這首歌之所以引起共鳴,正是因為它唱出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矛盾與掙扎。
那種「努力」、「順從」與「為了家庭」而持續奮鬥的狀態,幾乎成為每個人生命中共通的旋律。與同事聊天、與弟弟閒談時,我常感覺,這其實是人類世代傳承的一部分。
像《鬼滅之刃》裡上弦之三的再度現身一樣,許多台灣人的人生也是一場不斷重演的輪迴:出生、念書、考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不知不覺,一生就這樣過完了。越是在艱難的環境中,人越容易在「光」與「暗」之間擺盪。我算是那種為了追求理想而不斷半工半讀的人。念書是志業,工作則是實踐夢想的途徑。博士班時追求的是研究,但成為教師後,我才明白這條路遠比想像複雜。除了研究,還有教學、服務、輔導等多重任務要兼顧,而每一位助教(TA)之間的差異,也會讓課程設計產生巨大變化。
獨立升級雖然浪漫,卻絕非易事。
如何與人合作、如何找到共同利益,這些都是每一個職場人都會面臨的課題。即使避得開,也終究會在婚姻、家庭、小孩的生活圈裡再次遇到。這些事看似「在做中學」就能掌握,但往往要親身經歷,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才能分辨與上司、同事之間價值觀的差異。
有時見面三次後,仍無法確定對方真正重視什麼。
因此,人總會逐漸明白誰是朋友、誰是需要保持距離的人。有人因高自尊而陷入筆戰;有人因家庭或生活重心不同,選擇在下班後回歸自我,轉而投入讀書會、自我提升、擴展交友圈。當孩子長大後,他們又會迎來不同的人生選擇,也因此讓整個社會呈現出多元的文化樣貌。
若想將「創業思維」帶入生活,便更需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回饋。
以前我常懷疑:「與人做個別諮詢真的有意義嗎?學生或學員在意的點,會不會根本與課程無關?」但後來我發現,公開班的存在本身就有其意義——每位「鐵粉」都有他期待的內容。如果沒有面對面聊天,老師往往只能憑想像備課,或者為了行銷而設計出看似吸睛、實則距離的課程。
當與粉絲的距離越來越遠,就難以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
有些人離開,是因為工作或生活型態改變;有些人則因需求轉移。但若沒有定期的「諮詢健檢」,老師就容易陷入「我會什麼就教什麼」的循環,忽略了「這些內容,與學生未來究竟有何關聯?」這或許才是最需要被看見的沒出息——不是懶惰,而是失去傾聽與連結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