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這一句,是我從阿享那裡聽來的。
我喜歡談人生哲理,尤其喜歡禪意與佛陀教義。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只是看到令我感到有共鳴的字句,就會感到欣喜。
所以,看到他的釋義,我忍不住想分享,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樣產生共鳴。🌾無關宗教,而是一種哲理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 🪷 一、出處與經文背景 這句出自《華嚴經》 佛陀引導弟子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學習不同層次的智慧。
而「心如工畫師」這段,出現在闡明「一切法皆由心造」的部分—— 也就是佛教最深的一層教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經文原典如下: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 🌕 二、意思解析 這裡的「畫師」是比喻「心」的創造性。 能畫諸世間:心能描繪萬象,世界如同畫布,被念頭的顏色染上光影。 五蘊悉從生:「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人的身心組成。這裡說,它們全都由心所生。 無法而不造:沒有任何一法不是心所造的。 佛經想說的是——一切現象,皆為心識的投影。 這不只是詩意的比喻,而是一種深刻的存在觀與認知觀: > 外在的世界,其實是內心運作的延伸。 --- 🔶 三、哲理延伸──「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 > 心、佛、眾生,其本質無有差別。 佛不是外在的神,而是「心的覺性」。 眾生之所以迷惘,只因未覺。 當心明淨時,畫出的世界便是清淨的佛國; 當心被妄想染污時,畫出的便是六道輪迴。 所以「心如工畫師」並非詩意的抒情, 而是提醒我們—— 我們所見、所愛、所恨的世界,全是自己心畫出來的結果。 --- 🌸 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句話? 這句話出現的時代,是佛教由印度東漸中國後, 與道家、儒家的宇宙觀開始融合的時期。 唐代《華嚴宗》強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這是佛教中最具整體性與詩性的思想體系。 「心如工畫師」正是這思想的典範—— 它以詩化的語言表達形而上的「心識理論」, 讓人得以「以畫喻心」, 從而直觀地體悟「心造萬法」的深義。 它跨越了宗教語境, 啟發後世無數思想、美學與心理學的流轉。 於心之筆下,
萬象皆成風景。
願此心常明淨,
畫出清澈世界。 --- ✨ 源自:阿享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