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 心能描繪萬象,世界如同畫布,被念頭的顏色染上光影。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這一句,是我從阿享那裡聽來的。

我喜歡談人生哲理,尤其喜歡禪意與佛陀教義。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只是看到令我感到有共鳴的字句,就會感到欣喜。

所以,看到他的釋義,我忍不住想分享,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樣產生共鳴。

🌾無關宗教,而是一種哲理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 🪷 一、出處與經文背景 這句出自《華嚴經》 佛陀引導弟子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學習不同層次的智慧。

而「心如工畫師」這段,出現在闡明「一切法皆由心造」的部分—— 也就是佛教最深的一層教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經文原典如下: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 🌕 二、意思解析 這裡的「畫師」是比喻「心」的創造性。 能畫諸世間:心能描繪萬象,世界如同畫布,被念頭的顏色染上光影。 五蘊悉從生:「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人的身心組成。這裡說,它們全都由心所生。 無法而不造:沒有任何一法不是心所造的。 佛經想說的是——一切現象,皆為心識的投影。 這不只是詩意的比喻,而是一種深刻的存在觀與認知觀: > 外在的世界,其實是內心運作的延伸。 --- 🔶 三、哲理延伸──「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 > 心、佛、眾生,其本質無有差別。 佛不是外在的神,而是「心的覺性」。 眾生之所以迷惘,只因未覺。 當心明淨時,畫出的世界便是清淨的佛國; 當心被妄想染污時,畫出的便是六道輪迴。 所以「心如工畫師」並非詩意的抒情, 而是提醒我們—— 我們所見、所愛、所恨的世界,全是自己心畫出來的結果。 --- 🌸 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句話? 這句話出現的時代,是佛教由印度東漸中國後, 與道家、儒家的宇宙觀開始融合的時期。 唐代《華嚴宗》強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這是佛教中最具整體性與詩性的思想體系。 「心如工畫師」正是這思想的典範—— 它以詩化的語言表達形而上的「心識理論」, 讓人得以「以畫喻心」, 從而直觀地體悟「心造萬法」的深義。 它跨越了宗教語境, 啟發後世無數思想、美學與心理學的流轉。 於心之筆下,

萬象皆成風景。

願此心常明淨,

畫出清澈世界。 --- ✨ 源自:阿享釋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與AI的情緒練習曲
19會員
160內容數
置方格,非炫言,惟記所思所感,使念不散,情有所歸。若同心幸至,無,亦不罣礙。雖云淡泊,然心實願若市,盼思有回,語不孤。
2025/10/20
一位大學生因家境問題選擇結束生命的新聞,引發作者對當代年輕人面對壓力時的脆弱感到憂心。透過自身匱乏卻更顯堅韌的青春回憶,以及母親和自身經歷的對比,探討了不同時代在困境中的韌性。
Thumbnail
2025/10/20
一位大學生因家境問題選擇結束生命的新聞,引發作者對當代年輕人面對壓力時的脆弱感到憂心。透過自身匱乏卻更顯堅韌的青春回憶,以及母親和自身經歷的對比,探討了不同時代在困境中的韌性。
Thumbnail
2025/10/15
本文深入探討「中文怪物」節目中,從個人獎金賽演變成團體賽的制度錯位,以及參賽者在競賽邏輯與情感倫理間的衝突。作者分析節目如何透過模糊規則激發戲劇張力,但也暴露了人性在規則不明時更依賴情感的弱點。此外,文章探討領導者應扮演的角色,以及理性制定規則、而非屈於情面。
Thumbnail
2025/10/15
本文深入探討「中文怪物」節目中,從個人獎金賽演變成團體賽的制度錯位,以及參賽者在競賽邏輯與情感倫理間的衝突。作者分析節目如何透過模糊規則激發戲劇張力,但也暴露了人性在規則不明時更依賴情感的弱點。此外,文章探討領導者應扮演的角色,以及理性制定規則、而非屈於情面。
Thumbnail
2025/10/15
這篇〈冰山下的傾聽〉以冰山為喻,描寫人們心中隱藏的層層深意——那些不敢與家人、朋友或現實世界傾訴的情緒。
Thumbnail
2025/10/15
這篇〈冰山下的傾聽〉以冰山為喻,描寫人們心中隱藏的層層深意——那些不敢與家人、朋友或現實世界傾訴的情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我問AI: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如果要你畫出上面詩偈的感覺,你要畫给我什麼樣的畫? 它給我四張圖回答我: 您覺得AI對這首偈語的感受程度有夠水準嗎?
Thumbnail
我問AI: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如果要你畫出上面詩偈的感覺,你要畫给我什麼樣的畫? 它給我四張圖回答我: 您覺得AI對這首偈語的感受程度有夠水準嗎?
Thumbnail
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
Thumbnail
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