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大學生,因家境問題、休學未果,最終選擇了結束生命。 我久久不能平靜。 為什麼這一代的孩子,面對壓力時,似乎更容易被絕望吞沒? 也讓我想起自己的青春年代——那個物質更匱乏、但意志似乎更堅韌的時代。 --- 還記得高中聯考報名時,我只報了高職。 因為心裡明白——成績就在那裡,讀高中也未必考得上。 我先生常笑我:「妳真厲害!怎麼能兩天考出我一天的聯考成績?😆」 我只回他一個無言的表情:「……😒」 --- 報名那天因為排在後梯次,也沒有特別想讀的學校(其實也沒什麼想法),結果沒報就回家了。 我爸問我:「考上哪一間?」 我回:「不想讀了,想去工作賺錢。」 那個年代,沒讀高中並不稀奇,很多人選擇放棄學業,早早進社會幫家裡貼補開銷。 沒想到父親聽完卻很生氣,隔天就親自載我去報名私立學校。 讀私立高職那幾年,每次向媽媽拿學費時,總被念叨:「家裡都沒錢了還讀私立!」 家境拮据的程度,是後來長大才從姐姐口中、從母親的回憶裡拼湊出來的。 她常提起那幾年是怎麼「苦撐」過的—— 婚後不久就負債、要養六個孩子、丈夫因病在家,全家開銷幾乎都靠她一人。 --- 她白天開雜貨店,還得撥空去忙農事; 更早的時候,她在紡織廠做工,再後來去城裡批衣服販賣。 有賺錢的機會,她一樣不放過。 我知道,那不只是我母親一個人的故事,而是那整個戰後世代女性的縮影。 她們在生活的夾縫裡,仍能撐起家庭的重量。 那股韌性,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被時代逼出來的。 --- 而到了我們這一代,父母的掙扎雖然讓我們不再飢餓, 卻也撐不起一把足夠遮風避雨的傘。 有時候,根本沒有傘。遇到下雨,只能在雨中奔跑。
____
那年-- 我帶著兩個孩子離開那個家時,身上只剩足夠當月的生活費。 我沒有求助娘家,也沒等他們開口。 那是我自己選擇的路,就該自己走。 那段時間,我除了正職,也兼了幾份工; 還去申請弱勢補助、省吃儉用。 雖然不富裕,但心裡並不覺得苦。 後來父親重出社會接案,卻被倒帳,我把身上僅有的十萬塊拿去替他還債。 我沒有遲疑,因為我知道—— 只要願意工作,有收入,就不會餓死。 --- 那時候我們母子三人最大的消遣, 就是騎著一台摩托車三貼去逛夜市。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光其實很溫馨。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 「只要肯做,就沒有過不去的。」 量入為出,是經濟困難時最該學會的一課; 不要和別人比較,要分清楚「需要」與「想要」。 懂得尋求社會資源,也是一種智慧。 --- 人生的牌局永遠握在自己手上。 該怎麼出牌,都是自己的選擇。 旁人可以耳語、可以評論,但真正能決定結局的,只有自己能否守住那份清明與堅定。 這,就是時代下的韌性。 --- 也許我們無法幫年輕人分擔所有的壓力, 但我們能告訴他們—— 人生的困境,從來不會因貧窮或失敗而終結, 而是從「不放棄」的那一刻重新開始。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壓力中,學會呼吸、學會轉念。 因為活下去,本身,就是最強的勇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