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下來,陸續塞了幾部片給自己,記下一點點感想。
啊原來日文片名《おーい、応為》就是一組諧音,北齋呼喚女兒阿榮時,會很直接地用「喂」把他叫過來,於是在想藝師的名號時,就給了「應為」的名字。當他成為畫師的那刻,除了獲得父親的認同外,也在那個時代為自己找到了一條路。
不過,覺得稍微被中文片名影響,有錯誤方向的期待。但老實影片呈現北齋跟阿榮的關係,沒有這麼父親女兒吧,依自己的印象反而都是用很直接的方式稱呼彼此(老頭、喂之類的),稍微覺得中文片名還有討論空間。
前中段演出阿榮有別傳統女性選擇,不妥協長出主體意識,也將自己從小對生活以及美的感受處處實踐,比方休夫、欣賞火場&遊廓的光影等。在那個對於女性不友善,有時被視為物品的社會中(有待了解,好像不完全如此),還能夠不斷堅持,他跟父親間的關係,扮演重要的角色。
葛飾北齋在片中塑造的有點pua,嘴巴常常吐不出好聽的話,行動上還是願意支持女兒的決定,給予相當的自由,並在她需要時給予幫助。北齋既是阿榮藝術追尋的基準也是目標,自離婚回家後,從再次拿起畫筆到成為北齋的助手,阿榮花費大量時間觀察北齋的創作、打磨基礎。
但成長最明顯的,可能是北齋出江戶的那段時間,在沒有北齋的狀態下,自己去遊廓觀察花街景象,以及遊女與客人的互動,讓他的繪畫展現大幅進展,長出自己的畫風。藉著畫筆為媒介,實現自我認同以及處理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另外也慢慢讓北齋學會如何與家人共處,願意在家人面前卸下心防,坦露自身的想法與恐懼。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晚年遷家到富士山一帶時,北齋有感生命將到尾聲,自作主張要阿榮追尋自己的生活,但他憤恨的回應他完全沒有看見自己的選擇,照顧、不離開是他的人生選擇,兩人在小屋中完全的坦承相擁。
因而,後半段的焦點,放更多在阿榮如何與北齋共同生活到生命盡頭。也是如此,稍嫌覺得有點偏向家庭關係了,即便家庭也和性別有關,只是可能更期待了解阿榮如何以應為之名,在畫界闖蕩的細節,以及晚年的自我追尋。不過北齋死後,相關紀錄也就沒了,或許是要呈現舊時代平民女性的難處。
另外查了一下,似乎美感觀念也有受到日本與歐洲互動的影響,對於光影的敏銳度更強,可惜這部分好像就沒有過多著墨了。
最後從追星角度,永瀨正敏跟長澤雅美的詮釋都很喜歡,前者要扛起北齋的角色,後者則要能展現應為的特殊性,都很不容易啊~但兩人的對戲真的很棒。配樂很多的小號原素,才知道是日劇《Elpis》同一個作曲家,自己是挺喜歡的~

《浮世繪女兒》 日版介紹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