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謙卑與感恩之心,我們在此分享《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中的核心洞見。報告引用了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的名言,將關懷比作慈悲,是「一份雙倍的祝福」——它既能福澤施予者,也能福澤領受者。本摘要旨在闡明,這份祝福的力量,並非僅是詩意的想像,而是有著堅實科學依據的真理。我們將一同探索善意行為如何從個人內心出發,漣漪般地擴散至整個社群,最終成為提升全球幸福感的關鍵力量。誠摯地邀請您,一同感受這份溫暖的力量。

--------------------------------------------------------------------------------
1. 善意的個人回報:施比受更有福
善意行為不僅僅是照亮他人,它首先點亮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研究證實,從事親社會行為(如捐贈、志願服務、幫助陌生人)與個人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深刻而緊密的關聯。
1.1 善行的幸福祕訣
善意行為本身雖然美好,但若要使其為施予者帶來最大的幸福回報,報告提煉出了三個關鍵祕訣:
- 發自內心的選擇:當善舉是出於自願,而非外在壓力或要求時,它更能滿足我們對自主性的基本心理需求,從而顯著提升幸福感。
- 真誠的利他動機:若我們的首要動機是真心希望他人受益(而非僅僅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這份純粹的關懷將帶來更深刻、更持久的快樂。
- 清晰的正面影響:當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行為為他人帶來了實質的正面改變時,這份「效能感」會極大地放大善舉所帶來的喜悅。
1.2 遠離絕望的力量
善意的力量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報告中的一項核心發現指出,親社會行為的普及與「絕望死亡」(因自殺或藥物濫用導致的死亡)的減少有著顯著的關聯。
換言之,善意不僅能增添快樂,更是抵禦生命中最深沉痛苦的保護力量。
善意的力量不僅滋養了我們自己,更如漣漪般擴散,溫暖了我們身處的整個社會。

--------------------------------------------------------------------------------
2. 善意的漣漪:打造更幸福的社會
當個人的善舉匯聚成流,便能形塑一個更具關懷、更幸福的社會。善意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施予者與領受者之間的互動。
2.1 我們比想像中更善良
一項在全球多國進行的「丟失的錢包」實驗生動地揭示了一個普遍現象:我們嚴重低估了陌生人的善意。實驗結果顯示,錢包的實際歸還率遠高於人們的預期。
這個「善意認知差距」對我們的幸福感產生了實質影響。報告指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對幸福感的提升效果甚至超過了收入倍增,也高於免受暴力犯罪威脅或心理健康問題困擾所帶來的幸福感。我們對他人善意的悲觀看法,正不必要地侵蝕著我們自身的幸福。
我們是否也曾在心中,低估了身邊陌生人的暖意?
2.2 善意縮小幸福差距
在一個更具善意的社會中,幸福的分配更為平等。報告發現,善意行為最重要的受益者,是那些最不快樂的人。這再次呼應了善行幸福的祕訣:對於身處困境的人而言,他人的援助不僅提供了實質幫助(清晰的正面影響),更帶來了被關懷的溫暖感受,這些都是抵禦不幸的強大力量,從而有效緩解他們因失業、疾病等處境所承受的痛苦,縮小社會內部的幸福差距。
2.3 疫情後的善意新常態
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後,全球的善意行為(特別是幫助陌生人)出現了顯著的「善意高潮」。令人鼓舞的是,這股暖流並未隨疫情趨緩而消退,而是一種持續至今的新常態。儘管從2023年到2024年略有下降,但全球善舉的頻率至今仍比疫情前高出約10%,展現了人類集體善良的強大韌性。
這些宏大的社會趨勢,其實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日常實踐之中。全球性的「善意高潮」,正是由無數微小的、發生在餐桌旁、家庭裡的善意行動匯聚而成。

--------------------------------------------------------------------------------
3. 日常中的善意:從餐桌到家庭
善意並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概念,它體現在最平凡的日常互動之中,尤其是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3.1 共餐的力量
分享餐食是人類最古老、最普遍的連結方式之一。研究證實,經常與他人(家人、朋友)共餐的人,其幸福感明顯更高。相反地,獨自用餐的趨勢日益普遍,已成為導致某些國家(如美國)幸福感下降的原因之一。
與人共餐的幸福感,正體現了善行幸福的三大祕訣:這是一個連結彼此的自主選擇,傳遞了對他人的真誠關懷,而共同享受的愉悅與更深的連結,便是那份清晰的正面影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地與珍視的人共享一頓飯了?
3.2 家庭的連結
家庭是關懷與支持的核心來源,對幸福感至關重要。數據顯示,獨居者的幸福感遠低於與他人同住者。研究發現,家庭規模與幸福感之間存在一個最佳範圍:幸福感會隨著家庭人數增加而提升,在四人時達到頂峰,超過四人後則開始下降。家庭不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滋養幸福的土壤。
家庭中的關懷與分享,若能擴展至國家之間,便能共同譜寫全球幸福的篇章。

--------------------------------------------------------------------------------
4. 跨越國界的善意:國際間的互助與幸福
善意行為同樣存在於國家層級,但其與幸福感的關聯則更為複雜,動機與條件扮演了關鍵角色。
國際善意行為與幸福感的關聯提供政府開發援助 (ODA)平均而言,提供更多非附帶條件援助的國家,其國民幸福感更高。收容難民國內難民比例較高的國家,其國民幸福感較低。
這種差異背後的可能原因在於,善舉是否符合前述的幸福三祕訣:
- 政府開發援助,特別是無條件的援助,更能體現出國家的自主選擇與對他國福祉的真誠關懷。
- 收容難民則更多是基於地理位置的鄰近性與國際義務的壓力,而非完全的自願選擇,且可能給接收國帶來實際的社會與經濟負擔,使其正面的影響變得不那麼清晰。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善意的初衷都值得珍惜。那麼,我們該如何運用智慧,讓每一份善意都發揮最大的光和熱呢?
--------------------------------------------------------------------------------
5. 智慧的善舉:如何讓善意發揮最大效益
懷有善心是第一步,而「有效行善」則是將這份善心最大化的智慧。報告指出,並非所有善舉都能帶來同等的正面影響。
5.1 善款的巨大影響力差距
並非所有慈善機構的效益都相同。事實上,報告指出,效益最好的慈善機構與其他機構相比,在「每單位善款能創造的幸福感」上,可能相差數百倍之多。
為了標準化地衡量慈善效益,報告引入了「幸福年 (WELLBYs)」的概念,其定義為:
在一年內,將一個人的幸福感(0-10分)提升1分。
5.2 明智選擇,倍增影響
這意味著,捐贈者可以透過明智的選擇,在不增加捐款金額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正面影響力放大許多倍。報告特別指出了一個高效益的例子:在低收入國家,投資於心理健康治療是效益極高的一種捐贈方式,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顯著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從個人的內心修行,到社會的溫暖互動,再到智慧的全球互助,善意始終是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門。
--------------------------------------------------------------------------------
結論:一份善意的邀請
《世界幸福報告》以堅實的數據告訴我們,善意是提升個人、社會乃至全球幸福感最強大的力量之一。它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門可以學習和實踐的幸福科學。
這份力量的起點,就在我們的日常之中。我們可以從一個微小的善舉開始:
- 與家人分享一頓溫馨的晚餐。
- 向一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伸出援手。
- 花一些時間研究,選擇一個高效的慈善機構進行捐贈。
每一個微小的選擇,都是在為自己和世界播下一顆幸福的種子。
讓我們相信並踐行善意的力量,共同為世界帶來更多的溫暖與幸福。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