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慈悲之問,智慧之答
於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莊嚴之西方極樂世界中,阿彌陀佛端坐於寶蓮之上,其身光明,遍照十方,慈悲普覆,無有窮盡。
一日,當來下生彌勒慈尊,懷著對末法時代娑婆世界無盡沉淪眾生的無盡慈悲,從兜率天宮,越過十萬億佛土,恭敬地來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前。彌勒菩薩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合掌恭敬,瞻仰佛容,其心悲憫,其情懇切。
眼見娑婆世界眾生,根機陋劣,障深慧淺,雖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其開演八萬四千法門,然此等眾生,或執著於禪宗之玄妙而不得其門,或沉湎於教下之名相而徒增戲論,或拘泥於戒律之條文而心生束縛,或迷戀於密法之神通而誤入歧途。萬千法門,雖皆為度生之舟,然末法凡夫,心識昏亂,難以契入,生死苦海,依舊沉淪。
於是,彌勒菩薩以其大慈之心,為未來一切眾生,向阿彌陀佛悲切請法:
「南無阿彌陀佛,慈悲世尊。弟子眼見娑婆眾生,長劫輪轉,心生悲憫。懇請世尊,為此等障重凡夫,開示一條能統攝萬法、普利群萌的究竟易行之道,令其了知何以念佛一門即是無上總持,從而斷疑生信,同歸極樂。」
阿彌陀佛以無限光明與慈悲之眼,垂視彌勒菩薩,慈音宣流,讚嘆道:「善哉善哉,慈氏!汝能為末法眾生,作此究極之問,實乃無量功德。吾今為汝,及未來一切眾生,開示此圓融無礙之義,令一切有緣,皆得解脫。」
於是,一場慈悲之問、智慧之答,於此極樂淨土,莊嚴展開。

--------------------------------------------------------------------------------
第一章:總論根本——何以念佛法門為究竟之道?
彌勒菩薩以其深廣智慧,首先提出了那貫穿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之問。此問,旨在為迷茫的眾生,於萬千歧路中,指明那條直達寶所的康莊大道。
彌勒菩薩請問 (一):
「世尊於娑婆世界示現,開演禪、教、律、密等無量法門,皆為度生方便。然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依自力修行了脫生死,誠如印光大師所言『難如登天』。懇請世尊慈悲開示,於此萬千法門中,何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法,能被諸佛共讚為『本懷中的本懷』,成為普度聖凡、利鈍之究竟捷徑?」
阿彌陀佛開示 (一):
善男子,汝問甚善。釋迦本師之所以稱我名號功德,為諸佛出世之「本懷」,其理甚深,今為汝說。
娑婆之苦,輪迴之必然
首先,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本師釋迦牟尼佛曾以無盡悲心告誡眾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此世界中,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如影隨形,無人能免。眾生無始劫來,由惑造業,由業招苦,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如處苦海,深無涯底。
聖道之難,自力之險峻
於此苦界,欲憑自力了脫生死,此即「聖道門」。然此門雖高深玄妙,於末法時代,實難契入。印光大師曾有痛切之言,依自力斷惑證真,真難如登天。何以故?
- 斷惑之難:依大乘圓教,初信位之菩薩方能斷盡見惑,永不墮三惡道。然此去七信位以了生死,尚有漫漫長路。即便是小乘藏教,證得初果之聖者,雖任運不犯重戒,仍需七返人間天上,方證四果阿羅漢。此中時劫,何其長哉!
- 隔陰之迷:更可畏者,乃「隔陰之迷」。縱有大徹大悟之人,倘若煩惑未盡,一經轉世投胎,便有迷失本性之虞。印光大師嘗言:「五祖戒為東坡,草堂清作魯公,猶其上者……良以理雖頓悟,惑未伏除,一經受生,或致迷失耳。」如五祖戒禪師,修行功夫何等高深,來生轉世為蘇東坡,雖才華蓋世,卻已將前生所證忘得一乾二淨,依舊沉淪於功名情愛之中。自力修行之路,險阻如斯!
本願之慈,他力之普濟
正因了知凡夫自力修行之絕望,我於因地為法藏菩薩時,方發下四十八大願,建立此「淨土門」,亦稱「易行道」。此中核心,即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此願,正為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無力依自力修行之罪惡凡夫而發。
我誓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誓願之慈悲,體現在其無條件、主動、平等之救度:
- 對象之廣:誓救「十方眾生」,無論聖凡善惡、根機利鈍,乃至臨終造作五逆十惡之輩,只要迴心歸信,無一遺漏。
- 方法之易:僅需「乃至十念」。善導大師釋此義云:「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故印光大師讚云:此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 佛力之全:往生之因,非在眾生功夫深淺,而在於全然仰仗我大願業力。眾生能「帶業往生」,不斷煩惱而得涅槃分,此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全由佛力,故能萬修萬人去。
是故,善男子,念佛法門之所以為究竟之道,非因其法理淺易,實因此法乃是將我無量劫修行之功德,凝聚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中,無償惠施十方眾生。眾生信受,即是領受佛果地覺為自身因地心。此乃最極慈悲、最極方便之法,故為十方諸佛出世之本懷。
明此根本信根,方能探究心識之淵;識得他力慈航,始可遍覽法界之妙。

--------------------------------------------------------------------------------
第二章:心識之辨——唯識宗與淨土宗如何相即相入?
了悟淨土法門為出離生死之根本捷徑後,修行者心中常生起更深一層的義理之問。尤其對於將來廣演唯識法門的慈氏菩薩而言,如何圓融那看似遠在心外的極樂淨土,與「萬法唯心」的究竟實相,乃是為眾生斷疑生信、建立不退轉道心之關鍵。
彌勒菩薩請問 (二):
「世尊,弟子將於未來世廣演唯識法門,開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眾生所見世界,皆為阿賴耶識中業力種子所變現。然極樂淨土莊嚴殊勝,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看似心外實有。此『心外有土』之說,與『萬法唯心』之理,應如何圓融理解,方能令眾生不墮斷、常二見?」
阿彌陀佛開示 (二):
善哉此問,直探法相之源。唯識與淨土,看似二門,實則一體,互為表裏。
究竟實相,一切唯心
首先,汝當堅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究竟了義之談,是宇宙之實相。誠如《華嚴經》所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僅此娑婆穢土是心所造,此極樂淨土,亦不離心造。若離心則無法,二宗於此,理本無違。
凡聖之心,染淨之別
然則,關鍵在於辨析「心」之層次。心有凡聖之別,識有染淨之分。
- 娑婆穢土,妄心共業所感:汝等所處之娑婆世界,乃是十方眾生無始劫來,以貪瞋癡等煩惱為緣,於各自阿賴耶識中,種下無量雜染種子,由「共業」所共同變現之影像。此乃凡夫之「妄心」所成。
- 極樂淨土,真心大願所現:而此西方極樂世界,則是我於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發無上菩提心,歷經無量兆載永劫,修習菩薩無量德行,所成就之究竟清淨大願。此淨土,乃是我圓滿果地之「真心」所現,是佛之「報土」,非凡夫染污妄心所能比擬。
喻如明鏡,鏡體本一。然凡夫之心,如塵垢滿布之鏡,所現影像,穢惡不堪;佛之真心,如磨拭潔淨之寶鏡,所現影像,光明莊嚴。鏡體雖同,所現之相,天淵懸殊。
念佛洪名,轉識成智之妙法
了知此理,便能徹悟「稱名念佛」之唯識奧義。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非是凡夫心識中之普通名言概念。此名號,乃是我無量功德、智慧、慈悲、願力之結晶,是究竟清淨、圓滿無礙之「清淨種子」(bīja)。
當眾生口稱佛名,耳聞佛聲,意念佛德,即是將此最上淨種,直接植入自己充滿染污業習的阿賴耶識田中。念念稱名,即是念念以佛之淨種,熏習自心之染種。餘宗轉識,須賴自力觀照心識起滅,凡夫難階;此法則是將我圓滿之果覺,直接植入眾生之因心,故是最極善巧、最極穩妥、最極頓速之「轉識成智」無上妙法。
境由心轉,感應道交之極致
綜上所述,淨土與唯識,實為一體兩面之真理。若就眾生立場言,眾生信願念佛之心,即是能感之「因」;我之光明攝取不捨,即是所應之「緣」。
因緣和合,眾生臨命終時,其心識便能在此不可思議之因緣力下發生轉變。念佛之心,與我之佛心,感應道交,念念相應。於是,眾生之心識,便能轉離此娑婆穢土之妄境,而得生於我佛心所現之清淨報土。此乃「境由心轉」之極致體現。故知極樂淨土,既是「唯心所現」,亦是「實有其土」,心境不二,理事圓融。
既明唯心之理,方能徹法界之源;了知即心是佛,始可觀萬法歸元。

--------------------------------------------------------------------------------
第三章:法界之觀——華嚴、天台、三論諸宗如何指歸淨土?
淨土法門並非獨立於其他教法之外的孤立小徑,而是圓融含攝了一切大乘智慧精髓的汪洋大海。一切高深玄妙的教理,最終都如百川歸海,指向信願持名的究竟歸宿。
彌勒菩薩請問 (三):
「世尊,華嚴宗開示『事事無礙』之帝網法界,天台宗闡明『一念三千』之觀心法門,三論宗揭示『緣起性空』之中道實相,禪宗直指『明心見性』。此等教法皆深妙玄奧,然似皆重自力觀照。此等智慧與信願持名之法,其關係為何?是否念佛者便無需此等智慧?反之,修習此等智慧者,又何需念佛求生?」
阿彌陀佛開示 (三):
善男子,汝當了知,一切法門,皆是念佛法門之註腳。一句「阿彌陀佛」,即是總持一切禪教律密之無上「總持法門」(Dhāraṇī)。
融攝華嚴宗:一即一切,帝網主珠
華嚴經所開示之「帝網重重」法界,萬法互即互入,圓融無礙。於此法界中,此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即是那顆能映現一切寶珠、也為一切寶珠所映現的「主珠」。
- 一即一切:念此一佛名號,即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名號,因我名號中已含攝萬德。
- 一切即一:生於我此一佛之淨土,即是遍遊十方無盡佛國,因一佛土即是法界全體之顯現。
此乃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華嚴奧境,化為最簡易、最穩當之行持。
融攝天台宗:暗合道妙,繫心佛界
天台宗闡明凡夫之心,「一念」之間即具足地獄至佛界之「三千」迷悟諸法,念念遷流,凡夫難以觀照把握。 而「執持名號」,即是將此凡夫紛亂不定之「一念」,直接、強力地繫於「佛法界」此一究竟清淨法界之上。久久純熟,不假方便,自然念念是佛。雖不作「一心三觀」之繁複觀想,然此念念在佛之心,自然暗合空、假、中三觀圓融之道。
融攝三論宗:不落二邊,中道慈航
三論宗揭示萬法「性空」,故凡夫無可執持;然其「緣起」為「假有」,故因果不虛,善惡不爽。 此六字洪名,正是「空」與「有」完美結合之中道體現:
- 名為假有:名號本身是因緣和合之假名,無有自性。
- 德為真空:其所蘊含之功德,真實不虛,能令念者滅罪增福,往生成佛。
執持此名號,即是「不住空,不著有」。心不著空,故信有極樂,發願求生;心不著有,故不貪娑婆,一心念佛。此正是凡夫於日用之中,遠離斷、常二邊,暗合中道實相最為穩妥之慈航。
融攝禪宗:是心作佛,至穩至頓
禪宗貴在「明心見性」,然末法凡夫,妄念紛飛,如猿馬奔騰,難有實證。 《觀無量壽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之行,即是直截了當的「作佛」之行。
- 念佛即是禪定:攝心念佛,直至妄念不起,證得「一心不亂」,誠如蕅益大師所言,此即是甚深禪定。
- 見佛即是見性:往生淨土,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此即是究竟的「明心見性」。
故古德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念佛法門,是禪淨雙修中最為穩妥、最為迅捷之無上頓法。
是故,善男子,華嚴之玄境,天台之妙觀,三論之中道,禪宗之直指,非是念佛人所捨棄,實於一句佛號中,毫不費力,圓滿具足。此稱名一行,非為諸宗之簡化,實為萬法之究竟也。

--------------------------------------------------------------------------------
第四章:究竟勸歸——萬川匯海,信願持名
在圓滿理解了淨土法門如何統攝萬法之後,一切深奧的教理,最終都必須回歸到那最樸素、也最關鍵的起點:生起真實無偽的信心與懇切求離的願力,並將這份信願,踏踏實實地落實於一句佛號的持念之行中。
彌勒菩薩總結感恩:
「世尊慈悲,開示玄微。弟子今日聞此圓融無礙之法,心中疑網,渙然冰釋,歡喜踴躍,不能自已。弟子今日方知,一切法門,如萬川歸海,皆是引導眾生匯入世尊您的無盡誓願之海。淨土法門,非是捨棄一法,而是圓收萬法。一句佛號,即是總持一切禪教律密之綱宗。弟子未來於娑婆世界演說唯識之理時,必以此義為究竟指歸,令學法者了知『萬法唯識』之極致,即是『信願念佛』,從而導其同歸淨土,斷疑生信。」
阿彌陀佛究竟慈誨:
善哉,慈氏。汝已解此義,當為眾生作大依怙。吾今為一切眾生,作最後之叮嚀勸勉。
法門雖有萬千,其理雖已闡明,然眾生最緊要者,莫過於「老實念佛」。莫再於教海中尋章摘句,莫再於自心中妄起卜度,莫再猶豫馳求,莫再懷疑觀望。善導大師曾為汝等作最終極之開示: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此數語,即是出離生死之全部秘要。汝等只需信我、念我,我必不負汝。我於因地所立之誓願,如今已然圓滿。無論聖人凡夫,無論善人惡人,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專稱我的名號,願生我的國土,於其臨命終時,我與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必親自現前,持金蓮台,前來迎接,無一遺漏。
吾之光明,早已遍照十方世界,對於一切念佛的眾生,皆「攝取不捨」。汝等念佛之時,即在吾光明護佑之中,現生安穩,臨終往生。故當放下一切疑慮,將此身心,完全託付於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上。
彌勒菩薩聞佛開示,深心信解,歡喜無量。與極樂世界無量無數菩薩、聲聞、天人等,一時皆起,向佛頂禮,繞佛三匝,讚歎佛德。
爾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遍照法界。彌勒菩薩與極樂聖眾,身心沐浴於佛光之中,得未曾有。此番慈悲之問,智慧之答,亦於此無盡光明中,圓滿功成,普利未來一切有情。
--------------------------------------------------------------------------------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