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扇為您我敞開的慈悲法門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慈悲開示,讚嘆淨土法門的無上超勝: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華嚴海衆,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
這段話語,以無比莊嚴的氣勢,揭示了淨土法門的廣大與圓融。其核心思想是:此法門不僅如大海納百川,普利一切眾生;更深刻地指出,我們這顆能夠念佛的心,本身就具足成佛的潛力(是心作佛),當下這一念心,便與佛無二無別(是心是佛)。此法門是《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典的究竟歸宿,上至智慧圓滿、即將成佛的等覺菩薩,下至臨終前仍在造作惡業的罪苦眾生,只要信願具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都能蒙佛接引,橫超三界,永離輪迴之苦。
無論您的根性、學識、背景如何,這扇慈悲的大門始終為您我敞開。編纂此書的目的,並非闡述高深的理論,而是希望能以謙卑感恩之心,分享古德先賢們在念佛修行中的真實事蹟。這些故事,如同一盞盞明燈,希望能為初學的您點燃信心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邀請您與我們一同,踏上這條光明之路。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部:轉念的故事——從疑惑與習氣中解脫
1. 從疑到信:大智律師的生命轉折
在修行路上,心生疑念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學問淵博、持戒精嚴的高僧,也可能經歷從疑惑到深信的過程。大智律師的故事,便是一個深刻的例證。
第一階段:高僧的疑念
大智律師,是一位在當時備受敬重的大德。他「深通台教,嚴淨毗尼」,意思是說,他對天台宗的教理有著精深的研究,同時持守戒律極其清淨,行持與願力都堪稱典範。然而,這樣一位智者,唯獨對淨土法門「不生信向」,心中存有疑惑,未能生起真正的信心。
第二階段:病苦的轉機
後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成為了大智律師生命中最關鍵的轉捩點。在病痛的折磨中,他過去所依仗的教理與修行,似乎難以抵擋業力的現前。也正是在這場苦難的試煉中,他「方知前非」,猛然醒悟到自己過去對淨土法門的輕視與懷疑是錯誤的。苦難,往往是覺醒最深刻的契機。
第三階段:專研後的弘揚
病癒之後,大智律師的修行方向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在往後的「二十餘年」歲月中,他「手不釋卷,專研淨土」,將全副心力投入到淨土經論的研究之中。經過這番深入的鑽研,他終於徹底了知,這個看似簡單的念佛法門,其背後所蘊含的利益是何等地「超勝」。從此,他敢於在一切人面前,毫無畏懼地(「了無怖畏」)稱揚、發揮淨土法門的妙義,引導眾生歸向彌陀的慈悲願海。
核心啟示
連學問與修為都如此深厚的大智律師,最初都曾對淨土法門心存疑慮,這說明疑念的生起並不可怕。然而,真實的病苦經歷讓他幡然醒悟,證明了淨土法門是真實不虛、能救度苦厄的究竟之道。這個故事給予我們莫大的信心:只要我們肯放下成見,虛心探求,終將能體會到這句佛號中不可思議的力量。反思我心,是否也曾因固有的知見,而對看似簡單的法門心存輕視?

2. 斷除習氣:魏翰林的素食因緣
佛法不僅能轉化我們深層的知見,更能對治生活中具體的煩惱習氣。印光大師與翰林學士魏梅蓀先生的一段對話,生動地展現了佛法善巧方便的力量。
場景設定
民國十年,印光大師在南京應化,遇到了一位時年六十歲的翰林學士,名為魏梅蓀。
呈現困境
魏翰林見到大師後,誠懇地道出了自己的困境:
「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師之文鈔也看過,就是吃不來素。」
這句話道盡了許多修行人的心聲:道理都懂,佛號也念,但面對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就是難以改變。
提供妙法
印光大師慈悲地回答道:
「富貴人習氣難忘。君欲吃素,祈熟讀文鈔中南潯放生池疏。」
大師並未講述長篇大論,而是善巧地為他開出了一劑「心藥」——讓他反覆去讀一篇開示因果的文章。這篇《南潯放生池疏》的核心義理,層層遞進,直指人心:
- 首先,闡述眾生與佛心性本無差別(生佛心性不二)。
- 其次,揭示我們在無盡的輪迴中,曾與一切眾生互為父母、兄弟、夫妻、兒女(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
- 再者,也曾互為怨家對頭,彼此傷害殺戮(互為怨家對頭互殺)。
祖師的用意是,當這些因果至理深植於心,行者將會「不徒不忍食,且不敢食矣」。這份轉變,不僅源於不忍之心,更來自於對因果輪迴不敢違逆的深深敬畏。
見證轉變
僅僅兩個月後,奇蹟發生了。到了十月份魏翰林六十大壽之時,他沒有像往常一樣大排筵宴。相反地,他獨自一人「往金山過生日」,從金山寺回家之後,「即長素矣」,從此之後便開始了終身的素食。
核心洞見
佛法並非空洞的理論,而是能對治具體煩惱習氣的實用妙法。魏翰林的故事告訴我們,修行中的障礙,有時並非因為缺乏毅力,而是缺少善巧的方法與深刻的理悟。只要我們有真誠的信心,遵循祖師的教導,即使是像飲食這樣根深蒂固的習慣,也終有轉變的一天。反思我身,是否有明知應行,卻難以割捨的習氣?
看完了古德先賢們如何轉變外在的知見與習氣,接下來,讓我們一同學習如何運用念佛法門,來轉化我們內心紛飛的妄念與煩惱。

第二部:安心的故事——在念佛聲中降伏其心
1. 最懇切的一念:將「死」字掛在額上
倘若有人告知您,明日即將遠赴他鄉,此生不返,您今日會做些什麼?想必會立刻放下手邊一切瑣事,專心致志地收拾行囊,準備上路。念佛修行,也需要這樣一份迫切之心。
印光大師再三開示,念佛最懇切的妙法,便是「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甚至要「直須將一個死字,挂到額顱上」。
這並非是讓我們消極厭世,而是要以最清醒的智慧來觀照生命的實相。當我們深刻地意識到,生命只在呼吸之間,這一口氣若是不來,立刻就要隨宿世惡業墮入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那時,一種對生死大事的猛烈怖畏心與迫切出離心便會油然而生。在這樣的心境下念佛,「不懇切亦自懇切」,每一句佛號都會發自內心最深處,如同即將溺水之人呼喚救命,句句皆是真誠。
祖師更引經據典,教導我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處的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廣大悲願。當我們為自他一切眾生的生死大事而念佛時,這句佛號的力量便會變得無比巨大,能迅速地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總而言之,這個方法是以「出離心」為動力,以「菩提心」為目標,將我們在世間有限的光陰,全部投入到最有價值的念佛修行之中。反思此身,是否將生死大事視為遙遠,而將眼前俗務看作切實?
生起了這份對生死大事的迫切之心,我們便有了決戰的動力。接下來,祖師為我們開示了作戰的方略。
2. 妄念的對治:一場守護心城之戰
初學念佛之人,最常見的困擾便是妄念紛飛,愈是想靜心,愈是覺得思緒萬千。對此,印光大師以一場守城之戰,為我們生動地開示了對治妄念的妙法。
建立譬喻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內心,比作一座堅固的「城郭」。
- 主帥與將軍:即是我們清淨的「正念」,那份時時覺照、了了分明的心。
- 六賊:即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引發的、前來侵犯的「妄念」。
闡述方法
- 第一步(堅守城郭): 修行並非要求我們不起妄念,這是凡夫難以做到的。關鍵在於「不隨妄轉」。如同守城的將帥,最重要的職責是「常時惺惺」,時刻保持警覺,不昏沉、不懈怠。只要主帥清醒,城郭便穩固。
- 第二步(迎敵作戰): 當妄念(賊兵)一起,就要立刻提起佛號(正覺之兵)去迎敵。妄念來,我即念佛。佛號一提,妄念便失去了立足之地。這就好比兩軍對壘,賊兵一出動,我方精銳之師便立刻迎擊,將其打退。
- 第三步(不動干戈定太平): 真正高明的戰術,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我們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將全部心力都專注於佛號之上,妄念之賊自然會因為無機可乘而「相率歸降」。當正念之兵力量強大,時刻鎮守心城,賊兵便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終心悅誠服,天下太平。
攝心念佛三要點
為達此境界,念佛時應把握以下三個關鍵:
- 字字句句,從心而發:每一句佛號,都從至誠心中發出。
- 從口而出,從耳而入: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心便自然歸一。
-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時刻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被妄念牽著鼻子走。
反思此心,當妄念之賊來犯,我是否記得提起佛號之兵,奮力迎敵?
明白了這些安心的道理與方法,最重要的還是從今日起,在每一句佛號中老實行持。

結語:您的第一句佛號
我們一同回顧了古德先賢們從疑惑走向深信的歷程,也學習了祖師大德們降伏內心妄念的善巧方法。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樸素而深刻的真理:淨土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願力,為一切眾生所開設的、至簡至易、至圓至頓的法門。無論是智慧超群的善知識,還是煩惱深重的我輩凡夫,都能從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中,獲得真實的利益。
本書的編纂,正是希望能透過這些真實的故事與懇切的開示,為您的心中點燃一盞信心的火炬,照亮這條通往安樂、光明、解脫的歸家之路。
現在,請您放下一切的疑慮與思量,輕輕地、至誠地,念出您的第一句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
这便是这趟光明之旅,最美好的开始。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
本文所有內容皆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標題與章節劃分為編者為方便讀者理解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