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六・第二章〈風燈地〉》
主題:語之餘息・記憶之光
地景:鹽漠・海岸・風燈原
氛圍:蒼灰、靜、微光流動;生與語之界已無分。
【一・入海之路】
風息之後,海原初明。
凌川行於鹽漠,足下鹽脈如裂玉。 天色無雲,光自遠海折回,映其身若孤影。 四野無聲,惟氣微流,如天地在輕嘆。
【二・風燈地】
行三里,見崖下懸千百風燈。
燈以骨為架,以灰為燭, 其光不暖,卻不滅。
每一燈內似藏一息,
微微震動,若亡者之呼。 風一過,燈聲並作, 非語、非歌,似萬魂低誦。
凌川立於其間,
感氣上行,胸中一拍輕亂。 彼知此乃昔人遺息, 以風為經,以光為墓。
【三・雪鶴之聲】
海霧深凝,風不起。
有聲自遠來,若夢若歎。
非人語,非鳥鳴,
疑是萬燈之氣,相摩而成。 其音微,若欲語而不成句, 如垂死者,記憶尚在,心已忘言。
凌川伫立良久。
目極處,海色不分天, 灰光往返,如思之自語。
胸間微寒,氣轉而不息。
彼息非己,己亦不知其所屬。
乃喟然而悟:
雪鶴未必存於此也, 但天地記其息形, 故風行其跡,似人將語。
【四・息潮】
潮自東來,聲微而遠。
海光如鐵,蒼然無界。
凌川行至岸邊,
見鹽漠盡處,水與灰交。 浪無勢,風無息, 惟有氣在天地之間, 如人臨終一吐之餘。
彼立於風中,
不悲,亦不喜, 但覺天地俱老, 而己之呼吸, 猶為此老氣所牽。
遠處風燈俱滅,
惟海上餘燭一點, 明滅若心,將息未息。
凌川微俯,取灰入掌,
置於唇前,輕吹。
灰起而不散,
隨氣沒於潮中。
彼遂低語:
「息有歸處, 而我無。」
海無應,
惟浪起一線白, 轉瞬即逝。
【五・章末】
天色既白,風復微動。
海上灰光旋起,如初息再生。 凌川背海而行,影入鹽原。
其後無語,無跡。
唯有風, 仍於萬燈之處, 誦人之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