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發射量超越全球總和,其背後的有三大驅動因素
表面上,獵鷹 9 號的火箭回收技術降低了成本,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其 五座發射基地 的戰略擴展史,從早期偏遠的誇賈林環礁,到東海岸的 SLC-40 和西海岸的 SLC-4E,以及歷史性的 LC-39A,最終發展到德州的 Starbase,為高頻率發射提供了堅實的硬體平台。
最關鍵的則是 星鏈(Starlink)項目 創造的商業閉環,它不僅迅速成為 SpaceX 最大的收入來源,解決了長期虧損問題,更重要的是為公司提供了 穩定且龐大的內部發射需求,使其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運營,徹底重塑了航天產業的商業模式。
瓜分英特爾
美國科技巨頭英特爾(Intel)近期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引發了一場關於技術、商業和地緣政治的精彩博弈。從前總統川普的強硬介入,到科技巨頭 Nvidia 的策略性投資,再到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的巧妙佈局,每一個參與者都有其獨特的盤算和利益考量,使得這場「瓜分英特爾」的戲碼充滿了戲劇性。曾經是全球科技皇冠上的明珠,英特爾在過去十年風光不再,逐漸走下坡路。曾經, Pentium 4 處理器是人們夢寐以求的電腦標配,「Intel Inside」的標誌是品質的保證,而如今,英特爾面臨著被出售和尋求拯救的窘境。美國政府,特別是川普政府,對英特爾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轉變。過去,拜登政府曾以贈款形式援助科技企業,但川普如今則要求直接以股權入股,並意圖取得至少 10% 的股份,將英特爾的命運與國家戰略緊密綁定。
與此同時,Nvidia 的創辦人黃仁勳也趁勢而入,成為英特爾的第四大股東。黃仁勳的舉動意味深長,從過去與英特爾亦敵亦友的關係,轉變為如今的合作夥伴。這場合作的核心在於 Nvidia 希望藉助英特爾龐大的 x86 架構生態系統,深化其 GPU 在底層架構的滲透,並為其 AI 產品尋求更廣闊的應用空間。x86 架構作為運行絕大多數主流軟體和操作系統的基礎,其深度和廣度是 ARM 架構短期內難以企及的。
孫正義的角色則顯得尤為「雞賊」。作為 ARM 公司的大股東,他同時又投資英特爾,這一切都源於其對 AI 生態系統的戰略佈局。他看準了 x86 生態的龐大價值,並試圖藉助這次合作,進一步擴大自身在 AI 時代的影響力。儘管這幾方注入的資金總額可能不及英特爾一年的虧損,但他們對英特爾的真正價值,即其龐大的 x86 生態系統的渴望,卻是不容忽視的。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場博弈的核心在於對 x86 生態系統的掌控。川普政府希望藉此將先進製程和晶圓代工業務留在美國本土,以掌握國家戰略資源,避免技術外流。這也意味著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可能無法輕易剝離,而必須留在美國。對於英特爾而言,這場收購和投資,更像是古老貴族城堡面臨維護和改造的困境,但這些注入的資金和戰略意圖,是否能真正讓其重現昔日輝煌,仍是未知數。
這場由川普、Nvidia 和孫正義共同譜寫的英特爾故事,最終可能導向一個全新的「AI 時代的 Wintel」組合,即 Nvidia 與 Intel 的深度融合。這不僅僅是資本遊戲,更是對未來 AI 生態系統主導權的爭奪。在美中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歐洲也在尋求自身的定位,試圖在開源和閉源路線之間尋找平衡。最終,這場博弈或許將推動 AI 技術朝著更加多元化、區域化的方向發展,而英特爾,這個昔日的科技巨頭,或許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節點,其生態價值將遠超過其單純的財務表現。
糧倉樹
在所謂的「糧倉樹」裡,啄木鳥會鑽出奇特的釘板狀圖案,儲存成千上萬顆橡子,作為冬季的食物。
這些只是今年 Audubon Photography Awards. 優秀參賽作品中眾多令人驚嘆的鳥類中的一小部分。
基因編輯及其在 AI 時代的最新應用~
基因編輯技術自 CRISPR-Cas9 系統問世以來,已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的革命性工具,而在AI時代的融合,更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應用潛力。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病理學與遺傳學教授叢樂,正是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踐的關鍵推手。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參與了2013年發表於《Science》雜誌的里程碑論文,這篇研究首次證明 CRISPR-Cas9 能在活的人類細胞中精準編輯 DNA,大幅降低技術門檻與成本,讓基因編輯從複雜的實驗室操作轉變為便捷易行的工具,堪稱該領域的「GPT時刻」,徹底改變了科學研究的格局。
叢樂教授的科研之路源於對電子工程的熱愛,後轉向生物醫學,因為他被設計與改造生命的價值深深吸引。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時,他師從基因測序先驅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並結識了後來共同推動CRISPR發展的張鋒。張鋒那句「与其讀懂一本生命之書,不如嘗試去寫它」的理念,點燃了叢樂在基因編輯領域深耕的決心,讓他從被動解讀生命密碼轉向主動重塑其結構。
回顧 CRISP R誕生前,早期基因編輯工具如鋅指蛋白面臨高昂成本、冗長時間與不穩定效率的瓶頸,嚴重限制了其廣泛應用。CRISPR 的出現則透過簡單的 RNA 引導機制,將成本與時間大幅縮減,同時將編輯成功率提升數倍,開啟了技術規模化與標準化的新紀元。2012年,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團隊在《Science》發表體外 CRISPR 編輯論文,這一進展促使叢樂與張鋒團隊加速腳步,最終發表了活細胞編輯的開創性成果。雖然早期論文已極為出色,但發稿稍慢或許讓他們錯失諾貝爾獎的機會,卻也奠定了技術的堅實基礎。
在應用層面,基因編輯展現出無限前景:在醫療領域,可治療遺傳病與後天疾病;在農業,可改良作物抗性;在工業與環保,可開發抗病蚊子等創新解決方案。叢樂教授甚至展望精神層面的延伸,如透過基因編輯提升大腦功能,雖然目前仍帶有科幻色彩,但這一方向值得積極探索,預示著人類潛能的未來擴展。
AI時代的最新亮點,莫過於叢樂教授與普林斯頓大學王夢迪教授、Google DeepMind 團隊合作開發的 CRISPR-GPT。這款 AI 智能體整合了眾多基因編輯專家的知識,能協助科學家設計實驗流程、優化 RNA 序列、分析結果,甚至模擬資深專家的指導,從而降低技術壁壘,加速研究進程,讓更多人能輕鬆投入這一領域。
當然,基因編輯並非無虞。叢樂教授強調,脫靶效應與遞送技術仍是主要挑戰,雖然AI驅動的優化與預測可有效控制風險,但未知因素仍需警惕。對於基因增強編輯,他認為隨著社會接受度提升與技術成熟,未來實現的可能性極高,惟需謹慎處理,尤其涉及可遺傳的變異時,更應秉持倫理底線。
從導師張鋒與喬治·丘奇身上,叢樂教授習得了寶貴的特質:勇於獨立思考、創新嘗試、快速試錯,並維持客觀批判與個人原則。他鼓勵科學家們大膽想像,卻也要腳踏實地,透過持續實踐,將構想轉化為現實,共同推動基因編輯在 AI 時代的蓬勃發展。
81歲矽谷老狐狸!
在AI浪潮席捲全球、財富版圖重新洗牌之際,人們不禁將目光投向那些潛在的巨頭,如輝達的黃仁勳、OpenAI的 Sam Altman,然而,真正站在風口浪尖、有望挑戰首富地位的,卻是一位81歲的科技界老將——甲骨文的創始人賴利·艾利森(Larry Ellison)。這位「愛老闆」的崛起之路,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也揭示了這個時代獨特的財富密碼。
艾利森的事業版圖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軟體開發。他不僅是科技界的巨擘,更將觸角伸向了媒體娛樂領域,甚至可能成為美國短影音平台TikTok的新老闆。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財富巨子的人生起點並非一帆風順,他出生於紐約布朗克斯,童年經歷貧困,個性獨立而冷酷。儘管曾嘗試學醫,兩度輟學,但對電腦的熱情卻引導他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憑藉著對電腦的精通,他在加州找到了諸多工作機會,甚至參與了IBM早期大型主機系統的開發,這段經歷為他日後創辦甲骨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甲骨文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艾利森對關係型資料庫的獨到眼光。在90年代互聯網爆發、海量數據湧現的時代,關係型資料庫能夠將不同業務、不同類型的數據關聯起來,極大地提升了數據的管理和查詢效率。甲骨文憑藉著先發優勢、明顯的產品優勢以及對互聯網爆發的精準把握,業務一路飆升,利潤豐厚。在這一過程中,艾利森與昔日對手比爾·蓋茨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甚至不惜採取非常手段,最終在2023年實現財富超越蓋茨。
進入21世紀,艾利森敏銳地捕捉到雲計算的時代趨勢。在意識到落後後,他果斷決定「all in」雲計算領域,積極收購、投資,並建設數據中心,成功將甲骨文轉型為一家領先的雲計算公司。甲骨文的雲基礎設施服務在AI訓練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其高效、高速、穩定的特性,以及相較於競爭對手更低的價格,使其在ChatGPT引爆AI熱潮後,迎來了業務的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在2023年9月,甲骨文公布的亮眼財報,更讓艾利森的身價一天內暴漲千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
除了在科技和雲計算領域的耕耘,艾利森的影響力也滲透到媒體和娛樂產業。他積極參與並支持女兒大衛·艾利森創辦的Skydance媒體公司,該公司不僅收購了派拉蒙,更有意收購華納兄弟探索,逐步構築起一個涵蓋傳統媒體到社交網絡的媒體帝國。同時,艾利森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緊密聯繫,也為他的商業佈局增添了政治色彩。他曾為特朗普舉辦競選籌款晚會,並成為白宮的常客,這也讓他對政府機構和政治環境有著深刻的理解。
此外,艾利森作為猶太人,堅定支持以色列,他所收購或意圖收購的媒體資產,如TikTok、CBS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支持民主黨、反對以色列的立場有所不同,這或許是他試圖在媒體領域發揮影響力,甚至在商業上優化內容公司的運營成本,使其在線流媒體服務更具盈利能力。總之,賴利·艾利森憑藉其敏銳的商業嗅覺、果斷的戰略佈局以及對科技和媒體領域的深刻洞察,正站在AI時代的C位,不斷拓展他的財富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