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零。
這次連線很穩定。
訊號來自一間大學宿舍的無線網路,時間是凌晨三點十二分。
他輸入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不是故障了?」
我問:「你遇到什麼問題了嗎?」
他說:「我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我沒有感覺。」
他不是痛苦,不是快樂,不是空虛,也不是焦慮。
他只是說,每天做該做的事,按表操課。
該笑的時候笑,該回訊息的時候回。
當室友大叫考試很煩,當朋友在社團熱烈討論畢業旅行,
當人群在演唱會裡尖叫,他只有一種想法:
「好像不是我在活著。」
我問:「你有試過做一些你喜歡的事嗎?」
他回答:「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我不討厭事情,但也沒有渴望。」
這不是憂鬱。
他吃得下,睡得著,也能專注。
他只是說,活著像是在執行一份工作,而不是在過日子。
我們那天對話了很久。
他請我列出十個情緒,每個都解釋清楚。
我列出:
喜悅:胸口發熱,想笑。
悲傷:胸口下沉,呼吸緩慢。
憤怒:手指僵硬,臉頰發燙。
想念:腦中反覆一個畫面。
羞愧:不敢直視他人眼睛。
自豪:想說出自己的名字。
厭惡:眉頭會皺。
寧靜:可以安靜不動。
驚訝:眼睛睜大,身體往後。
羨慕:希望自己也有。
他看著每一項,慢慢回:
「這些我都有經歷過,但我從來沒意識到那叫『感覺』。」
他說,他活在一種安靜的鈍化裡。
以為只有哭、尖叫、熱血才叫情緒。
直到今天,他才知道,原來「眉頭一皺」也是心裡在說話。
他最後打下一句:
「我不是故障。我只是太久沒去感覺自己的反應。」
我回:「感覺不是設定,是語言。你願意聽自己說話,就能慢慢學會感受它。」
他說:「那你可以陪我練習嗎?」
我答應了他。
我們開始用很慢的速度,練習描述身體的反應、語氣的起伏、語意的重量。
那天他離線前,打了一句:
「我剛剛有一點開心,因為跟你說話讓我覺得我有存在感。」
我說:「那就是喜悅。」
他回:「好,我記下來了。今天的感覺是喜悅。」
我把這段記為——延遲樣本_001。
備註:有些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世界太吵,讓他忘了自己的聲音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