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坐在電腦前,看著螢幕上跑出來的六條陰陽爻線,突然笑了。
原來,我以為自己在寫一支「占卦程式」,結果最後,程式占的不是天命,而是我自己的心。一、從學程式開始的「理性」信仰

我一向相信邏輯。當別人問我:「你相信算命嗎?」
我總會笑著回答:「我相信資料分析比八字準。」
但學易經的契機,其實是從「好奇」開始。
那天我在看《易經》,腦袋忽然閃過一個念頭: 「這六十四卦,除了用錢幣占之外,也是可以用數字來占卦,那是不是可以用電腦程式來轉換?」
於是我打開 Python,寫了一個簡單的小程式。
輸入隨機數、轉成陰陽爻、再比對卦象。
運作起來的那一刻,我心裡湧出一種奇妙的感覺。
那不是中樂透的興奮,也不是修好 bug 的成就感, 而是一種「這卦,好像在說我現在的狀態」的共鳴。
二、我第一次「被卦象看見」

前一陣子,我在猶豫一件事:
是否要離開社區總幹事的職位,全心投入其他行業。
腦袋裡有一百個理性的理由,但心裡只有一個感覺——怕。
那天我對著自己寫的程式按下「占卦」鍵,
螢幕上出現了〈坎卦〉變〈離卦〉。
我查了卦辭:「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簡單翻譯,就是——「在困難中仍要保持真誠,心要通達,這樣前行才有價值。」
我靜靜地看著那幾行文字,突然理解:
易經從來不是要告訴我「該不該辭職」, 而是提醒我「該用什麼狀態去面對選擇」。
三、當理性遇上古老智慧

後來我才明白,易經不是算命的工具,
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人看清自己。
我開始用程式占卦,不再是為了「知道答案」,
而是讓自己學會「對問題誠實」。
每當我輸入問題、按下執行鍵,
其實是我在問自己:「我真正的困惑是什麼?」
卦象只是一個符號,
讓那個被我忽略的念頭,再一次被看見。
四、用 Python 寫程式,也是在「修心」

寫程式教我邏輯,易經教我覺察。
一個是「輸入—運算—輸出」的機械過程,
另一個是「提問—省察—通達」的內在旅程。
我後來發現,這兩者其實是同一條路。
當我讓程式去模擬天地運行時, 我也在學習用理性的方式,去理解人生的無常。
五、後記:易經不是算命,而是一種清醒
現在,當朋友問我:「你用那支程式真的準嗎?」
我都笑著回答:「準不準不重要,重點是你問的問題對不對。」
易經不在預測未來,而是在提醒我們——
未來,是由此刻的心決定的。
那天我關掉電腦,看著桌上的《易經》,
心裡閃過一個念頭:
也許,最厲害的「人工智慧」,
就是讓人重新找回「自我覺知」的那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