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雙十節當天,總統賴清德如往常一樣發表國慶演說,姑且不論整篇演說內容是否助於台海和平之發展,賴總統提及台灣未來要發展「台灣之盾」(Taiwan-Dome),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成該政策是屬於台灣版本的防空網系統,類似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防禦系統、美軍的金色穹頂(Golden Dome)的概念,未來軍方應會整合現有的防空飛彈,包括國造的天弓系列、美製的愛國者系列、麻雀飛彈、陸射劍二、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tional Advanced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 , NASAMS)、復仇者飛彈系統、捷羚飛彈系統與各式防空火砲,配合雷達及衛星導航系統,期待能為台灣建構更為完整的飛彈防禦系統。
究竟台灣是否需要建構台灣之盾?本文嘗試先以建軍的角度出發。
首先,台灣之盾的意思在於,整合現有的防空飛彈系統,無論是反彈道飛彈、中程防空飛彈、點防空、機砲等,將所有的防空飛彈/機砲進行整合,並透過「統一的指管系統」進行偵測、攔截與反制,建構自動化C5ISR能力,分別為「指揮、管制、通訊、電腦、網絡、情報、監視與偵察」(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Cyber,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確實助於提升台灣整體的防空能量,也能將美製、國造的防空系統進行整合,提升防空作戰之效能。
第二,對於台海而言,防空作戰長期仰賴空軍戰機,其次是各式防空飛彈。如今解放軍在傳統的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飛彈、巡弋飛彈、攻擊型無人機等載台日趨多元化,對台海的確構成一定程度的挑戰與威脅,戰時空軍在無法保證基地跑道不被摧毀的情況下,防空部隊必須優先單挑大樑,在長期的建軍規畫中,我軍攻、守裝備部署不成比例的狀態下,先以先進雷達系統整合各式防空飛彈進行防禦,對於整體空防作戰確實能構成強烈的「防禦之盾」。
挑戰之處
台灣之盾確實是一項長期、重大的國防投資案,軍方在建軍的過程中,仍須留意各項軍事投資的平衡與成本,相關的挑戰之處分析如下:
首先:當前的潛艦國造政策尚未完全成功,潛艦各項的系統、裝備整合尚待工程人員的努力,無形中也的確延緩潛艦建軍的速度與期程,後續的建軍案更需留意可能的風險,假定軍方未來欲推動台灣之盾的建軍,要如何以更為完整的論述說服國人也將成為一大考驗。
第二:隨著解放軍火箭彈的技術越來越好,各型中、長程的火箭彈部署的數量相當繁多,包括:PHL系列的火箭彈從型號分別擁有150公里、300公里與500公里距離不等的射程,未來的台灣之盾在防禦傳統的彈道飛彈、巡弋飛彈能擁有相對優勢,但對於能否防禦、攔截火箭彈,外界普遍持以問號。
第三:國造裝備雖然能在政策陳述中容易獲得鎂光燈的焦點,但以台灣的軍工科技實力來說,近年已投入相當高額的預算於國防建軍,但其成效目前仍屬未知(潛艦國造政策),加上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確定性(偶發的軍事衝突、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以及成本管控不易,均顯示任何建軍案正充滿更多的風險。
最後,台灣之盾是一個相對完美的建軍計畫,但理想往往很美滿,現實卻很骨感,主政者更必須留意相關的風險、成本管控與日趨多元的挑戰,在表達政策的同時,不應僅顧及完美的一面,相關的風險挑戰也須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