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浪漫匿名者》:親密恐懼的心理學深度解讀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Netflix日劇《浪漫匿名者》(匿名の恋人たち,英語Romantics Anonymous)在2025年10月16日全球上線,共8集篇幅,由小栗旬與韓孝周領銜主演。該劇改編自2010年的法國電影《愛情的完美配方》(Les Émotifs Anonymes),乍看是「兩個社交焦慮者互相療癒」的浪漫喜劇,但日韓團隊將這個歐洲小品升華為跨文化語境下的深度療癒故事。
與常見的日劇療癒愛情不同,《浪漫匿名者》沒有一味營造溫馨童話(在童話框架下改寫童話),而是冷靜精確地刻劃兩個深受焦慮與創傷折磨的靈魂,探討「帶著傷痕的人,如何學會信任與親近他人」。這既不是「愛能治癒一切」的童話,也非矯飾創傷的雞湯,而是一場溫柔卻堅定的心理宣言:有時愛不是治癒創傷,而是在創傷尚存時依然選擇彼此靠近。

(以下劇透,請小心閱讀。)

雙重創傷:角色設定中的心理隱喻

劇中兩位主角各自背負著不同的心理創傷,一個不敢觸碰他人,一個無法直視他人。這些極端行為背後皆有精妙的心理學寓意,為故事提供了扎實可信的情感根基。

藤原壯亮(小栗旬 飾)——觸碰恐懼與潔癖

男主角壯亮出身名門菓子企業,外表精英、內心破碎。他有嚴重的潔癖與「觸碰恐懼症」,對任何身體接觸都感到強烈不適。這並非怪癖或橋段需要,而是創傷的外在映射。從創傷心理學角度來看,許多複雜型PTSD患者在經歷極度無助的創傷後,會產生壓倒性的環境控制慾,強烈渴望控制周遭的一切,以減少再度受傷的可能,藉此尋回安全感。壯亮對潔淨和秩序的偏執,正是這種自我防禦機制的體現:透過控制細節來營造可預期的安全空間。

而他無法與他人肢體接觸,則屬於一種特定恐懼(specific phobia)。臨床上,這種對被觸碰的強烈恐懼被稱為「觸摸恐懼症」(Haphephobia),是一種對觸碰近乎非理性的恐懼與焦慮。在某些文獻中,也可視為觸覺防禦過度(tactile defensiveness)的表現——創傷可能改變大腦對觸覺刺激的處理,使人對觸碰異常敏感和迴避。壯亮的症狀象徵著他對「邊界被侵犯」的深度恐懼:他的神經系統將任何親密接觸都視作潛在威脅,彷彿再次預期著某種不可控的傷害將要降臨。因此,每當他試圖握手或擁抱,他經歷的不是單純的生理不適,而是一種全身性的警報——多年來固著於體內,對他人入侵的預期性焦慮在作祟。

李荷娜(韓孝周 飾)——視線恐懼與自我隱形

女主角荷娜是創作巧克力的天才,卻因嚴重的「視線恐懼症」(Scopophobia)始終躲在匿名身份之後。所謂視線恐懼,指對「被他人注視」懼怕到難以承受的程度。她不敢直視任何人的眼睛,這表面看是社交焦慮的一種極端形式,實則反映出她內在根深蒂固的負面自我評價與羞恥感。社交焦慮者往往長期處於自我監控的狀態,總擔心別人正在審視自己的缺陷。這種對負面評價的想像與恐懼,使他們一被注視便如臨大敵,觸發強烈的逃避衝動和生理恐慌。

荷娜選擇隱身在「匿名巧克力師」的身份後面,讓作品代替自己發聲,正是典型的自我保護性應對。她透過巧克力傳達情感,卻不敢在人前表露真心,彷彿將真實的自我封裝起來,只以精巧甜點作為自己的影子。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解讀為間接的自我呈現:一方面,她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價值(健二純巧等巧克力大受歡迎);但另一方面,她又拒絕讓別人看見那個創造出美味的真正靈魂。荷娜這種分裂式的存在狀態成了劇情的核心謎題:一個在人群中抬不起頭的天才,要如何走出匿名,讓自己的目光和心意真正與他人相接?

相遇與相容:不安全依附下的愛情實驗

當這兩個懷抱創傷的人相遇,故事並沒有走向互補拯救的俗套橋段,反而呈現出共同脆弱帶來的獨特相容。心理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提供了一個理解框架:我們早年的依附風格常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選擇。一般而言,安全型依附的人傾向尋找同樣安全穩定的伴侶;而不安全依附者(包括焦慮型、逃避型等)則往往陷入重複童年關係模式的循環。換言之,人們常無意識地被「熟悉的痛苦」所吸引,潛意識裡選擇了讓自己熟悉的互動模式。有研究者指出,不安全依附者在未療癒之前,往往會被同樣不穩定依附風格的人所吸引,因為對雙方而言,那種若即若離或彼此拉扯的相處方式才是「愛情應有的樣子」。

然而,《浪漫匿名者》的精妙處在於:壯亮與荷娜雖各自處於不安全依附的狀態,卻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意外的安全感。兩人都對親密既渴望又恐懼,但當他們試探性地靠近時,對方的存在反而減輕了自己內心的不安。這或許正應驗了一些心理療法的觀察:一個創傷患者有時會在特定對象面前卸下防禦,前提是後者能持續釋放穩定、可預測且不帶評判的信號。所以,壯亮和荷娜首次見面就對彼此免疫,正是因為雙方都在對方面前感受到了一種稀有的安心。他們嗅到了彼此傷口裡相似的氣味,了解那份脆弱而產生本能的體恤,於是沒有觸發各自習慣性的戒備反應。

這種「同類相憐」的相容並非魔幻,而是建立在點滴積累的信任上。劇情細膩地展現了兩人從陌生到親近的心理歷程,可以理解為依附關係中建立安全感的三個階段:

1.接近性測試 :初相識時,雙方反覆試探彼此是否值得信賴。他們一再製造偶遇與互動,例如壯亮刻意安排荷娜與他一起去拜訪廠商,荷娜在工作或聚會中經常望著壯亮。這些小小的靠近,都是在問:「這個人對我是安全的嗎?會不會嘲笑或拒絕我?」

2.反應性確認:當一方陷入危機,另一方的反應成了關鍵考驗。劇中多場戲份顯示出這種危機中的交互確認。例如荷娜在聚會上鼓起勇氣上台唱歌,卻因恐懼僵住,壯亮立即挺身救場;又如壯亮因觸碰恐懼無法與廠商握手,荷娜會立即伸出手作為替代者。每一次及時而溫情的回應,都是在向對方證明:「我看見你的脆弱,而且我不會傷害你。」隨著次數的累積,信任便開始發芽。

3.依賴性深化:最終,雙方逐漸放心地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攤在對方面前,並接受彼此的依賴。在這階段,壯亮敢於向荷娜透露童年的陰影,荷娜也願意讓壯亮走進她封閉的世界。他們開始允許自己需要對方,並在對方面前表現出過去絕不輕易示人的情感。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劇中並未透過奇蹟般的劇情跳躍來消除症狀,而是遵循上述循序漸進的心理真實性。例如在第二集,壯亮破天荒地主動握住了荷娜的手且沒有恐慌地甩開(第一集的握手純粹是意外)。這一幕並非俗套的「愛的魔力瞬間治癒」,而是他的神經系統在對方反覆提供的安全信號下,開始學習降低警戒。這種轉變需要時間與重複,多次互動所帶來的一致性與可靠性使他的身心逐漸明白:「眼前這個人是可信任的,可以放鬆警戒」。換句話說,愛情沒有直接治好他的病,但讓他第一次想嘗試踏出病症築起的高牆。

巧克力的隱喻:從匿名滋味到勇氣配方

原作電影《愛情的完美配方》以巧克力為主意象,而日劇版更進一步將巧克力升華為角色內心變化與身份認同的載體。劇中的每款巧克力都有其命名與風味,巧妙地映射出人物當下的心理課題。尤其「健二純巧」這款荷娜匿名創作的純巧克力,在劇情與心理層面都具有關鍵意義——它象徵著被壓抑、未具名的真實自我。

「健二純巧」是一款沒有任何花俏裝飾和添加物的純可可巧克力,味道樸實卻意外地圈粉無數。它在劇中大獲好評的情節形成一個悖論:荷娜的才華天賦得到廣泛認可,然而她這個人卻隱身在匿名之下。也就是說,世人愛上她的巧克力,卻不知道創作者是誰。這正如荷娜本身,內心充滿熱情與才華,卻因恐懼將自己封藏。不過,當故事發展到後半,荷娜希望幫助公司持續經營,公開「健二純巧」的真相,以及以本名參加世界巧克力大賽時,這個巧克力的象徵意義發生了轉變:從一種隱藏自我的方式,變成勇於呈現自我的契機。荷娜開始願意將名字、臉龐與作品一起示人,巧克力不再只是她的面具,而成了她與世界連結的橋樑。

巧克力在劇中的作用不僅是身份隱喻,也是感官記憶與療癒的媒介。在心理治療中,有一個概念是「創傷的感官重述」。透過重新經歷曾引發創傷的感官刺激,將其從危險信號轉化為中性甚至正向的聯結。劇中多次藉由巧克力來進行這種安全感的重建。例如壯亮因觸碰恐懼不敢直接表達對父親的情感時,他選擇帶上一盒巧克力,一盒父親曾經長年送給已逝哥哥的巧克力。無聲的共享品嚐,取代了言語道歉或和解;對兩個彼此隔閡多年的男性而言,一顆巧克力勝過千言萬語。巧克力的香氣與甜味觸動了他們共同的美好記憶,使冰封的親情得以解凍。這正契合了感官療癒的理論:熟悉的味道喚醒了過往安全的時刻,進而淡化了創傷陰影。

對荷娜而言,製作巧克力本身就是她治癒自我的儀式。當她專注於研磨可可豆、調配風味時,周圍的恐懼都退去了。在那一刻,她找回內在的掌控感與完整感。這種透過行動「重寫故事」的過程,很像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實踐。治療師鼓勵來訪者把問題從自我中抽離,重述自己的經歷,讓自己成為生命故事的主筆者。荷娜不擅言詞,但她透過巧克力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從最初躲在幕後,用甜點訴說無聲的心事,到後來勇敢站上世界舞台,親口向眾人講述巧克力與她生命的羈絆。這種敘事角度的轉變正是她療癒之路的完成:問題不再定義她是誰,她成了自己故事的講述者和定義者。

心理轉折的高潮:勇氣與權能的復甦

劇情在最終第八集中迎來情感與心理的雙重高潮:壯亮和荷娜分處不同場域,各自完成了一次蛻變,為觀眾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但本質相通的勇氣形態。

荷娜站上了世界巧克力大賽的舞台。聚光燈下,她必須直面自己最恐懼的場景——成為所有人目光的焦點。觀眾屏息以待,這位曾經連對視都困難的女孩將如何開口。最終,荷娜在麥克風前輕聲說出:「我是被巧克力拯救的人。只有在製作巧克力的時刻,我才感覺自己真的很幸福,從中得到活下去的力量。我希望我做的巧克力,也能為正在努力奮鬥的人,同樣帶來力量。」短短幾句話,卻蘊含深意。她不再沉溺於自己的黑暗,而是將個人經驗提煉成對他人的分享與給予。這段自白有著明確的治療意涵:荷娜正式走出匿名與自我否定的牢籠,完成了從「承認創傷」到「運用創傷去幫助他人」的飛躍。這正是敘事療法中將個人故事轉化為意義資源的最後一步。

而壯亮則在爭取公司董事會席位上,迎來自己的考驗。他並沒有像父親期望的那樣,用亮眼的財報數字或宏偉的計劃來證明自己,而是選擇訴說巧克力對人生的意義。在一群逐利的高管面前,壯亮冷靜而堅定地闡述了品牌理念和情感價值,那些曾被視為不切實際的浪漫想法,此刻成了他立足的根基。這是壯亮的內向型勇氣,直視自己內心真正相信的價值,並不再迴避地把它呈現在眾人眼前。對一個長期生活在他人期待和自我封閉裡的人而言,這種坦誠本身就是一種突破。

兩種勇氣看似迥異:荷娜的是外向的、劇烈的,在萬人矚目下接納自己;壯亮的是內斂的、靜水深流般的,在現實壓力前堅守初心。然而,兩者的源頭相同,都來自於心理結構的改變。從前,他們將自己困在創傷的陰影裡,以各種逃避來自保;如今,他們選擇直面恐懼,甚至懷抱著恐懼前行,試圖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這是從「躲避」到「面對」的蛻變,也是從孤立無援到與他人產生共鳴的蛻變。

劇終前,導演以兩場觸碰戲收尾,象徵性地宣告了角色們的蛻變完成。第一場,壯亮終於鼓起勇氣,伸手握住了病榻上父親的手。對於一個觸摸恐懼症患者來說,這一舉動的意義非凡,並非他不再恐懼觸碰,而是此刻他願意主動承擔可能的焦慮發作,也要完成與父親之間遲來的和解。心理學上強調,「療癒」往往不意味創傷記憶的抹除,而是指當事人重新奪回了行動的權能(agency)。壯亮這一握,不是神經症狀消失,而是他用意志戰勝了症狀,使行為不再由恐懼支配。第二場,荷娜在大賽後衝下舞台,迎向來找她的壯亮,給了他一個主動而熱烈的擁抱。曾經閃躲視線的她,此刻毫不迴避地注視著壯亮,眼中有淚光但更加清澈;而那雙曾怯懦的手臂,此刻緊緊擁住對方,不帶絲毫顫抖。這個擁抱是他們兩個恐懼患者的互相救贖。壯亮感受到了來自愛人的主動觸碰,荷娜則體驗了迎向他人懷抱的踏實溫暖。兩人至此真正意識到:即使傷痕猶在,彼此也已成為對方的安全基地。

東西方之間:親密克制與集體創傷

作為一部跨國改編劇集,《浪漫匿名者》巧妙地融合了原作精神與東亞文化的特色,帶來別具一格的觀看體驗。法國原版電影以輕盈浪漫著稱,背景是手工巧克力工坊的鄉村溫情,男女主角的社交障礙更多被當作喜劇元素。然而日劇版本選擇了更為內斂含蓄的表現手法,呼應東亞文化中對情感表達的克制美學。

具體而言,西方愛情作品中常見的長篇獨白、直接的愛意告白,在本劇中幾乎讓位給無聲的身體語言與細節鏡頭。例如兩位主角間許多情感交流都是透過眼神交會、手的遲疑伸出又縮回、甚至一道巧克力甜點的遞送來完成,而非靠台詞點破。這種處理不是簡單的「在地化」迎合日本觀眾口味,而是深植於劇情邏輯。壯亮與荷娜本就是言語匱乏的一對。他們習慣將真心埋藏在沉默裡,因此攝影機自然而然地將敘事重心轉向那些沉默卻有千言萬語的瞬間。導演月川翔擅長以特寫捕捉日常中細膩的動作,在本劇中尤其運用大量鏡頭語言來傳達角色間逐漸建立的安全感。例如反覆出現的鏡頭,一方猶豫著想靠近又停下,對方注意到後,主動靠近一些,兩人終於相觸但又極快分開……這些小小動作配合溫暖柔和的調色與配樂,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他們心防一點點瓦解、防線慢慢後退。東亞敘事的慢節奏與暗示性,在此成了描繪社交焦慮者內心風暴的最佳載體:未說出口的話語、未做完的動作,反而說明了一切。

除了文化表達差異,日劇版還新增了原電影所沒有的副線角色,構成了一個「四角關係」的框架。中村友理飾演的心理醫師艾琳和赤西仁飾演的酒吧老闆高田寬,並非只是四人戀情中的阻礙與助手,他們的存在豐富了全劇在「創傷與療癒」上的討論。高田寬大方體貼、情商高,是那種任何人都容易親近的男性。荷娜一度對他心生愛慕,因為在她眼中,高田彷彿代表了正常人、無障礙的生活,她嚮往那種沒有社恐陰霾的自在。然而最終,荷娜並沒有投入他的懷抱。這並非高田不好,而是她領悟到:自己渴求的不是一個容易相處的人,而是能真正理解她、陪她直面內心幽暗的人。高田的存在,襯托出壯亮的不可替代。不是條件的優劣,而是理解的深淺使然。

艾琳則以心理醫師和高田寬昔日戀人的雙重身份,為劇中心理議題提供了一面鏡子。她外表冷靜理性,總是一針見血地點破壯亮和荷娜的問題,彷彿完美的專業輔導者。但隨著劇情推進,我們發現艾琳自己也有隱痛。她母親一生沉溺於愛情、在男人身上尋找自身價值,這給艾琳造成了童年陰影,使她發誓永不為愛情失去自我。然而,這種來自上一代的創傷讓艾琳走向另一個極端,使她對親密關係敬而遠之。這條支線提醒了觀眾,心理創傷和情感障礙並非個案,而是可以跨代相傳、普遍存在於各種人身上。即便是專業治療師也未必擁有「完美心理」,她同樣需要與自己的鬼魅搏鬥。而同樣面對上一代創傷的高田寬,最終做出和艾琳相反的選擇,不再受跨代創傷限制,為自己生命掌權。這些設定賦予全劇一種包容的人文視角,在創傷與脆弱面前,我們其實都是病人,也是彼此的治療者。因為艾琳身上有人味的缺陷,壯亮在接受治療時才沒有太大心理距離;觀眾也因此更能相信劇中療癒的真實,它不是居高臨下的拯救,而是平等主體間的攜手互助。

精巧劇本:對稱結構與角色群像

《浪漫匿名者》的劇本在結構上具有一種鏡像對稱的巧思。全劇8集以七款巧克力名稱串聯,每一集的故事都平行展開壯亮與荷娜各自的成長,兩條線相互映照,確保了雙主角的份量平衡。這種編劇手法讓兩人都不是單純的「被拯救者」,而是交替地在關鍵時刻給予對方支持,塑造出雙向療癒的動人關係。

例如,第2集劇名為「柚子松露巧克力」,這一集開場以心理醫師與荷娜、壯亮談及第一集結尾的「觸碰奇蹟」展開,連結至柚醬廠商因誤會不願提供原料的困境。柚子松露巧克力的重要原料,特選的熊柚果醬,其甜度與巧克力風味絕配,無法以其他原料替代,暗示兩人乍看毫不相干卻剛好契合、無可取代的關係。第四集為「絲滑山葵巧克力」,這集他們終於相擁。荷娜改良巧克力配方時靈機一動,將原本藏在內餡的嗆辣山葵改放至表層,讓舌尖先感受刺激再被甜味包覆。那滋味描述的其實正是兩人第一次擁抱時的心境。突如其來的親密(如同一抹嗆辣)瞬間襲來,又立刻被彼此真摯的溫柔所融化。藉由這種情節與意象的雙重對稱,劇本把兩位主人公的經歷緊緊纏繞。每當壯亮向前一步,荷娜也在自己的軌道上完成一小步成長,反之亦然。觀眾見證的是兩條平行線逐漸靠攏的過程,而非一方站在原地等待另一方跑步追趕。

此外,配角們也被賦予明確的功能性定位,以映襯主題。前文提到,高田寬象徵一種「正常人」的生活可能性,荷娜曾短暫憧憬,但最終她選擇了承擔挑戰的壯亮,凸顯出劇本對「理解與共鳴」高於「輕鬆與舒適」的價值取向。而艾琳作為專業人士卻身陷個人問題的形象,則進一步打破了治癒故事中常見的醫患二元對立。她沒有被塑造成全知全能的「情感導師」,而是以一個平凡人的姿態參與進主角們的旅程。觀眾從她身上看到,療癒並非單向度的施予,而是治療者和被治療者共同成長的過程。艾琳的一句點醒荷娜的台詞曾引發討論 :「你的心渴望改變,你只要持續一點一點練習就行了」。這話既是對荷娜的專業指導,也是她自身人生的註腳。編劇透過這樣的角色設計,巧妙地將劇中人與劇外人、心理學理論與人生經驗連結起來,讓觀眾在觀劇同時也反思自身,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難以愈合的傷口,但正因彼此都有傷,才更需要相互理解與支撐。

與當代心理學的對話:從治癒到共存

《浪漫匿名者》的故事內核,與近年心理學界對於創傷和心理障礙的觀點不謀而合。在傳統敘事裡,療癒往往意味著症狀徹底消失、人物徹底變好;但現實心理治療中,特別是針對複雜性PTSD或長期焦慮,越來越多專家強調學會與症狀和平共存、恢復功能比起追求所謂痊癒更為實際而重要。很多深重的心理創傷並非絕對可以根治的「病」,而更像是需要終生管理的狀態。真正的康復是指一個人即使仍帶著創傷烙印,也能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劇中壯亮和荷娜最終走到一起時,他們並沒有神奇地一夜痊癒。壯亮依然有潔癖習慣,荷娜在陌生人前或許還是會局促不安。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兩人已經建立起一套屬於他們的相處之道。例如壯亮學會在握住戀人的手時,先深呼吸並注視對方眼神,以確保自己處於安全的此時此刻;荷娜則在需要面對外界時請求壯亮站在身旁,給她勇氣。這些細節傳遞出重要訊息,你不需要變得完美無缺,才能擁有愛與幸福。現實中許多心理困擾者也在學習類似課題,接受「我可能一輩子都會有些焦慮或陰影,但它不再完全掌控我,我可以選擇如何與之共處」。本劇透過圓滿但寫實的結局,向觀眾傳達了一種希望:縱使傷痕未消除,我們依然值得被愛;縱使恐懼猶在,我們仍能找到活下去並且去愛的力量。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大量運用了敘事治療思想,使角色的心路歷程具有啟發意義。荷娜在演講中說出「巧克力救了我」,並把個人經驗轉化為他人力量的舉動,正體現了敘事治療的終極目標:協助當事人成為自身故事的執筆者,重新詮釋生命經驗,賦予創傷新的意義。這樣的心理轉化,比單純的happy ending更讓人感動。觀眾並未看到老套的「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是理解角色如何一步步走到這裡,未來又將如何帶著新的視角與傷痕共存,繼續生活。因此,劇末兩人穿著西裝與婚紗一起牽手逃離婚禮現場,也許才是最接近現實且浪漫的註解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1會員
5內容數
這是一處觀看與思考的房間。 以創作者的目光、寫作者的語言, 在光影與現實之間,感知存在的形狀。 每一篇評論,都是對自己,對世界的提問。 合作洽談請私訊IG。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NETFLIX日劇《浪漫匿名者》自上線以來便引起熱烈迴響。本劇細膩刻劃了四位主角各自因童年創傷與原生家庭影響而產生的心理困境,以及他們如何透過相互理解與扶持,一步步走出陰霾、擁抱幸福的療癒歷程。從劇情的深度解析到演員的精湛演技,都讓觀眾感受到滿滿的戀愛氛圍與生命力量。
Thumbnail
NETFLIX日劇《浪漫匿名者》自上線以來便引起熱烈迴響。本劇細膩刻劃了四位主角各自因童年創傷與原生家庭影響而產生的心理困境,以及他們如何透過相互理解與扶持,一步步走出陰霾、擁抱幸福的療癒歷程。從劇情的深度解析到演員的精湛演技,都讓觀眾感受到滿滿的戀愛氛圍與生命力量。
Thumbnail
LE SSERAFIM 主唱金采源以清澈嗓音詮釋〈Confession 告白〉,為 Netflix 日劇《浪漫匿名者》獻唱主題曲。歌曲描繪了無法言語的思念與柔軟的情感,搭配細膩的鋼琴與弦樂,展現她成熟的音樂表現力。這首日文版告白不僅是一段浪漫的音樂告白,也是她跨越語言與界限的新篇章。
Thumbnail
LE SSERAFIM 主唱金采源以清澈嗓音詮釋〈Confession 告白〉,為 Netflix 日劇《浪漫匿名者》獻唱主題曲。歌曲描繪了無法言語的思念與柔軟的情感,搭配細膩的鋼琴與弦樂,展現她成熟的音樂表現力。這首日文版告白不僅是一段浪漫的音樂告白,也是她跨越語言與界限的新篇章。
Thumbnail
  把一則故事比喻成一道菜餚,看劇當成吃飯,那麼,創作的過程就好比烹飪,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取決於食材的獨特性,烹調的手段才是關鍵。   如果你也相信,人類的歷史只是不斷重演,那麼理應沒有我們沒聽過的動人情節。一則故事的好聽與否,端看說故事的人如何詮釋。故事從來沒有、也不應該試圖傳達什麼,即使有,往
Thumbnail
  把一則故事比喻成一道菜餚,看劇當成吃飯,那麼,創作的過程就好比烹飪,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取決於食材的獨特性,烹調的手段才是關鍵。   如果你也相信,人類的歷史只是不斷重演,那麼理應沒有我們沒聽過的動人情節。一則故事的好聽與否,端看說故事的人如何詮釋。故事從來沒有、也不應該試圖傳達什麼,即使有,往
Thumbnail
《浪漫匿名者》講述患有嚴重觸碰恐懼症的社長藤原壯亮(小栗旬 飾),與害怕他人視線的天才巧克力師李荷娜(韓孝周 飾)相遇。原本對壯亮的潔癖反感,卻在了解他源於創傷的真相後轉為理解。兩人將彼此視為練習對象,透過巧克力的療癒力量,笨拙地克服心理缺陷,最終完成自我救贖與甜蜜的成人戀愛。
Thumbnail
《浪漫匿名者》講述患有嚴重觸碰恐懼症的社長藤原壯亮(小栗旬 飾),與害怕他人視線的天才巧克力師李荷娜(韓孝周 飾)相遇。原本對壯亮的潔癖反感,卻在了解他源於創傷的真相後轉為理解。兩人將彼此視為練習對象,透過巧克力的療癒力量,笨拙地克服心理缺陷,最終完成自我救贖與甜蜜的成人戀愛。
Thumbnail
日劇《浪漫匿名者》是今年最令我心動的劇。其中男主角對待(還沒愛上他的)女主角的方式,我覺得很值得好好分析。不想被劇透的讀者,請看完劇再來讀這篇。🙂
Thumbnail
日劇《浪漫匿名者》是今年最令我心動的劇。其中男主角對待(還沒愛上他的)女主角的方式,我覺得很值得好好分析。不想被劇透的讀者,請看完劇再來讀這篇。🙂
Thumbnail
《浪漫匿名者》(日文原名:《匿名的戀人たち》)不僅是一部甜蜜的浪漫喜劇,更是一場深刻的感官與心靈之旅。透過天才巧克力師與有接觸恐懼症的企業少東之間的愛情故事,劇集細膩剖析了現代社會的焦慮、人際連結的渴望,以及自我療癒的勇氣。
Thumbnail
《浪漫匿名者》(日文原名:《匿名的戀人たち》)不僅是一部甜蜜的浪漫喜劇,更是一場深刻的感官與心靈之旅。透過天才巧克力師與有接觸恐懼症的企業少東之間的愛情故事,劇集細膩剖析了現代社會的焦慮、人際連結的渴望,以及自我療癒的勇氣。
Thumbnail
Netflix《浪漫匿名者》,由日韓大咖 #小栗旬 攜手 #韓孝周,出演怪咖之戀,兩人的怪病在彼此碰觸時消失,劇中對精神疾病的關注,宋仲基與坂口健太郎客串的驚鴻一瞥,以及小栗旬數度露胸肌事業線,用幸福口味的巧克力,與企業突圍的奮鬥,讓《浪漫匿名者》令人回味無窮。 《浪漫匿名者》糖果製造商富二代
Thumbnail
Netflix《浪漫匿名者》,由日韓大咖 #小栗旬 攜手 #韓孝周,出演怪咖之戀,兩人的怪病在彼此碰觸時消失,劇中對精神疾病的關注,宋仲基與坂口健太郎客串的驚鴻一瞥,以及小栗旬數度露胸肌事業線,用幸福口味的巧克力,與企業突圍的奮鬥,讓《浪漫匿名者》令人回味無窮。 《浪漫匿名者》糖果製造商富二代
Thumbnail
半夜滑到新鮮的《浪漫匿名者》,這部是日劇耶!韓孝周跟小栗旬演的日劇。
Thumbnail
半夜滑到新鮮的《浪漫匿名者》,這部是日劇耶!韓孝周跟小栗旬演的日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