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論》APEC熱鬧背後,臺灣更需冷靜布局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南韓落幕的APEC峰會,舞台上有笑容與掌聲,場邊有密室與交易。美中透過「技術停火」換取喘息,日本則以高調登場爭取存在感,臺灣努力在有限空間中爭取能見度。這場峰會既是外交秀場,也是戰略試煉場。對臺灣而言,真正的課題不是「在場」或「不在場」,而是如何在大國角力的縫隙中維持主體性,並將短期緩衝轉化為長期韌性。

《院論》APEC熱鬧背後,臺灣更需冷靜布局(圖:使用AI工具生成)

《院論》APEC熱鬧背後,臺灣更需冷靜布局(圖:使用AI工具生成)

美中領導人閉門九十分鐘,談出的不過是關稅調整、稀土管制延後與農產品採購恢復。這是一場「止痛外交」:美國為選舉壓力下的農業安撫,中國為經濟下行爭取喘息。雙方各取所需,但結構矛盾未解。對臺灣而言,稀土管制延後一年固然是緩衝,但一年後若再度翻臉,半導體與製造業仍將首當其衝。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以高調互動與「外交秀」吸引目光,從川普會面到場邊寒暄,展現東京欲重返區域中心的企圖。臺灣與日本的互動雖具象徵意義,但若將「脫中」簡化為「入日」,恐淪為戰略外包。臺灣必須清楚:日本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主體性不能寄託於他人話語權。

臺灣代表與美國財長、日本首相、新加坡總理等互動,聚焦AI、數位與供應鏈,展現務實布局。然而,兩岸零互動的現實,凸顯政治氛圍已降至冰點。明年APEC由中國大陸主辦,臺灣的參與空間將更受挑戰。若無多邊支持與議題連結,恐陷入被動。

北京對臺日互動表達抗議,顯示未來在海上執法、經貿管制與國際場合安排上,臺灣將面臨更大壓力。兩岸若持續零互動,風險將透過供應鏈與國際場合傳導,對臺灣產業與外交形成雙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國內朝野更需冷靜思考。執政黨應避免將外交成果過度包裝為「突破」,而忽略背後的結構風險。必須以「多邊合作+產業韌性」為核心,提前布局稀土替代、供應鏈多元化,並在國際場合以議題深耕爭取支持。在野黨則不宜僅以「外交秀」或「被邊緣化」作為批評口號,而應提出具體替代方案,例如如何強化臺灣在東協、歐洲的經貿連結,或如何在低政治敏感領域推動兩岸技術合作。

更重要的是,朝野應建立「供應鏈安全」與「國際參與」的跨黨派共識,避免將外交議題淪為內部選舉攻防。唯有一致對外,臺灣才能在大國角力中維持穩定籌碼。

APEC峰會給臺灣的不是答案,而是時間。美中用交易換取喘息,日本用舞台換取能見度,臺灣則必須用務實與韌性換取未來。主體性不是靠誰給的,而是靠自己選擇、投資與紀律活出來的。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在風口浪尖上不只是「在場」,而是真正「有聲」。

(本文包含AI生成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聞"社會學院
2會員
9內容數
介紹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差異,說明其各自不同的時代背景,及所面臨的挑戰。尋找地方創生的契機,發想幾個地方創生的模擬方案,提供地方創生的想像與應用。
人"聞"社會學院的其他內容
2025/10/31
美中為防衝突,可能繞道日本處理臺灣議題,「美中臺」關係恐被「美中日」取代。安倍、高市皆強調「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臺日關係或更緊密,但也可能淪為「脫中入日」。臺美關係受「交易外交」衝擊,若釣魚臺話語權盡落日本,臺灣恐被邊緣化,甚至成為「日本代理人」,主體性備受挑戰。
Thumbnail
2025/10/31
美中為防衝突,可能繞道日本處理臺灣議題,「美中臺」關係恐被「美中日」取代。安倍、高市皆強調「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臺日關係或更緊密,但也可能淪為「脫中入日」。臺美關係受「交易外交」衝擊,若釣魚臺話語權盡落日本,臺灣恐被邊緣化,甚至成為「日本代理人」,主體性備受挑戰。
Thumbnail
2025/10/30
川普與習近平在韓國舉行九十分鐘會談,達成關稅下調、稀土管制延後及恢復農產品採購等協議,被視為大國間的「技術停火」,美國藉此安撫農業選民,中國則爭取經濟喘息;然而臺灣雖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卻未在談判桌上,僅能被動承受波動,稀土延後一年只是暫時緩衝,若無自身籌碼,終將在大國角力下持續搖擺?
Thumbnail
2025/10/30
川普與習近平在韓國舉行九十分鐘會談,達成關稅下調、稀土管制延後及恢復農產品採購等協議,被視為大國間的「技術停火」,美國藉此安撫農業選民,中國則爭取經濟喘息;然而臺灣雖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卻未在談判桌上,僅能被動承受波動,稀土延後一年只是暫時緩衝,若無自身籌碼,終將在大國角力下持續搖擺?
Thumbnail
2025/10/29
高市早苗首次以首相身分登上國際舞台,與川普會面場面熱鬧,從高爾夫球桿到推薦和平獎,充滿表演性。然而,外交不同於綜藝節目,短期的笑容與掌聲難以換來長久保障。稀土協議與投資數字雖被包裝為成果,實際代價卻可能由日本納稅人承擔,顯示這場外交更像一場秀而非實質突破。
Thumbnail
2025/10/29
高市早苗首次以首相身分登上國際舞台,與川普會面場面熱鬧,從高爾夫球桿到推薦和平獎,充滿表演性。然而,外交不同於綜藝節目,短期的笑容與掌聲難以換來長久保障。稀土協議與投資數字雖被包裝為成果,實際代價卻可能由日本納稅人承擔,顯示這場外交更像一場秀而非實質突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太平洋藝術節 (FestPAC )一段現場插曲在社群熱門傳送,閉幕典禮時主持人特別歡迎臺灣團隊,引發社群網路上關於國族認同的焦慮與關注。
Thumbnail
太平洋藝術節 (FestPAC )一段現場插曲在社群熱門傳送,閉幕典禮時主持人特別歡迎臺灣團隊,引發社群網路上關於國族認同的焦慮與關注。
Thumbnail
日本、韓國與中國睽違4年後首度舉行三國峰會,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將加速協商,以達成自由、公平、全面、高品質與互惠的FTA。三方同意,明後年定為「中日韓文化交流之年」,加強文化及人員交流。 但,北京力推,韓國因已吃過中國大虧,意興闌珊!韓中簽FTA變毒藥,順差變逆差!台灣受惠供應鏈重組,人均GDP超韓!
Thumbnail
日本、韓國與中國睽違4年後首度舉行三國峰會,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將加速協商,以達成自由、公平、全面、高品質與互惠的FTA。三方同意,明後年定為「中日韓文化交流之年」,加強文化及人員交流。 但,北京力推,韓國因已吃過中國大虧,意興闌珊!韓中簽FTA變毒藥,順差變逆差!台灣受惠供應鏈重組,人均GDP超韓!
Thumbnail
如果哪天在台北街頭看到大陸軍隊演習,或許也不要太訝異...
Thumbnail
如果哪天在台北街頭看到大陸軍隊演習,或許也不要太訝異...
Thumbnail
前兩天和幾位中國的軍官在一起吃飯,我們是從小到大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所以也不存在政治上的避諱。他們的態度是打台灣+美國+日本隨便打,儘管這看起來近乎愚蠢和瘋狂,但是從側面説明中國的軍隊的宣傳相當成功。我希望台灣社會對大陸要有深刻的認識,不是簡單片面的。 新聞原文:https://cn.nytimes
Thumbnail
前兩天和幾位中國的軍官在一起吃飯,我們是從小到大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所以也不存在政治上的避諱。他們的態度是打台灣+美國+日本隨便打,儘管這看起來近乎愚蠢和瘋狂,但是從側面説明中國的軍隊的宣傳相當成功。我希望台灣社會對大陸要有深刻的認識,不是簡單片面的。 新聞原文:https://cn.nytimes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2021/3/1 五眼聯盟可能對川普的《架構》早有所悉。莫理森採取與日、韓、東協「避險」不同的制衡策略,在聯盟中率先斷鏈脫勾,可能就是一種「試行、示範」。臺灣冷靜體認,澳洲對華政策仍必須取決於中美關係,而且短期內沒有找到取代中國買家的可能。中澳不僅有自貿協定,也有RCEP斡旋,未必以決裂相始終。
Thumbnail
2021/3/1 五眼聯盟可能對川普的《架構》早有所悉。莫理森採取與日、韓、東協「避險」不同的制衡策略,在聯盟中率先斷鏈脫勾,可能就是一種「試行、示範」。臺灣冷靜體認,澳洲對華政策仍必須取決於中美關係,而且短期內沒有找到取代中國買家的可能。中澳不僅有自貿協定,也有RCEP斡旋,未必以決裂相始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