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韓落幕的APEC峰會,舞台上有笑容與掌聲,場邊有密室與交易。美中透過「技術停火」換取喘息,日本則以高調登場爭取存在感,臺灣努力在有限空間中爭取能見度。這場峰會既是外交秀場,也是戰略試煉場。對臺灣而言,真正的課題不是「在場」或「不在場」,而是如何在大國角力的縫隙中維持主體性,並將短期緩衝轉化為長期韌性。

《院論》APEC熱鬧背後,臺灣更需冷靜布局(圖:使用AI工具生成)
美中領導人閉門九十分鐘,談出的不過是關稅調整、稀土管制延後與農產品採購恢復。這是一場「止痛外交」:美國為選舉壓力下的農業安撫,中國為經濟下行爭取喘息。雙方各取所需,但結構矛盾未解。對臺灣而言,稀土管制延後一年固然是緩衝,但一年後若再度翻臉,半導體與製造業仍將首當其衝。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以高調互動與「外交秀」吸引目光,從川普會面到場邊寒暄,展現東京欲重返區域中心的企圖。臺灣與日本的互動雖具象徵意義,但若將「脫中」簡化為「入日」,恐淪為戰略外包。臺灣必須清楚:日本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主體性不能寄託於他人話語權。
臺灣代表與美國財長、日本首相、新加坡總理等互動,聚焦AI、數位與供應鏈,展現務實布局。然而,兩岸零互動的現實,凸顯政治氛圍已降至冰點。明年APEC由中國大陸主辦,臺灣的參與空間將更受挑戰。若無多邊支持與議題連結,恐陷入被動。
北京對臺日互動表達抗議,顯示未來在海上執法、經貿管制與國際場合安排上,臺灣將面臨更大壓力。兩岸若持續零互動,風險將透過供應鏈與國際場合傳導,對臺灣產業與外交形成雙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國內朝野更需冷靜思考。執政黨應避免將外交成果過度包裝為「突破」,而忽略背後的結構風險。必須以「多邊合作+產業韌性」為核心,提前布局稀土替代、供應鏈多元化,並在國際場合以議題深耕爭取支持。在野黨則不宜僅以「外交秀」或「被邊緣化」作為批評口號,而應提出具體替代方案,例如如何強化臺灣在東協、歐洲的經貿連結,或如何在低政治敏感領域推動兩岸技術合作。
更重要的是,朝野應建立「供應鏈安全」與「國際參與」的跨黨派共識,避免將外交議題淪為內部選舉攻防。唯有一致對外,臺灣才能在大國角力中維持穩定籌碼。
APEC峰會給臺灣的不是答案,而是時間。美中用交易換取喘息,日本用舞台換取能見度,臺灣則必須用務實與韌性換取未來。主體性不是靠誰給的,而是靠自己選擇、投資與紀律活出來的。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在風口浪尖上不只是「在場」,而是真正「有聲」。
(本文包含AI生成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