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岸行腳」第八天,沿著宜蘭的沙灘走了18公里,晚上住在香客大樓,邀請「不貳偶劇」的團長郭建甫演講,介紹台灣的布袋戲,現場表演了許多操作布袋戲偶的技巧。
在台灣的傳統戲曲世界裡,布袋戲曾經是街頭巷尾最熱鬧的娛樂,如今卻面臨傳承斷層與觀眾流失的危機。而出生於1991年的郭建甫,正以他「不貳偶劇」的創作實踐,為這門古老藝術注入新靈魂。他既是操偶師、導演、編劇,也是設計師與創作者,致力於讓布袋戲走出傳統廟埕,邁向現代劇場與國際舞台。
郭建甫的布袋戲之路源自童年。幼稚園時,他跟隨曾祖母觀賞京劇,便對傳統戲曲著迷。國小時,參加學校布袋戲社團,初次接觸布袋戲。國中時期,他發現小西園掌中劇團開設研習課程,便積極參與,假日跟隨劇團巡演。高中畢業於復興美工的郭建甫,從小愛動手做偶衣、盔帽、道具,就像瘋「模型玩具」的大男孩,因緣際會接觸了國寶大師陳錫煌,原本只想學習製作戲偶帽子,但陳錫煌一席話「沒有學操偶,怎麼可能做好偶的道具、衣服?」改變了他的方向。自2008年起,他每週到陳錫煌家習藝,2012年正式拜師,成為入室弟子,有系統地研習操偶技巧與戲偶工藝。
大三時他創立了「不貳偶劇」。劇團名稱取自「專一獨特、別無二心」之意,象徵他對布袋戲的專注與堅持。創團初期資源有限、案子稀少,卻也是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他親手製作戲偶、縫製服飾、設計舞台,甚至一手包辦攝影與行銷工作,從頭打造屬於自己的布袋戲世界。「不貳」對他而言,不只是劇團名稱,更是對藝術與自我的承諾。
除了劇場創作,他也積極培養年輕團隊,讓更多人了解布袋戲的知識與魅力,並且持續進行校園演出與國際交流。他的作品足跡遍布日本、荷蘭、德國與土耳其,成為新一代布袋戲的文化使者。
郭建甫的雄心壯志,不只是守護傳統,更是要挑戰自我,以「不貳」的堅持,從傳統中汲取養分,開創一條能夠被現代觀眾接受,又保有古典風味的布袋戲新路,力求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世代,能夠重新認識和愛上這門「新古典」的掌中藝術。
因此致力於將傳統布袋戲與當代劇場藝術融合,為這項台灣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新活力,讓古老的掌中戲偶從廟口舞台走向國際現代劇場。
在他的努力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僅讓布袋戲在當代劇場中找到新的定位,也使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未來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