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每年從沿岸地區進入到大海的塑膠垃圾大約有480萬至1270萬公噸,若取平均值800萬公噸來算,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沒什麼概念,以具體可以想像的畫面表示,800萬公噸代表全地球上所有的海岸線(包括南北極),每一公尺就有15塞滿塑膠垃圾的中型購物袋,這還只是每一年丟棄的,而且更慘的是,這些垃圾永遠不會消失,跟我們以前認為的不一樣。
沒錯,這些垃圾會經過烈日陽光、海風、浪濤,熱脹冷縮而不斷碎裂,然後細碎到我們肉眼看不到,哇!消失了,但是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塑膠即便小到我們看不太到,變成「微塑膠」或有人稱為塑膠微粒,甚至奈米層級的奈米塑膠,但是它還是如假包換的塑膠。
除了自然的物理性力量會分解塑膠之外,端足類的超小甲殼動物,會吞咬塑膠碎片,就把一個塑膠袋咬成175個微塑膠碎片。下次到海灘玩的時候蹲下來,捧起一把沙子仔細看,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那不是貝殼碎片,而是塑膠微粒。有科學家調查,在夏威夷本島有些海灘,有15%的沙粒其實是塑膠微粒。
這些年在海灘發現的死掉海洋生物,一解剖,十之八九是被塑膠殺死的,這些生物的消化道被塑膠袋堵塞無法進食而活活餓死,更多在無人島上育雛的鳥,當親鳥耗盡瘦弱身體裡的有限能量,從海裡叼起如水母般的塑膠袋餵給幼鳥,然後不解地看著幼鳥死掉。
為害最大的塑膠垃圾除了塑膠袋之外,就是吸管。YouTube上有一段8分鐘的影片,已有二千多萬人看過,相信你也看過了,這是在哥斯大黎加外海的船上,一名生物學家嘗試用萬用瑞士刀上的鉗子,將海龜鼻孔中卡住的塑膠吸管拿出來,海龜痛苦地扭動,最後總算取出一根10公分長的吸管。
不知道台灣的數字如何,但是據統計美國人每天丟掉5億根吸管,注意,是每天喔,也就是平均每天1.5根。這些吸管沒有回收價值,不會有人回收,若沒有丟進垃圾桶進入焚化廠或掩埋場,因吸管太輕,若掉在馬路上,很快會進入下水道,進入溪流,然後就流入大海裡,變成海洋生物的殺手。
塑膠其實不是壞東西,它是二十世紀人類社會最神奇的發明,一次大戰前出現,在二次大戰後大量生產,普及到人類食衣住行的所有面向,也改變了世界。因為塑膠,現代醫療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拯救了無數的生命,也因為有了它,食物的保存與運送才能這麼方便,甚至污染元凶的拋棄式塑膠瓶,也為許多貧困地區的窮人提供乾淨飲水而得以不被微生物感染。
人類社會已經不可能沒有塑膠,但是如何降低塑膠垃圾的汙染,是當前迫切的挑戰,據估計,全球產出的塑膠只有百分之十幾被回收,歐洲比較好,有百分之三十、美國不到百分之十、至於亞洲有些國家,如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幾乎沒有普遍性的收運垃圾的處理系統,有學者曾說,就算把北美洲與歐洲的塑膠垃圾做到百分之百的回收,也不會減少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只有期待那些國家能處理好廢棄物,海洋垃圾才有機會改善。
那麼亞洲那些國家的塑膠垃圾那裡來?跨國大企業的塑膠產品也許是重要來源。比如可口可樂公司,每年製造出1280億個塑膠瓶,注意,單位是億,而不是萬,而且是每年。
全世界生產的塑膠有百分之四十是拋棄式的產品,其中絕大部分是包裝材料,也就是消費者買完之後,幾分鐘之內那些東西就變成垃圾。
因此,只要有決心,是可以從源頭,從制度,以及讓民眾看到問題嚴重程度而改變生活習慣來降低塑膠廢棄物。
比如說,美國每一年用1000億個一次性塑膠購物袋,也就是平均每個人每天扔棄一個,但是丹麥人每個人每一年只用掉四個,幾乎是美國人的百分之一。
這些年因為環保團體的倡議,許多國家與企業,也都有了積極的因應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