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題看完,不會。第二題,也不會。第十題,我懷疑自己跑錯考場...」我報考AI應用規劃師中級的真實經歷。
為什麼我會報名AI應用規劃師中級?
某天滑手機被廣告打到,點進去聽了線上課程講座。講師講得很清楚,還特別強調:「即使不是工程師背景,透過我們的課程也能幫助你通過中級考試。」
這句話給了我信心。
我平常工作就很常用AI——寫文案、做簡報、分析數據,覺得跟它算熟。再看看官方參考試題應該還不會太刁鑽。
而且,這個考試才辦沒幾屆,應該會比較簡單吧!? 於是直接跳過初級,報了中級。
準備考試過程:我以為的 vs. 實際的AI運用
買了線上課程,距離考試還有一個多月。前三週斷斷續續在看,最後一週才開始認真衝刺。
課程內容大概8、9成都能理解,像是:
- AI發展背景
- AI模型的選擇與評估
- 大數據分析方式
雖然一開始,這些文字就像瑪利亞行星般難懂,但每個知識點,我都用了AI幫我用人話翻譯讓我能更好去理解,我也做了充足的準備!!!
考試當天:現實很殘酷
考場觀察
環顧四周,大概7成都是理工背景的人,看起來就是平常在寫code的。
我呢?還可以啦,準備得滿週全了,作戰吧~
第一節:信心崩盤
電腦考試系統很完善,可以標記、回頭檢查。我想說:「好,來吧!」
第一題:咦?這個...不太確定
第二題:這個也...有點模糊
第三題:...完全不會
一路標記到第十題,我突然驚醒:該不會我跑錯考場了吧?
確認螢幕資料——是我的名字,身分證字號也對。
那一刻我反而笑出來。不是跑錯考場,就是真的不會也!!!
這裡發生了什麼事?
線上課程教的是「概念」和「應用思維」,但考試考的是:
- 技術細節(例如模型參數的具體設定)
- 程式邏輯(看得懂程式碼才能判斷)
- 實作經驗(只有真的做過才知道的眉角)
我準備的是「知道有這個東西」,考試要的是「知道怎麼做」。
從第十一題開始,我就沒再標記了。不是都會了,而是反正都不會,認真猜下去比較實在。
中場休息:原來不只我
休息時聽到旁邊兩位工科生在聊:
「考得太廣了吧...」
「對啊,有些真的沒看過…。」
我整個人放鬆了。喔,連工科生都覺得難,那我崩潰也是正常的。
第二節:認清現實
第二節更沒在放水。
那些我以為理解透徹的內容,考卷上只剩下我看得懂的「名詞」。程式碼題?完全看不懂在寫什麼。
剩下的題目靠文字分析去猜答案。
越寫越懷疑:我這一個月到底讀了什麼?
交卷時,真心覺得考了個寂寞。
考完反思:我學到了什麼
線上課程 ≠ 考試範圍
線上課程給的是基礎觀念和思維框架,讓你知道AI可以怎麼用。但考試會深入問:
- 這個場景該用哪種模型?為什麼?
- 這演算法在做什麼?會產生什麼結果?
- 看懂程式碼是基本
官方指引只是地基,考試就像是蓋摩天大樓…
文科背景不是不能考,但要認清差距
不是說文科生不能考,而是要知道自己缺什麼:
- 如果不會寫程式:至少要能看懂基本的程式邏輯
- 如果沒有技術背景:要花更多時間理解底層原理
- 如果只是「使用者」:建議從初級開始,循序漸進
給想考這張證照的人
如果你是工程師背景:
- 中級考試有一定難度
- 需要實際開發經驗輔助
- 建議多做題目,熟悉考試邏輯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文科背景:
- 真心建議從初級開始
- 不要只依賴線上課程,多看技術文件和實例
如果你天天都在用AI:
- 「會用ChatGPT」不等於「懂AI規劃」
- 這個考試考的是系統化的規劃能力
- 使用者思維 vs. 開發者思維,是完全不同的層次
最後
這次考試讓我認清一個現實:在AI領域,還有很多要學。
考完雖然很崩潰,但也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裡。接下來會先補強基礎,真的搞懂底層邏輯,再來考慮要不要重考。
或者,就認份去考初級吧(笑)。
但至少,我現在知道「會用AI」跟「懂AI」的距離有多遠了。
好的,最後說一下為什麼要寫這篇心得,是希望跟我一樣被廣告打到、想挑戰自己的人,可以更實際地評估自己的準備程度。證照只是一個驗證,真正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累積的能力。
「如果你也在考慮報考,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