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回家的路上,
在一個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
沒有待轉區,也沒有左轉指示燈。
一位媽媽騎著機車,
停在內線快車道準備左轉,
她身前約莫大班的孩子站在腳踏墊上,
頭上沒有安全帽。
只見他想左轉的心蠢蠢欲動,
但直行的車輛呼嘯而過,
那位媽媽準備加速又被逼退,
場面如此來來回回,險象環生。
等到對向紅燈,終於找到機會轉了過去。
我不禁心想:
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
為什麼要無端承受大人帶給他的風險?
風險,不應該由無辜的人承擔。
這種將生命安全寄託於「運氣」和「僥倖」的心態,
正是我們在施工過程中最不想看見的。
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5條規定:
「工程之設計或施工者,應於設計、製造、輸入或施工規劃階段實施風險評估,致力防止此等物件於使用或工程施工時,發生職業災害。」
簡單來說,工程在設計與施工階段,
就必須先想清楚這幾個問題:
- 哪裡有可能發生危害?
- 怎麼預防它發生?
- 如果真的發生,又該怎麼把傷害降到最低?
在專業上,風險評估是一個系統化的程序。
透過事先評估風險、擬定對策、確認成效,
我們讓風險的「發生可能性」與「影響嚴重度」,
都能被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舉例來說,
設計時就應該檢討基礎的開挖,
有沒有可能發生崩塌?
擋土措施的設計該如何預防災害發生?
施工時建築物裡的電梯口,
可能會讓人員墜落,這是嚴重度極高的危害。
閘門和護欄是否安裝穩固?
若被誤開,是否有警報通知?
此外,現場採用更安全的工法,
或以施工保險將風險轉移給第三方,
也都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
每位工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庭,
讓別人替我們的疏忽買單,是最不該出現的結果。
必須真正做到工地安全,才能進一步討論品質和進度。
絕對無法承擔的風險:代價高於對錯
工程風險控管追求的是零災害,
因為意外的代價是巨大的。
而人生中的風險,一旦發生,
其代價往往是無法承受、也無法逆轉的。
劉潤在《底層邏輯》中提到一個例子。
有個人走在斑馬線上,
一輛卡車疾馳而來。
旁人大聲呼喊要他讓開,
他卻淡定地說:
「他不能撞我。撞我是違法的,他要負全責。」
最後,卡車真的撞上了。
是啊!法律當然會判定司機有罪,
但這個判決救得回一條寶貴生命嗎?
現實告訴我們的是,
當損失的嚴重性遠高於責任的歸屬時,
「誰對誰錯」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問題。
真正該問的是「誰要付出最大的代價?」
事後的責怪、埋怨與後悔,都無法改變結果。
真正能避免悲劇重演的,是自己的反省與修正。
回頭看人生,
我們也可以嘗試著辨識生活中的風險,
健康惡化、人際裂痕、財務危機,
該用什麼對策防止它們發生?
真正成熟的大人,就是能夠保護深愛的人,不會被迫承擔不屬於他的風險。
那對母子,這次運氣好轉過去了。
然而,下個路口呢?
當你看見時,會選擇大聲呼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