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到心靈:當翻譯遇上健康思維|When Translation Meets a Healthy Mindset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譯者導言 | Translator's Preface

在翻譯這篇〈改變心念,就能改變健康〉時,我想起許多關於「心」的比喻——它既是思維的所在,也是感受的起點。這篇文章不僅談論心理學上的「樂觀思維」,更提醒我們:思考的方式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身體的狀態與生活的品質。

在譯文的過程裡,我試著保持一種平靜與覺察,讓每一句文字都像一次呼吸,柔和而真誠。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也是一種自我練習——學習在字裡行間,找回那份對生活的信任與溫度。

While translating “Improve Your Mindset, Improve Your Health,” I was reminded of how the word mind carries both thought and feeling—it is where reflection begins and healing takes root. This article speaks not only of optimism as a psychological concept, but also as a gentle reminder that the way we think quietly shapes the way we live and feel.

Throughou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 tried to stay mindful and calm, allowing each sentence to breathe softly and sincerely. Translation, to me, is more than a linguistic act; it is an exercise in awareness—a way to rediscover warmth, trust, and balance within the rhythm of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文出處:

Matteo, A., & Friedell, D. (2024, June 17). Improve your mindset, improve your health. Voice of America. https://learningenglish.voanews.com/a/improve-your-mindset-improve-your-health/7653527.html

✍️ 譯者Translator:許甄芸(Calista Hsu)

⚖️ 版權聲明:本譯文僅作為學習與非商業用途。原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翻譯已取得授權 / 或標註「僅為教育用途翻譯」。

🔍 譯者註:部分語句為了語意流暢略有改寫,非逐字直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變心念,就能改變健康

From VOA Learning English, this is the Health & Lifestyle report.

從美國之聲學英文,這是健康與生活風格的報導。

布瓦尼王子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負面的人。但在他經歷一個月去三間醫院後,讓他重新思考自己在面對生活的想法和心態

在2018年五月前,布瓦尼還健康。他曾住在紐約,在他自己創辦的公司工作。布瓦尼王子每天都會抽空騎腳踏車。因為她常感到焦慮。有天,他的健康開始出現狀況。他幾乎無法走路。也無法看清視線。並且他的血壓突然急遽上升。

在醫院的急診室,醫生懷疑他已經中風了。但他們始終沒有發現他的病因。

一位布瓦尼王子要好的朋友坦言布瓦尼有負面的心態。他經常不相信事情會往好的方向走。朋友表示布瓦尼可能已經筋疲力盡了。布瓦尼描述這位朋友是他的朋友裡面「最樂觀的人之一」。

布瓦尼一康復後,就說他「開始對這個世界看待的眼光有所不同了」。他開始深沉、冷靜並且有意識目的的呼吸。他開始每天早上感恩自己還活著。他也透過共同創立一家非營利組織──「Asana Voices」,一個南亞裔支援團體──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在那幾年之後的幾年裡,他再也沒有類似這樣的健康問題。他把這一切歸功於自己新的正向心態。

「在經歷了一場改變人生的重大事件之後,」他說,「那有點迫使我變得樂觀起來。我甚至無法想像自己還會像當時那樣生活。」

更長壽、更健康的人生?

這些年來,大量的研究顯示正向心態與良好的健康之間的關聯。

 專家指出,長期以來用來衡量一個人樂觀程度的標準,一直是1994年發表的生活導向量表(修訂版)當中的10個問題。

量表中的問題包含:

  • 在不確定的時刻,我通常會期待最好的結果。
  • 對我來說,放鬆是很簡單的事。
  • 我很少數算發生在我身上的好事。

受試者以0到4等級來作答。0表示你對該說明「非常不同意」,且4表示你對該說明「非常同意」。

「樂觀主義代表一種信念——相信好事會發生,或認為未來會變得更好,因為我們能掌控那些重要的結果。」哈佛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古賀早見(Hayami Koga)這樣說。

她是2022年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發現,樂觀與更長壽以及活過90歲的機率增加有關聯

 而在另一項於2024年5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JAMA Psychiatry)的研究中,古賀與其他研究人員發現,樂觀的人在年老時,身體狀況通常也較佳。在這項為期六年的研究中,他們追蹤了5,930名已進入更年期的女性。

古賀說:「我們知道,越樂觀的人越可能過著更健康的生活,包含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

 

我能學會成為樂觀的人嗎?

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樂觀。不過,這是可以學習的——紐約大學精神科教授蘇・瓦瑪(Sue Varma)這樣說。她同時也是《實用樂觀主義:非凡幸福的藝術、科學與實踐》(Practical Optimism: The Art,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Exceptional Well-Being)一書的作者。

瓦瑪指出,她的著作是以「正向心理學」創始人之一──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研究為基礎發展而成。

她表示,樂觀訓練可以提升生活滿意度並減少焦慮。瓦瑪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提到,有些人天生不是積極樂觀的,而是偏向悲觀;但他們仍能學習一些方法,幫助自己用更正向的方式看待世界。

 瓦瑪說:「即使你不是那種天生就覺得『杯子是半滿』的人,你仍然可以學會這些技巧。」「看杯子半滿」代表帶著希望與樂觀看待情境;而「看杯子半空」則意味著較消極或悲觀的態度。

那麼,「杯子半空」的人該如何學習成為樂觀者呢?

瓦瑪建議,首先要觀察自己如何面對不確定性。你是否容易焦慮,總擔心最壞的情況會發生?如果是,那就試著換個角度重新思考這件事。她建議問自己幾個問題:這件事情裡有沒有一絲希望或轉機?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還是應該學會接納的事實?

接著,瓦瑪會請她的病患想像最理想的結果,並一步步描繪通往那個結果的路徑。她會要求對方詳細描述每個步驟,直到問題被解決,然後再為自己的努力慶祝。透過這樣的過程,人們往往會變得更正向,也更有力量去面對困難與挑戰。

尋找「意義」的力量找到人生的意義也有幫助。有些人選擇參與志工服務;若沒有時間做志工,也可以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興趣——例如,組織同事一起外出活動、策劃小型聚會,這些都能為日常生活帶來新的連結與動力。

另一個方法是學習新事物。不論是運動、樂器,或是語言學習,掌握新技能都能幫助我們暫時遠離負面思考,讓心智更靈活、更有彈性。

改變思維,不容易,但可以練習

瓦瑪提醒,改變心態並不容易,但「練習」是關鍵。

她說:「這是一組工具,也是一種心態。」她每天都在實踐這種生活方式。

健康與生活報導

報導者:Anna Matteo、Dan Friedell原文出自美聯社記者 Albert Stumm,經美國之音(VOA Learning English)改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譯者手記

在翻譯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語言」其實也是一種療癒的媒介。原文談的是「心態」與「健康」的連結,而在譯筆的流動之間,我也重新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有時,一個簡單的詞語就能改變句子的溫度;同樣地,一個念頭也能改變身體的反應。譯者的工作,或許正如醫者——我們在字裡行間尋找最合適的節奏,讓意義與情感都能順暢地流動。

在這篇譯作裡,我刻意保留了原文的清晰與節奏,同時讓中文呈現出柔和的呼吸感。希望讀者能在閱讀的片刻之間,感受到一種安靜的力量:那是語言帶來的溫度,也是心境轉化的開始。

📝 Translator’s Note

While translating this piece, I realized that language itself can be a quiet form of healing. The original article explores the link between mindset and health, yet during the act of translation, it became a reflection on how we speak to our own hearts.Sometimes, a single word can change the tone of a sentence; in the same way, a single thought can transform the way the body feels. A translator, in this sense, works much like a healer—listening for rhythm, balance, and breath hidden within the text.

In this translation, I sought to preserve the clarity of the original while allowing the Chinese version to breathe with gentleness. I hope that, in reading these lines, you may feel a quiet strength—born not only from the words themselves, but from the calm that comes when the mind begins to soft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問題 | Reflection Questions

1️⃣How does having an optimistic mindset influence the way you take care of your body and make daily health choices? 擁有樂觀心態,會如何影響你照顧身體與做出日常健康選擇的方式?

2️⃣If optimism can be learned, what are some small habits or thoughts you could practice to become more positive in your own life? 如果樂觀可以培養,你可以透過哪些小習慣或想法,讓自己變得更正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許甄芸慢時光小棧
4會員
12內容數
許甄芸慢時光小棧是一個關於「夢、翻譯與心靈修復」的專欄。我在這裡譯出那些讓人停下腳步、重新理解自己的文字——從大腦的運作、激素的舞蹈,到夢的創造力與情緒療癒。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夜的對話」:讓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詩意,在語言之間重新找到平衡。
2025/11/11
譯者導言 | Translator's Preface 我們總說「睡一覺就好了」,但究竟是什麼讓睡眠成為身心的療癒之所? 這篇文章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以詩意又具科學性的方式,揭示夢境與激素之間那場「夜裡的交響樂」。從生長激素的默默修復,到皮質醇在黎明前的甦醒,再到 REM 睡眠中大腦的創造與重整
Thumbnail
2025/11/11
譯者導言 | Translator's Preface 我們總說「睡一覺就好了」,但究竟是什麼讓睡眠成為身心的療癒之所? 這篇文章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以詩意又具科學性的方式,揭示夢境與激素之間那場「夜裡的交響樂」。從生長激素的默默修復,到皮質醇在黎明前的甦醒,再到 REM 睡眠中大腦的創造與重整
Thumbnail
2025/11/10
今天甄芸要翻譯的是一篇取自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陳偉任醫師的部落格文章。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翻譯,是因為它深刻揭示了大腦如何運作,並提供了實用的方法來提升學習效率。作為一名譯者,我一直相信語言的力量不只是溝通,更是知識的橋樑。這篇文章結合了科學與實踐,將複雜的腦科學原理轉化為每個人都能理解並
Thumbnail
2025/11/10
今天甄芸要翻譯的是一篇取自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陳偉任醫師的部落格文章。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翻譯,是因為它深刻揭示了大腦如何運作,並提供了實用的方法來提升學習效率。作為一名譯者,我一直相信語言的力量不只是溝通,更是知識的橋樑。這篇文章結合了科學與實踐,將複雜的腦科學原理轉化為每個人都能理解並
Thumbnail
2025/11/10
今天甄芸要翻譯的是一篇取自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陳偉任醫師的部落格文章。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翻譯,是因為它以科學和人文的角度,帶領讀者探索每個人都熟悉卻神秘的夢境世界。文章透過生動的比喻,把大腦在夢中的運作具象化:從杏仁核釋放情感,到前額葉暫時放鬆,再到神經化學的微妙調控,每一個細節都展示了
Thumbnail
2025/11/10
今天甄芸要翻譯的是一篇取自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陳偉任醫師的部落格文章。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翻譯,是因為它以科學和人文的角度,帶領讀者探索每個人都熟悉卻神秘的夢境世界。文章透過生動的比喻,把大腦在夢中的運作具象化:從杏仁核釋放情感,到前額葉暫時放鬆,再到神經化學的微妙調控,每一個細節都展示了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