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投資圈中,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周冠男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最廣為人知的故事,莫過於買了一輛瑪莎拉蒂跑車,並特意掛上了「0050」的車牌。這並非炫耀他透過短期炒作致富,相反地,這是他用身體力行告訴大眾:這輛車的底氣,來自於他堅持了二十年、枯燥乏味但極其有效的「長期指數化投資」。這本《長期買進》不僅是他的投資筆記,更是一本結合行為財務學與實證數據的理性致富指南。
周教授的核心理念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是「反人性」。他認為投資不應該是每天盯盤、殺進殺出,而應該是「專注本業,閒錢投資」。大多數人試圖透過預測市場來賺快錢,結果往往是賠了金錢又折損了生活品質。真正的財富累積,靠的是時間的複利效應,以及對市場長期向上的信仰。他強調,只要方向正確,即使是用最笨的方法「躺著買」,也能贏過大多數忙碌的投資人。
這本書的內容並非空口白話,而是建立在嚴謹的學術研究之上。周教授透過大量的數據佐證,拆解了散戶常見的投資迷思,如高股息的陷阱、當沖的賭徒謬誤,以及擇時進出的徒勞無功。以下我們將透過五個關鍵面向,深入剖析這套適合所有普通人的「不看盤投資法」。
為什麼要買大盤 ETF 而不是個股?
周教授極力推崇購買追蹤大盤的「市值型 ETF」(如台灣的 0050 或全球的 VT),而非挑選個股。他引用數據指出,一家公司成立 10.5 年後,有一半的機率會倒閉或消失,長期來看,只有極少數的「天選之股」能創造超越大盤的報酬。對於一般散戶來說,要在茫茫股海中挑中那 4% 的贏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與其冒著血本無歸的風險去賭單一公司的未來,不如直接「把大海買下來」,透過持有整個市場來分散非系統性風險。
許多人質疑 0050 有一半是台積電,是否不夠分散?周教授從學理上解釋,台積電是國際級企業,受全球景氣影響,且 0050 與台股大盤的連動性高達 95%,已經足以代表整體市場表現。透過 ETF 的機制,表現不好的公司會被自動剔除,表現好的公司會被納入,這相當於有一個自動汰弱留強的機制在幫你把關。投資人不需要花時間研究財報或產業動態,只要確信人類經濟長期會持續成長,買進大盤就是勝率最高的策略。
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投資就像是在選班上未來最有成就的同學。你很難在小學時期就精準預測哪一位同學未來會變成億萬富翁,甚至當年的第一名出社會後未必最賺錢。與其押注某一位同學,不如「投資全班最優秀的前 50 名」,只要這個班級整體素質是提升的,你的投資回報就會跟著水漲船高。這種「買下一籃子股票」的策略,就是指數化投資的精髓。
當沖與擇時:散戶的毀滅之路
台灣股市有一個驚人的數據:每天的成交量中,有高達 30% 到 40% 來自於「當沖」交易。周教授嚴厲指出,這是一種極不理性的賭博行為。學術研究顯示,99% 的當沖客最終都是賠錢的,只有極少數具備專業程式交易能力的法人能從中獲利。散戶試圖透過頻繁進出來賺取便當錢,最終往往只是貢獻了高額的手續費與稅金,讓自己的資產在無形中被摩擦成本侵蝕殆盡。
此外,試圖預測市場高低點(擇時)也是徒勞無功的。許多人看到股市大跌(如疫情爆發或地緣政治緊張)就會恐慌賣出,想著「等低點再買回來」,結果往往是賣在阿呆谷,錯過了隨後V型反轉的暴漲段。周教授強調,短期市場波動是隨機漫步(Random Walk),根本無法預測。為了避開那幾天的大跌而頻繁進出,反而容易錯過市場長期上漲中最精華的幾天,導致長期績效大幅落後。
最諷刺的是,當沖交易通常發生在股市開盤的上班時間。這意味著許多人為了在股市賺點蠅頭小利,荒廢了自己的本業工作,導致工作績效下降、升遷受阻。周教授反覆呼籲「專注本業」,因為本業收入才是投資的活水泉源。與其花 17 個小時盯盤卻輸給專業操盤手,不如花 17 秒下單買進 ETF,然後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上,這才是累積財富的正道。
高股息 ETF 的糖衣毒藥
近年來台灣投資人瘋狂追逐「高股息 ETF」,周教授對此現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利用行為財務學中的「心理帳戶」與「框架效應」來解釋:投資人喜歡「落袋為安」的感覺,認為拿到現金股利才是真的賺到。但事實上,配息只是把錢從「股票帳戶」移到「銀行帳戶」,也就是所謂的「左手換右手」,公司的資產價值會因配息而減少(除息),投資人的總資產並沒有因此增加。
更糟糕的是,追求高配息會帶來稅務上的劣勢與複利效果的減損。在台灣,領取股息需要繳納所得稅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等於是被政府剝了兩層皮。對於不需要靠股息過生活的年輕人或上班族來說,領了息再投入不僅要扣稅,還要支付交易手續費,這會嚴重拖累長期的資產累積速度。真正的有錢人其實傾向不領息,而是讓獲利在公司內部或股市中繼續滾動,享受免稅的資本利得。
因此,投資人應該關注的是「總報酬率」(股息+價差),而非單純的「殖利率」。高配息的公司通常意味著缺乏成長動能,才需要把現金發還給股東;而成長型的公司(如市佔率擴張期的台積電或美股科技巨頭)則傾向將獲利再投資以創造更高價值。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選擇市值型 ETF 並讓股息自動再投入,或者在需要用錢時自行賣出部分股權,才是更理性且稅務效率更高的作法。
行為財務學:承認自己是凡人
周教授在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討「行為財務學」,指出人類大腦演化自狩獵採集時代,天生充滿了投資偏誤。例如「恐懼」讓我們在股市大跌時想逃跑,「貪婪」讓我們在泡沫高點時想進場,「過度自信」讓我們以為自己能打敗大盤。這些情緒反應在原始叢林中能幫我們保命,但在金融市場中卻是致富的致命傷。
為了解決這些人性弱點,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訓練自己變聰明,而是建立一套「限制自己」的機制。周教授建議採用「定期定額」的策略,設定好自動扣款後就「忘記」這件事。甚至有日本研究戲稱,績效最好的投資人是「已經過世的人」或「忘記自己有帳戶的人」,因為他們完全避開了人為的情緒干擾,完整吃到了市場長期的漲幅。
此外,面對戰爭風險或國際局勢動盪,投資人常有「現金為王」或「逃離市場」的衝動。周教授則以理性的角度分析:投資無法規避戰爭風險,如果真的發生毀滅性戰爭,錢在國外人出不去也沒用;而在和平時期,現金卻是長期購買力下降最快的資產。因此,承認自己無法預測未來,保持在市場中(Stay invested),才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
躺在指數的道路上耍廢
總結來說,《長期買進》的核心策略可以濃縮為一句話:「買、買、買,不要賣」。這裡的買,指的是買進大盤指數(如 0050、VT);這裡的不要賣,指的是除非有購屋、退休或緊急資金需求,否則不要因為市場波動而輕易離場。這是一條極度無聊、缺乏刺激,但勝率極高的道路。
對於資產配置,周教授建議年輕人應以股票型 ETF 為主(甚至可以高達 90% 以上),因為時間是年輕人最大的本錢,可以承受短期波動以換取長期的高報酬。隨著年齡增長,再適度加入債券型 ETF 來降低波動。至於房地產,雖然報酬率未必高於股市,但具有「強迫儲蓄」與「不易交易」的特性,也是一種變相的長期投資工具。
最後,這本書給所有投資人的終極建議是:承認自己的無知與懶惰。不要試圖去當那個萬中選一的股神,只要甘願做一個「躺在指數道路上耍廢」的普通人,利用時間的複利威力,你就能在幾十年後,以最輕鬆的姿態,贏過那些每天在市場殺進殺出的聰明人。這不只是投資學,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