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新里程碑!Waymo 無人計程車正式駛上高速公路:安全與效率的極限挑戰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自駕技術公司 Waymo,在兩天前(2025/11/12)投下了一枚震撼彈:他們的無人計程車(Robotaxi)正式在舊金山灣區、鳳凰城和洛杉磯的高速公路上開放載客服務!這不僅是 Waymo 的一個巨大突破,更是全球首次在無人監控的情況下,開放高速公路載客服務,象徵著自駕技術從「城市慢跑」邁向「高速競賽」的新紀元,也象徵著無人計程車開始啟動跨城際服務的能力。接下來會說明Waymo的突破與簡單比較一下特斯拉目前跟Waymo 的差異與差離。

raw-image

為什麼「高速公路」是自駕技術的終極考驗?

核心概念:自駕車等級與高速公路的複雜性

要理解這個里程碑的意義,我們需要先科普一下自動駕駛的技術等級(通常分為 L0 到 L5)。Waymo 目前提供的服務屬於 L4 級別——在特定條件下(如劃定的營運區域、特定天氣),車輛可以完全獨立完成所有駕駛任務,無需人類干預。

然而,雖然Waymo已達已達L4等級,但高速公路的駕駛場景,要達到全自動駕駛,而保持足夠的安全性,其複雜性遠超一般市區道路:

  1. 高動態性(High Dynamics):車速更快(通常在 65-80 mph 之間,約 105-130 km/h),這要求車輛的感知系統(感測器、雷達、光達)和決策系統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做出反應,處理更遠的距離。
  2. 複雜的車道變換與匯入/匯出(Merging and Lane Changing):高速公路上需要精確計算周圍車輛的速度、距離和意圖,才能安全地完成變換車道、匝道匯入/匯出等高風險操作。
  3. 突發狀況應變(Emergency Response):應對前方突然減速、連環事故或路面異物時,高速下的緊急煞車和避讓需要更精準的控制與更高的安全性冗餘。

正如 Waymo 聯合執行長所言,高速公路駕駛「看起來容易,事實上是很難突破的自駕門檻」。這一步的跨越,證明 Waymo 的 AI 駕駛系統已經能夠大規模、安全地處理這些極端的動態與複雜性。


營運範圍揭秘:Waymo 開放的高速路段

Waymo 這次的高速公路載客服務,是配合其現有的城市營運區域,主要目的是串聯城市核心區、郊區與機場,提升服務效率。

儘管 Waymo 宣佈開放高速路段,但這些服務初期會限定在時速低於 65 英里/小時(約 105 公里/小時)的區間,或是在車輛較少、設計較為簡單的特定路段上進行測試與營運;這是自駕技術在從城市環境過渡到高速環境時,為了確保安全所採取的審慎步驟。


Waymo、Cruise 與 Tesla 的技術、成本與安全數據

在自動駕駛領域,Waymo 和 Cruise 採取的是典型的 L4 級別 Robotaxi 路線,追求在限定區域內的「無人」和「安全」;而強大的競爭對手Tesla(特斯拉)緊追在後,而且採取完全不同的路線,即透過其 Autopilot/FSD(全自動駕駛) 系統,目前已實現L2/L3 級別的輔助駕駛,但受限於法規及安全性限制,仍處於需要駕駛人監管的階段。

技術路線與車輛成本的核心差異

技術路線的選擇,直接決定了車輛的硬體成本。L4 級別的 Waymo 採取的是「高成本、高冗餘」策略,而 Tesla 則堅守「低成本、高效率」的純視覺方案。

成本分析: Waymo 的高成本投入是為了達成 L4 的高安全冗餘,即系統可以應對各種複雜情況且無需人類接管。而 Tesla 則依賴大規模數據收集和純視覺 AI 的進步,期望透過軟體迭代來彌補硬體上的簡化。兩者在成本上的巨大差異,反映了自駕行業中「安全第一的高精準度」與「規模化普及的低成本」這兩條路線的激烈競爭。

安全報告數據比較(截至 2025 年 Q3)

由於 Waymo 與 Tesla 提供的安全數據指標定義不同,雖然難以進行直接比較,但仍能從以下指標看出各自的優勢:

Waymo 的 L4 系統的安全性,是以高昂的硬體成本作為代價,實現了在特定地理圍欄內無需人類駕駛的實質安全。而 Tesla 則以低成本的硬體,實現了 L2 輔助駕駛的廣泛普及及正在進行中且成果不錯的L3前往L4的驗證試驗,雖然數據亮眼,但目前的安全性計算仍建立在駕駛人全程監控的基礎之上,這也導致了其 FSD 功能在監管上常面臨質疑。


數據與實力:Waymo 憑什麼領跑?

這次開放在美國三大城市(舊金山灣區、鳳凰城、洛杉磯)的高速公路載客服務,絕非一時興起。它建立在 Waymo 多年來累積的龐大數據和實戰經驗之上:

  • 里程碑數據:Waymo 在美國的公共道路上已累積了一億英里(約 1.6 億公里)的自駕里程,以及成功完成了一千萬趟載客服務。這些數據是 AI 系統學習、優化和驗證安全性的基石。
  • 規模化營運:Waymo 不僅在城市內營運,還開始提供機場接送城市間的服務。高速公路的加入,能讓他們的服務網絡覆蓋範圍更廣,乘客的通勤效率更高,走高速公路可節省超過一半的時間,未來將可體現出巨大的效率優勢。

最新消息引述

這個重大的里程碑發生在 2025 年 11 月 12 日(美東時間)。

根據最新的新聞報導,Waymo 已在該日期正式在高速公路上提供無人駕駛載客服務(robotaxi),首批城市包括舊金山、洛杉磯與鳳凰城。

「這項服務先對特邀乘客開放,同時擴大灣區車隊規模與服務範圍,成為全美首家在高速公路上提供無人駕駛載客服務的公司。」——《金山紀元》報導,2025 年 11 月 12 日

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商業模式的延伸。高速公路的開放使得 Waymo 的服務能夠更貼近日常長途通勤機場出行的實際需求,讓無人駕駛計程車的商業價值得到更充分的體現。雖然初期僅限「可信測試者」(Trusted Tester)使用,但公司計畫在數週內逐步開放給更多公眾乘客。


展望未來的跨城市自駕時代正在啟動

Waymo 正式將無人計程車開上高速公路,標誌著自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全面商業化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一步的成功,不僅將極大地改善城市間和機場接駁的效率,更為未來自駕物流、長途貨運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目前看來自駕的未來仍然是兩條路線的長期競賽:

  1. Waymo 的 L4 Robotaxi 模式: 追求極致的安全性和法規遵循度,以高成本換取「無人化」的營運能力,目標是成為城市和交通網絡中的基礎設施。
  2. Tesla 的 FSD 模式: 追求極致的規模化和成本效益,透過數百萬輛車的數據回饋,期望以純視覺 AI 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實現 L4 甚至 L5。

雖然 Waymo 在「真正的無人駕駛」上率先攻克了高速公路這一難關,確立了 L4 領域的技術標準;但 Tesla 藉由其龐大的用戶基數和相對低廉的硬體成本,在輔助駕駛的普及度上佔據絕對優勢。未來誰能最終贏得市場,將取決於 Waymo 能否有效降低其高昂的硬體成本,以及 Tesla 能否證明其純視覺方案可以達到 L4 級別所需的嚴苛安全性

這場競賽,不再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商業模式、成本控制與公眾信任度的全面比拼。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兩股力量將如何重塑人類的出行方式;而就數據上看來兩者的安全性對比於人類駕駛,確實高出數倍,自駕的趨勢已不可逆,未來假設自駕車成本夠低,或許未來城市交通又將是另一番光景。


延伸閱讀

Waymo正式開通高速公路無人駕駛載客服務 首批覆蓋舊金山、洛杉磯、鳳凰城,20251114,金山紀元,林子晨。

Waymo begins offering freeway robotaxi rides in San Francisco, LA and Phoenix,20251112,CNBC,Jennifer Elias、Lora Kolodn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維那思的異想世界
21會員
118內容數
這裡分享維那思的日常與異想
2025/11/12
企業一邊高喊 AI 轉型大裁員,一邊卻偷偷把人請回來,因為 95% 的 AI 投資根本沒賺頭!原來 CEO 們都是被「害怕錯過」(FOMO)情緒推著走,砸大錢蓋了座「東拼西湊」的數位爛尾樓。這波浪潮的真正考驗不是把人換掉,而是你能不能駕馭即將上任的「AI 同事」!
Thumbnail
2025/11/12
企業一邊高喊 AI 轉型大裁員,一邊卻偷偷把人請回來,因為 95% 的 AI 投資根本沒賺頭!原來 CEO 們都是被「害怕錯過」(FOMO)情緒推著走,砸大錢蓋了座「東拼西湊」的數位爛尾樓。這波浪潮的真正考驗不是把人換掉,而是你能不能駕馭即將上任的「AI 同事」!
Thumbnail
2025/11/05
🌌 太空資料中心能以極低能源成本和無限擴展性解決地面AI 算力瓶頸。2025年11 月Star Cloud首次發射搭載NVIDIA H100的衛星進行軌道運算PoC,驗證商業級GPU在太空輻射環境下的穩定性。主要挑戰在於輻射防護、巨型散熱和對 Starship 極低發射成本的依賴。
Thumbnail
2025/11/05
🌌 太空資料中心能以極低能源成本和無限擴展性解決地面AI 算力瓶頸。2025年11 月Star Cloud首次發射搭載NVIDIA H100的衛星進行軌道運算PoC,驗證商業級GPU在太空輻射環境下的穩定性。主要挑戰在於輻射防護、巨型散熱和對 Starship 極低發射成本的依賴。
Thumbnail
2025/11/05
數據分析巨頭 Palantir 推出「菁英獎學金」,直接招募高中畢業生進行四個月實戰培訓,挑戰大學文憑的必要性。執行長批評現代大學已無法培養實用人才。首批22名學員,包括一位放棄布朗大學錄取的學生,正接受人文與前線部署工程師訓練。預示著科技業正從「學歷篩選」轉向「實戰能力至上」的全新人才選拔模式。
Thumbnail
2025/11/05
數據分析巨頭 Palantir 推出「菁英獎學金」,直接招募高中畢業生進行四個月實戰培訓,挑戰大學文憑的必要性。執行長批評現代大學已無法培養實用人才。首批22名學員,包括一位放棄布朗大學錄取的學生,正接受人文與前線部署工程師訓練。預示著科技業正從「學歷篩選」轉向「實戰能力至上」的全新人才選拔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