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生活,很可能不是你選的,而是你默默接受的
三十五歲的某位王先生坐在板橋的租屋處,看著銀行帳戶餘額發呆。月薪六萬五,扣掉房租一萬八、孝親費一萬、保險跟貸款兩萬,剩下的錢勉強打平生活開銷。他突然想起十年前剛畢業時對自己說的話:「先穩定下來,等存夠錢再去做想做的事。」
十年過去了,他還在等。等到什麼時候?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更諷刺的是,上個月他在整理舊物時翻到大學時期的筆記本,上面寫著「三十歲前要環遊世界」、「想成為獨立攝影師」、「不要成為每天抱怨工作的大人」。他看著這些字跡,感覺像是在看一個陌生人的夢想清單。什麼時候開始,他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樣子?
這不是單一個案。根據2024年104人力銀行的調查,台灣有高達73%的上班族表示「目前的工作不是當初的志向」,更有58%的人坦承「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我們不是沒有能力選擇,而是在不知不覺中,把選擇權交給了一套看不見的「人生預設模式」。
你以為你在過自己的人生,實際上你只是在執行一套社會、家庭、甚至是你自己都沒意識到的預設程式。就像買了新手機從來沒改過設定,用著別人幫你決定好的介面,直到有一天你才驚覺:這根本不是我要的樣子。
📱 什麼是「人生預設模式」?
想像你的人生是一支智慧型手機。出廠時,製造商已經幫你設定好所有功能:預設的桌面排列、預設的通知方式、預設的隱私權限。大部分人拿到手機後,從來不會進入「設定」去調整,就這樣用了好幾年。
人生預設模式就是這樣運作的。
從你出生開始,社會、家庭、教育體系就幫你設定好了一套「應該怎麼活」的程式:
- 好好讀書 → 考上好大學 → 找份穩定工作 → 結婚生子 → 買房 → 退休
這套預設看起來很合理,甚至很安全,所以大部分人照著走,從不質疑。但問題是:這套預設是為了「大多數人」設計的,不是為了「獨特的你」設計的。
就像智慧型手機的預設設定是為了「一般使用者」,如果你是攝影愛好者、遊戲玩家、或是有特殊需求的人,那套預設根本不適合你。但你不知道,因為沒人告訴你「可以改設定」。
某位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林小姐說得很直白:「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為什麼要當工程師,父母說這個有前途,學校老師說這個好就業,我就念了。畢業後進了科技業,領著還不錯的薪水,但每天醒來都覺得在過別人的人生。我甚至不知道,如果不當工程師,我能做什麼。」
這就是預設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它讓你以為「只有這條路」,讓你忘記「你有選擇」。

🔗 三種最常見的「被預設人生」
預設一:職業軌道的單行道
「做什麼工作比較有前途?」這個問題,通常不是你問的,而是父母、親戚、甚至整個社會幫你問的。
在台灣,「穩定」是職業選擇的最高指導原則。公務員、醫師、工程師、老師——這些被視為「鐵飯碗」的工作,成了許多家庭的唯一選項。
根據2024年勞動部統計,台灣有超過120萬人從事「非志願性工作」,意思是他們做的工作不是因為熱愛,而是因為「不得不」。更驚人的是,其中有65%的人表示「如果重來一次,會選擇完全不同的職業」。
某位在台北擔任銀行專員的陳先生分享:「大學念財金系不是因為喜歡,是因為爸媽說『金融業穩定』。畢業後進銀行也不是因為想,是因為『大家都說這是好工作』。現在做了八年,每天被業績壓得喘不過氣,但離職?不敢,因為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預設軌道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不只限制你的選擇,還剝奪你探索的勇氣。
預設二:人生時間表的倒數計時
台灣社會對「年齡」有一套嚴格的時間表:
- 二十五歲前要畢業找到工作
- 三十歲前要結婚
- 三十五歲前要生小孩
- 四十歲前要買房
- 六十五歲退休
這套時間表就像一個看不見的倒數計時器,不斷提醒你「來不及了」。
某位在高雄從事行銷工作的張小姐說:「我今年三十二歲,單身,沒買房。每次過年回家,親戚的第一句話不是『妳好嗎』,而是『什麼時候結婚』、『不趁年輕生小孩以後會後悔』。我不是不想結婚,但我更不想為了符合別人的時間表,就隨便找個人結婚。可是這種壓力真的很大,有時候我會懷疑,是不是我真的有問題?」
這種預設的人生時間表,製造了大量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你不是活在自己的節奏裡,而是活在一個不斷和別人比較、不斷覺得自己落後的恐慌中。
預設三:消費模式的無限輪迴
買房、買車、買名牌、出國旅遊拍美照——這些被包裝成「成功人生」的象徵,其實也是一種預設。
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在2024年創下歷史新高,台北市達到16.9倍,意思是一個家庭不吃不喝將近17年才買得起一間房子。但即使如此,「沒房就是人生失敗」的觀念依然深植人心。
某位在桃園工作的黃先生為了買房,背了千萬房貸。他說:「每個月薪水一進來,扣掉房貸就剩不到一萬塊。我不敢換工作、不敢生病、不敢休息,因為一停下來就會斷糧。有時候我在想,我到底是買了一間房子,還是把自己賣給了銀行三十年?」
這種消費預設,把人生變成了一場追逐遊戲:追房子、追車子、追標籤,卻忘了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些嗎?」

🔒 為什麼大部分人無法脫離?
原因一:恐懼比夢想更具體
脫離預設軌道的風險是具體的:可能失去穩定收入、可能被親友質疑、可能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而繼續待在軌道上的好處是抽象的:也許有一天會快樂?也許退休後就能做想做的事?
大腦天生厭惡損失,所以我們寧願選擇「不滿意但熟悉」的現狀,也不敢冒險追求「可能更好但未知」的未來。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指出,人類對損失的痛苦感受,是獲得同等收益快樂的兩倍。這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人明明不快樂,卻不敢改變。
原因二:沉沒成本的綁架
「我都已經做了十年了,現在放棄不是很可惜?」
「我花了這麼多時間考證照、累積資歷,轉行不就浪費了?」
沉沒成本謬誤讓我們把過去的投入,當成繼續錯下去的理由。
某位在台中擔任會計的劉小姐說:「我很討厭會計工作,但我已經考了會計師執照,在這行做了八年。如果現在轉行,那這八年不就白費了?所以我告訴自己再忍忍,但每天都活得很痛苦。」
真相是:過去的投入已經是沉沒成本,無論你繼續或放棄,那些時間都不會回來。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我已經投入了多少」,而是「如果繼續,我還要賠上多少未來?」
原因三:缺乏參照系統
當所有人都走在同一條軌道上,你很難想像「其他可能性」長什麼樣子。
台灣的教育體系和職場文化,高度強調「標準答案」和「成功範本」。我們從小被訓練要「照著規則走」,卻很少被鼓勵「創造自己的規則」。
根據2024年教育部的資料,台灣的生涯探索教育資源,相較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鄰近國家明顯不足。我們的學生花大量時間準備考試,卻很少時間思考「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你沒見過其他可能性,你就會以為「預設」就是「全部」。
原因四:社會壓力的隱形監控
「你這個年紀還不結婚?」
「做這個工作能賺多少錢?」 「你爸媽知道你要做這個嗎?」
這些看似關心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規訓。它們不斷提醒你:你偏離軌道了,你應該感到羞愧。
某位在新北市從事自由接案的吳先生說:「我離開公司自己接案後,親戚聚會變成我的惡夢。每個人都要問我『做得怎麼樣』、『有沒有比較穩定』。言下之意就是:你做的選擇是錯的,你應該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這種無所不在的社會壓力,讓脫離預設變成一件需要勇氣、甚至需要對抗整個社會的事。

🚀 停止被預設控制的5步驟
步驟一:誠實盤點「這是我要的嗎?」
拿出一張紙,列出你生活中的主要項目:工作、居住地、交友圈、休閒活動、消費習慣。
針對每一項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是我主動選擇的,還是被動接受的?
- 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嗎?
- 這件事讓我感到活力,還是消耗?
誠實面對答案。你可能會發現,生活中有超過一半的事情,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某位三十歲的設計師朋友做完這個練習後,驚訝地發現:他的工作是爸媽建議的、他住的地方是因為「離公司近」、他的朋友圈大多是同事、他的休閒活動是「追劇因為太累沒力氣做別的」。他生活中唯一主動選擇的,只有早餐要吃什麼。
這個盤點不是要你立刻改變所有事情,而是讓你看見:哪些是預設,哪些是選擇。
步驟二:找出「最小可行實驗」
不要一次想要改變整個人生,那太嚇人,也不切實際。從最小的實驗開始:
- 如果想換工作,先嘗試業餘接案或考證照
- 如果想改變生活方式,先從一個月少買一件不必要的東西開始
- 如果想培養興趣,先報名一堂體驗課程
重點是:用低成本、低風險的方式,測試「另一種可能性」。
某位在台南工作的許小姐,一直想嘗試烘焙,但覺得「都三十幾歲了,轉行不實際」。後來她開始利用週末做甜點送朋友,漸漸收到訂單。一年後,她的副業收入已經超過正職薪水的一半,現在她有信心在明年轉為全職。
她說:「如果當初直接辭職去學烘焙,我可能會因為壓力太大而放棄。但從小實驗開始,讓我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確認這真的是我要的。」
步驟三:建立「選擇肌肉」
我們習慣被動接受,是因為「選擇的肌肉」長期沒有鍛鍊,已經萎縮了。
從生活中的小決定開始練習:
- 今天午餐不要問「大家吃什麼」,而是「我想吃什麼」
- 週末不要滑手機等時間過去,而是主動安排一件「我想做的事」
- 聚會時不要永遠當「都可以」的那個人,練習表達自己的偏好
選擇是一種能力,需要練習。
某位心理諮商師分享,很多來談者最大的問題不是「做錯選擇」,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選擇」。他們太習慣問「別人覺得怎樣」、「哪個比較安全」,卻從來不問「我想要什麼」。
重新學習選擇,從每一個微小的決定開始。
步驟四:設定「退出機制」
很多人不敢改變,是因為擔心「萬一失敗怎麼辦」。給自己設定清楚的退出機制,可以大幅降低焦慮:
- 時間退出點:「我給自己兩年時間嘗試,如果不行就回原軌道」
- 財務退出點:「我準備六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如果燒完還沒起色就暫停」
- 心理退出點:「如果這件事讓我持續痛苦而不是挑戰,我就停止」
退出機制不是消極,而是理性。它讓你敢於嘗試,因為你知道自己有後路。
某位離開穩定工作創業的張先生說:「我給自己的條件是:一年內如果無法達到原本薪水的70%,我就回去找工作。這個設定讓我在創業時不會過度焦慮,因為我知道這不是賭上全部身家的豪賭,而是一個有規劃的嘗試。」
步驟五:尋找「同溫層外的參照」
跳出你的同溫層,去看看那些「選擇不同道路」的人怎麼活。
- 追蹤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或工作者
- 參加不同產業的講座或聚會
- 閱讀人物傳記或訪談
你需要看見「其他可能性」,才能想像「自己的可能性」。
作家王溢嘉在《生命的學問》中提到:「人生最大的限制,不是能力,而是想像力。當你無法想像另一種生活方式,你就會被困在現有的模式裡。」
某位三十五歲轉行成為自由譯者的李小姐說:「我以前覺得『只有上班才有收入』,直到我認識了一些自由工作者,看到他們的生活方式,我才發現原來還有這種可能。重點不是模仿他們,而是他們的存在讓我知道:軌道不只一條。」

🎯 建立「自我主動選擇系統」
脫離預設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屬於你自己的「選擇系統」。
系統一:定期檢視與調整
每三個月或半年,重新問自己:
- 我現在做的事,還是我想做的嗎?
- 有什麼需要調整的?
- 有什麼新的可能性想嘗試?
人生不是一次性選擇題,而是持續更新的歷程。
系統二:建立決策準則
當面臨選擇時,不要問「哪個比較安全」、「別人會怎麼想」,而是問:
- 這個選擇符合我的核心價值觀嗎?
- 這個選擇能讓我成長嗎?
- 五年後的我,會感謝現在做這個決定嗎?
有清楚的準則,你的選擇就不會隨波逐流。
系統三:記錄與反思
把你的選擇、嘗試、失敗、成功都記錄下來。定期回顧,你會看見自己的成長軌跡,也會更了解「什麼對你真正重要」。
作家劉軒在《Get Lucky!助你好運》中提到:「記錄是一種自我對話,它幫助你看清楚自己的模式,也讓你在下次面對類似情況時,有更清晰的判斷。」
某位持續寫日記的朋友說:「回頭看三年前的記錄,我發現當時覺得天大的煩惱,現在根本不算什麼。這讓我對未來的選擇更有信心,因為我知道:即使選錯了,也不是世界末日,我有能力調整。」
🌟 改預設,人生才會重啟
三十八歲的某位陳先生,在科技業工作了十五年後,決定離職去做他一直想做的事:開一間獨立書店。
所有人都說他瘋了。「都快四十歲了還這麼不穩定?」、「書店能賺什麼錢?」、「你對得起家人嗎?」
但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不是不負責任,我是終於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以前我照著預設走,以為這樣就是盡責,但我每天都在消耗,遲早會垮。現在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反而有力氣去照顧家人、去面對挑戰。」
兩年後,他的書店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不只經濟穩定,他整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了。
我不是鼓勵每個人都離職創業,而是想說:當你停止執行預設程式,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你會發現生命有多少可能性在等著你。
台灣社會正在改變。根據2024年的調查,越來越多年輕世代開始質疑「標準成功模板」,開始追求「個人意義」而非「社會認可」。這是好的趨勢,但我們需要更多勇氣、更多支持、更多對話。
改變預設不是叛逆,而是成熟。
成熟不是學會妥協,而是學會分辨:哪些是必須承擔的責任,哪些是不屬於你的期待。成熟是知道自己要什麼,也願意為這個「要什麼」承擔後果。
從今天開始,打開你的人生設定,看看哪些預設可以改、需要改、值得改。
你會發現:當你拿回選擇權,人生才真正重啟。
💬 你的人生,誰在做主?
看完這篇文章,我想邀請你思考:
- 你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預設」,有多少是「選擇」?
- 你最想改變的預設是什麼?是工作?是生活方式?還是對自己的期待?
- 你有沒有嘗試過脫離軌道?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我很想聽聽你的故事。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感觸,也請分享給身邊那些「活得很累但不知道為什麼」的朋友——也許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提醒:你可以改變預設。


